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从聋哑张大爷的戏迷身份寻找线索
安徽省蚌埠市,别称珠城,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与淮河”一线,下辖四区三县。它是全国性著名综合交通枢纽。始发于北京与上海的京沪铁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建成通车后就途经此地。蚌埠也是我国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点。
相传,古时大禹治水就曾路过蚌埠,于涂山娶涂山氏为妻,生有一子——启。启建立夏朝并成为华夏第一代帝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
如今,国家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牌子就挂在蚌埠市。
蚌埠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如同我国其他城市一样,发展迅速。
在这个北方人称其为南方,南方人又称其为北方的蚌埠市里,在市救助站安置点,一名哑巴老大爷经常急切地用哑语吱吱呀呀,还用手比划着要回家。尤其在情绪激动时,他急得面红耳赤。可见想回家的愿望之迫切。
当时,蚌埠市救助站拥有十多年专业救助管理经验的门建林站长提醒工作人员多加关注,然而每次都是以沟通无果而结束。因为日常甄别中与聋哑人通过哑语打交道,是寻亲工作中非常麻烦的一项内容。
哑语,既有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也有带有地方特点的“地方话”,还有极具个性的只有家人和少数与其经常生活工作在一起的人能够理解的“土话”。使用“土话”的聋哑人,俗称“土哑巴”。这名被救助的聋哑老大爷的哑语就带有浓重的地方特点。对此,蚌埠市救助站把门建林倡导的“七用工作法”加以运用,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转眼,蚌埠市救助站李华明站长走马上任。
一天,他去天河安置点查看情况,又被比划着要回家的聋哑老大爷拉住。对此,李华明详细了解过后,叮嘱工作人员加大询问甄别力度,记录每一次的进展情况。
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每当这位聋哑老人看见电视上播放戏曲节目,总是很安静,而且经常给工作人员画小房子等。莫非这是在画他记忆中的老家?工作人员在想。
就在救助站一时摸不着头脑时,情况有了新发现。
李华明分析,根据老人的表现特点,会不会以前他很喜欢戏曲?经过试探性的观察,事实印证了他的分析。但是,如何找到他的家呢?李华明再次陷入深思。
眼看天气转暖,工作人员晓燮找到李华明:“站长,听说有一家公益寻亲组织,他们也有不少甄别线索。看看能不能有突破?”“可以,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不要放弃。”李华明果断地采用了晓燮的建议。
几天后,公益寻亲组织转过来几条线索,但是,都没有直接反映老大爷的对应的内容。“你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同时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理一理思路。”李华明给同事们说。
蚌埠市救助站为站内流浪受助人员采留了血样,想为张大爷做一次DNA比对。事情过去几天,大家期待着的好消息却迟迟没有传来。人们只能再度寻求其他方法甄别。
一天下午,办公室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是中国失踪人口档案库,接电话的晓燮有点纳闷。后来才明白,原来那边有一位张姓青年也做了DNA留样,正巧与救助站发布的寻亲公告上看见的情况接近,所以特地打电话来求实。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电话竟使两年多的寻亲瞬间有了眉目。
电话里,对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他自称叫张来水。
“你家里有人走失了吗?”晓燮问他。
“是的,你是哪里?”张来水问。
“我们是蚌埠市救助站。”晓燮回答。
“蚌埠?那么远啊?”张来水不无疑问地说。
“我想问下,你们家有人走失没有,就是不见了。”晓燮说。
“哦,有,有。我大爷走丢了。那公告就是你们发的?”张来水说着,声音变得急促起来,他一听马上联想到了他的大爷。
“这样,到中午,我们再视频连线一下,我们让老大爷与你面对面确认一下,你看好吗?”晓燮建议。“现在不行吗?”张来水显然很着急。
“现在不行,因为老大爷在安置点。放心吧,他都很好。”晓燮给电话那边的张来水说。
两个人挂断电话。
晓燮第一时间向李华明报告了聋哑大爷甄别的最新进展之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天河安置点。
晓燮与张来水按事先的约定,双方联通了手机视频。当视频将画面接通之后,聋哑大爷一下子就认出来对方了,他激动地指着对方,连连点头,朝旁边的工作人员示意,视频里面的人,他认识。
视频里,晓燮和工作人员看到的是张来水流着满脸泪水,他几乎控制不住自己,嘴里不停地在说:“是,他就是我大爷。”
聋哑老人的老家终于找到了。他的家原来在蚌埠市以北300公里以外的山东省梁山地区,叫张朝山。
为了让日夜思念家乡的聋哑老人尽早返回,蚌埠市救助管理站李华明站长决定亲自带队北上护送老大爷。这是2017年5月的春天,户外一片绿茵茵的绿树花蕊,使人心旷神怡。
救助站的车一路前行,坐在车里的聋哑老人丝毫没有心情欣赏这一切美好的景色,他心里想的就是何时能见到熟悉的亲人。同行的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和他打手势,让他好好休息一会,他却兴奋地不停摇着手,意思是不累不累。
当护送老大爷刚到村外时,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了。
在村口,护送张朝山老大爷的车还没有停稳当,他的三个侄子就挤了上来,搂住张大爷抱头痛哭。还有好几位跪在车外迎接走失多年的张大爷。张大爷也激动得“叽里哇啦”比划起来。
这一幕让所有护送老人回家的工作人员感动得掉下眼泪。
鞭炮,接连不断,震耳欲聋。满地都是炸后的碎纸屑,红红的一片,仿佛铺上了一层红地毯。村里好多人闻讯张大爷找到了,都簇拥到了村口围观。
一阵迎接的忙碌,大家搀扶着老人走回老家。张大爷的侄子张来水拉住李华明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
来到张大爷的家里,才听老大爷家人叙说,原来张大爷喜欢看戏。那天,老大爷看完戏也许还沉浸在剧情里的关系,有人看见他跟在戏团后面走出了村庄,谁也不曾想,他却走失了。这下,急坏了家里的所有人。老人在老家是一位孤寡老人。但是,自年轻时起,他就是村里出了名的孝敬人。他照顾家里叔叔等老人,还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孝敬老人模范”锦旗。无论家里人还是邻居家的人,出门打工后的家里事,张大爷都会主动承担下来,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就这样一位热心人走失,让老家人实在于心不忍,到处寻找。半年多过去了,依然没有张大爷的消息。结果,谁也没想到他竟出现在了安徽蚌埠,离家三百多公里的地方。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乡土情怀中,回家与亲人相聚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今,走失多年的聋哑老人能回到日思夜想的老家,能不让老乡们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