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寻亲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寻亲与救助

寻亲,顾名思义就是寻找亲人或亲属。

看似并不复杂的“寻亲”二字,却让流浪走失人员,以及他们的亲人魂牵梦绕,夜不能寐。

只要仔细推敲,你就会发现,寻亲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寻找过程,而且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救助之举。这种寻亲不仅为被救助者找寻客观上的家,也在找寻精神上的家。如果是没有救助概念的寻亲,无非就是帮其找到血缘或形式上的亲属或住房而已。

所以,无论直接处在寻找亲人,还是帮助寻亲的关系人,都必须倾注全身心的投入,才会在前程渺茫中发现点滴线索,使其实现救助意义上的寻亲。有时,恰恰就是这点滴线索触动了工作人员的灵感,使原本并无人注意和关心的蛛丝马迹成为寻亲的重要关卡,而这一关卡却恰恰是引发寻亲成功,找到亲人或亲属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线索。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第381号令,即《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于同年8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新办法一改之前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是一项体制性关爱型制度。

新制度的实行,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与完善,但也使全国各城市一时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多少有点不知所措。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放开的大门,大批的进城打工者,犹如潮流一般涌进各大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

国务院381号令的实行,让救助管理站业务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之前,个别城市的收容遣送站为了解决生活无着“盲流”人员群体的暂时居住问题,刚刚改造完毕,配套设施与装备都是按照之前收容遣送为目标设计的。但仅仅几天,这样的设计就变得不适合了。

以前,如果说收容遣送解决的是流浪人员进站睡觉问题,而如今则是解决短时间的生活困难问题。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性化,改变救助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问题,就成了救助管理站领导急需思考的命题。

收容遣送、救助管理,两者目的看似都是围绕城市管理,但过去讲究的是“管”,现在强调的是“助”。工作中到底会遇到多少问题与困难,谁也说不准,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救助管理的探索持续多年,工作内容变了,但对象没有变。需要去救助管理站求助或被救助的,大多都是因突遇急难,或迷失回家路,或因伤残无力回家的生活无着落的流浪流动人员。当然,也出现了极少数打着求救的旗号钻政策空子,实则并非以救急救济为目的,而是为了实施所谓“跑站”的情况。

救助管理站不断遇到一些想回家,而不知道家,或无法回家的求助者。寻亲,也因此与救助站结下了工作之缘,并自然与救助形成了永久的密不可分的工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