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超声诊断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大于2万赫兹的高频机械波,高频声波具有光的反射、折射以及衍射特性,能够用于临床诊断。在眼科临床诊断中,常采用8百万~10百万赫兹(兆赫,MHz)的高频机械波,其波长短(<0. 2mm),它能够精细地分辨眼部结构和组织。向眼部发射特定频率超声波,声波在组织中传播,遇到不同的组织界面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波。将反射波收集、转换处理,根据回声的时间、空间以及强弱进行超声诊断检查。
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断中,比较常用的包括:B型超声、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imaging,CDI)和超声造影。多普勒超声是发射脉冲或者连续的超声波,利用多普勒频移来探测血流。多普勒和传统B超的联合使用,可同时传递B超影像和多普勒信号,用于眼眶及眼球血流的检查。超声造影检查使用能够显著增强超声检测信号的药物,如微胶囊造影剂、微泡造影剂以及包膜造影剂进行超声检测,用于眼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玻璃体疾病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为清晰、细长的弧形回声,位于玻璃体腔后部,与视盘相连或不相连;玻璃体后界膜呈极低反射,加大增益后明显,降低增益后较后壁回声提前消失,后运动活跃。当玻璃体有积血或者炎症时,玻璃体后界膜增厚不均一,回声增强,当光带位于视盘前方(完全玻璃体后脱离),可与视网膜脱离相鉴别;而当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盘相连时(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难以同视网膜脱离相鉴别,此时可采用CDI检查,如果提示玻璃体条状光带上无血流信号,可排除视网膜脱离。
新鲜的玻璃体积血B超难以显示,提高增益后,表现为散在点状或者短线状回声。随着血量的增加,回声量和幅度加大,致密的玻璃体积血呈不定形的回声光团。陈旧性积血易沉积在玻璃体腔下方。伴玻璃体后脱离的积血,积血可以发生在玻璃体凝胶内、或者位于玻璃体后界膜后,也可二者兼有。玻璃体后界膜后积血一般不凝固,呈低反射和具有活动性,当体位改变时,积血的形态也发生改变。如果玻璃体积血机化,玻璃体混浊加重,回声不均一,呈条索状、丛状、膜状、树枝状或者团块状,一端或者多处与视网膜相连,部分可以有后运动,伴有或不伴有视网膜脱离。
急性细菌性眼内炎B超显示玻璃体腔内弥漫分布的弱回声光点,且靠近视网膜的后玻璃体混浊明显。当玻璃体内病变回声增强,出现不规则膜或团块回声,提示病变进展。其他表现包括: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增厚,球壁回声增宽,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在亚急性或者慢性眼内炎时,玻璃体机化,伴有膜形成,可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在严重患眼,眼部结构破坏,B超下难以分辨,晚期眼球萎缩。
急性视网膜坏死和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常表现为玻璃体不同程度混浊,晚期可出现孔源性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二、视网膜疾病
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新鲜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腔内可见一纤细的弧形强回声光带,其厚度和回声均一,凹面多朝向玻璃体腔,后运动方向与球壁垂直。部分视网膜脱离时,光带与视盘或者球壁相连;视网膜全脱离时,光带向前与锯齿缘相连,向后与视盘相连,光带与球壁之间为液性暗区。陈旧视网膜脱离时光带不均一增厚,其上可有囊样暗区,视网膜僵硬、皱缩,后运动缺乏。病情严重时,视网膜前膜和后膜导致视网膜缩短,表现为Y形或者T形光带,提示为闭合漏斗型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果裂孔足够大时,可以发现视网膜脱离光带中断,从而确定裂孔存在。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脉络膜炎症、Coats病、眼内肿瘤等。原田病发生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呈半球形脱离,视网膜脱离光带凸向玻璃体腔,表面光滑,无皱褶,当患者体位发生改变时,视网膜下液流动,光带位置可随之变化。Coat病的视网膜脱离缺乏可动性,视网膜下存在致密的混浊。在不同的病变阶段,B超显示结果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病变部位视网膜不规则增厚,视网膜表面高度不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可显示疏密不等的回声光点。眼内肿瘤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时,在视网膜脱离光带与外壁回声间可见呈实体反射的肿物回声。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如玻璃体增生明显,玻璃体腔可见增生膜或条索与视网膜粘连,牵拉视网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光带常显示“成角”状态。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常发生在后极部,典型的表现为帐篷样、桌面样和吊床样外观。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通常比较局限,常发生在颞上部。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周边部或赤道部,比较局限或广泛。
CDI检查提示:在脱离的视网膜上可探及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相延续的血流信号,为动脉、静脉伴行的血流频谱。
三、脉络膜脱离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液体和血液的积聚而导致脉络膜与外壁(巩膜)之间潜在间隙的分开称为脉络膜脱离。B超特征为:玻璃体腔内可出现一个到多个圆顶形强回声光带,较视网膜脱离光带厚且平滑,前端可超过锯齿缘(合并睫状体脱离),后端多数终止于赤道前,如向后扩展,可邻近视盘但不与其相连,无后运动。
脉络膜脱离分为渗出性和出血性两类。如脉络膜脱离隆起光带与后壁回声间显示无回声暗区,则为渗出性脉络膜脱离。如有疏密不等的回声光点或回声光斑,则为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周边部脉络膜脱离呈扁平型隆起,病变可局限(2~3个象限)或呈环形脱离。当脉络膜球形脱离达360°时,轴向扫描呈多个大泡状或半球形隆起,周边横向扫描时显示花环形外观,因涡静脉穿出巩膜,使多个大泡状脱离间为深谷,隆起很高的脉络膜脱离可呈“对吻状”。
眼球后部的局限性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呈低到中内反射,容易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相混淆。大量的脉络膜上腔出血也可使脉络膜脱离呈“对吻状”。新鲜的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光带和外壁之间为回声光点及回声斑块。随着凝血块的形成,回声变强,形状不规则,内反射不均匀。大概两周左右(6~25天),凝血块逐渐液化,回声减弱,内反射变得均匀一致,脉络膜隆起程度降低。术中出现的脉络膜上腔出血,如发生眼内容物脱出,眼内结构将显示不清。
CDI检查:玻璃体腔内光带上可见血流信号,频谱分析为动脉性血流频谱,与睫状后动脉相似。
四、眼外伤

