3.人格障礙患者之典型特徵
3.1 行為上的特徵
除了影響人際關係、社交或職業場所之工作效能外,人格障礙亦會導致以下情況發生:12
1.顯著的生活功能缺損和痛苦;
2.拒絕治療方案,減低對合併症的治療反應;
3.妨礙學業及工作上取得成就;
4.促使法律問題出現;
5.頻密產生自殺念頭,以致自殺率增加;
6.導致物質濫用問題;
7.降低生活的滿意程度。
另外,有學者也提出了人格障礙能產生以下狀況:13
1.情緒失調;
2.沒能力維持正面關係;
3.社交上被孤立;
4.憤怒爆發;
5.增加猜疑和對人失去信任;
6.沒能力延遲即時滿足;
7.控制衝動的能力薄弱;
8.通常會有酗酒及/或濫藥的歷史;
9.思考和行為:怪異、自我中心、煽情、過度情緒化、焦慮、恐懼。
患上人格障礙的人很少能就他們的回應,重新學習適應方法或新的回應策略。他們只會為自己建立一套方法,以應對不同人生大事的發生,但這套方法往往是固定及一成不變的,並常常為他們帶來未能有效適應的不良後果。
很多時候,人格障礙的患者都會和一些特殊狀況相關聯,包括:分析事件用上異常的方法,不可預計的情緒波動或衝動行為。14他們的特徵是在日常生活上,為身邊人帶來不少破壞和困難,也經常為他們自己及與他們互動的人,製造很多情緒困擾。他們不但否認自己會有心理問題,通常亦不能辨別自己的行為與傳統可接受的行為是有所不同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心理上的困難和疾患,是與自己缺乏彈性的思想和行為有關。
3.2 思想上的特徵
一般有人格障礙的人,常常擁有不少功能失調,而又扭曲(distorted)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和基模(schema),以及採取很多不能適應的應對策略(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15
這導致他們在有效管理生活壓力及難題上,感到極大的困難。如果沒有適切的治療安排或專業人員協助,他們很少會有能力為自己作認知轉變,或建立技巧去控制失調的情緒,並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格障礙令這些人經常出現逃避的狀況,並絕少能自我接納。他們會不斷尋找機會去否定自己所作的行為,或否認自己的參與,盡力去為自己開脫。16
3.3 最難治療的疾患
《刺針雜誌》(Lancet)於2015年2月21日出版的第385期有關人格障礙的篇章,其社論(題目為“Rethinking personality disorder”)中有這樣的描述:
患上人格障礙的人,對分析世界、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感到困難。
他們的狀況都展現著:認知,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往往影響他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相信這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問題,其診斷率幾乎肯定是最被低估的(most underdiagnosed)(第664頁),因為人格障礙已非一個實際的診斷病患,反而被人用作標籤一些很難協助或療癒的人。
有學者也質疑「人格障礙」這個診斷名稱,已在公眾及專業人員眼中,成為一個嚴重具有貶義的名詞。可是,他們相信作為診斷人格障礙的最根本核心,仍然是患者是否缺乏能力建立和維持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17
在幾個研究中,研究員曾經長期跟進人格障礙的患者。整體上而言,這些患者被確診符合患上人格障礙的條件,均能維持至他們20至30歲,之後便慢慢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除了類分裂型人格障礙之外)。18
在治療過程當中,要處理好有人格障礙的患者,相信輔導員和患者本身都遇到不少困難。這類患者往往都具有從幼小時便引發的個性問題,所以在治療中他們需要較長時間來改變。他們沒有洞悉自己有任何問題,亦常抱有持續抗拒或逃避任何治療/心理輔導的態度;他們來接受治療的唯一理由,是由於家庭壓力或是從法庭轉介。
他們很多時候表現出的一些狀況,都不是性格上的問題。他們較常投訴受抑鬱、焦慮和自殺情緒等困擾。這些患者對改變的普遍抗拒,使他們成為輔導員最棘手的個案,通常輔導員需用上更多的功夫、時間及心力去處理這些個案;患者本身亦更加苛索,需要輔導員付出更多感情,但卻不會要求自己多番去嘗試以達到治療過程的要求。個案一旦減慢了變化的速度,將導致輔導員和患者本人都對治療感到甚為不滿意。
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都表現出他們自認為合適的不同症狀,因此,輔導員和人格障礙患者兩者之間,與其他病患者相比,可能存在更加不同的期望和對治療時間的理解。患者自己的目標會隨著面對不同人時所遇到的不同困難不斷地改變。他們不會察覺任何自己要改變的需要,只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有些患者可能洞悉自己的病因,但卻不具備改變所需的技巧。
在通常的情況下,輔導員或許未能察覺患者的人格問題與個性的關係或會增加成為長期病的可能性,以及人格問題的嚴重性。這樣會為輔導員和患者在共同訂立治療目標時,造成很大的困難。究竟應處理人格問題,還是其表現的徵狀?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緊記患者的目標,而不是其他人或輔導員的目標,才是治療最初要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