(一)开放性眼球伤

新鲜的开放性眼球伤,眼球壁(巩膜)光滑的弧形强回声间出现无回声或低回声间隙区为巩膜破裂处,如与之相对应的球后脂肪的强回声中也出现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表明有玻璃体脱出或球后出血。如严重的眼球破裂伤、眼内容物大量脱出,视网膜、脉络膜也有可能随之脱出,使球壁回声扭曲变形,眼内病变与眶内无回声区相连,分界不清。
在眼外伤后1~2周后,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显示玻璃体腔内较多回声光点和不固定光团;玻璃体腔内可见沿着穿通伤道形成的机化组织和条索与伤口粘连;视网膜可嵌顿在伤口内,适当降低增益容易发现。在陈旧性眼外伤中,玻璃体沿着腔内穿通伤道的瘢痕组织收缩牵拉,使周围视网膜脱离,严重时可形成漏斗状甚至条索状视网膜脱离。此外,严重的开放性眼外伤还可以合并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裂伤、脉络膜脱离和脉络膜上腔出血等,这使得B超影像变得更为复杂。

(二)眼内异物

眼内金属异物,B超下玻璃体暗区显示强回声光点或光斑,其后可见“彗尾征”,也称尾随回声。反射强的异物后可见声影,即异物后的球壁及球后脂肪不能显示。降低增益后,眼部正常结构模糊或消失,异物回声光斑仍清晰可见。眼内玻璃异物和木质异物辨别较为困难,只有当超声声束和玻璃异物平的表面垂直时,才能显示强回声,木质异物只有在发生化脓性眼内炎的前数小时,才能显示强回声。
五、眼底肿瘤

(一)视网膜毛细血管瘤

B超显示为球壁局限性隆起的肿块,常位于颞侧周边,瘤体边界清楚、前缘光滑,或边界不整齐、形状不规则,或瘤体似脱离眼球壁而呈“悬浮”状态,仅有细条形回声与球壁相连。瘤体与两条或两条以上带状回声相连,为扩张迂曲的输入动脉和输出静脉及周围机化组织的回声,比较容易诊断。常伴有渗出性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二)脉络膜黑色素瘤

B超显示为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可呈圆顶形、圆锥形或蘑菇形,其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内部呈均质结构。当隆起超过2mm时,B超可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部分脉络膜黑色素瘤穿破Bruch膜和RPE在视网膜下生长,可成典型的蘑菇形外观,其顶部球形膨大,Bruch膜处细颈,脉络膜处为宽基底。由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结构均质,其前部回声强,后部声能衰减,使回声减弱甚至消失,称为黑色素瘤的“挖空”现象。此外,肿瘤基底部脉络膜被肿瘤细胞占据,缺乏回声,与周围脉络膜强回声对比呈挖掘状,与肿瘤后部无回声区相连称为“脉络膜凹陷”。常伴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