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体学的研究
语体互文性关注的是特定语篇或具有语义指涉关系的一组语篇中多种语体混合使用的现象。语体学关于此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体交叉渗透”上,语体互文性和语体交叉渗透虽然用语不同,但关注的却是同一种语言现象。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中已有关于一个语篇内文体综合使用的研究,“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共纪”。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这部修辞学重要著作中,将语辞使用分为三个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在上面的论述中,(丙)糅合的境界就已经关注到了语体在使用中存在着相互渗透交融的现象。
近年来的语体学研究中,关于语体交叉渗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体交叉渗透理论内涵的阐释
(一)语体交叉渗透的定义和分类研究
在我国当代语体学研究中,李熙宗先生的语体学研究自成一家,著述颇丰,理论建树独特。李熙宗认为现代汉语的各种语体以自身特点相区别时,又存在着相互交叉与渗透,这构成了语体对立统一发展的趋势,也成为语体系统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他将“语体交叉渗透”定义为“不同语体间通过各自‘专用’表达手段的交流,将适于某一交际目的的手段,经功能改造而运用于别一交际目的,从而形成了一种语体包含有其他语体的某些成分,兼具其他语体的某些特点的一种语体现象”。
黎运汉指出语体一方面以自身的特点互相区别,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多维、动态、立体的特征,存在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他把这种关系称之为“语体交叉”,具体是指“为了追求一种独特的表达效果,往往突破传统言语体式的束缚,故意越出语体风格规范的框架,充分利用语体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从而产生一些言语表达的新形式”。黎运汉还将这种现象分为渗透式、移植式和融合式三种类型。
周芸在对文学类语篇中的语体交叉渗透现象进行研究时提出“跨体式语言”这一概念,具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在文艺语体的特定表现形式中,临时嵌入与其语体色彩不相容的其他语体的语言材料或非语言符号而形成的一种言语现象”。跨体式语言可以表现为句子、句群、段落甚至是完整的篇章。这种“跨体式语言”关注的也是语篇中不同语体同时使用的现象。
许钟宁将语体交叉渗透现象定义为:“当人们在感到恪守语体常规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往往突破传统言语体式的束缚,越出语体风格规范的框架,有意识地吸取别种的语体手段来满足自己的交际需要和审美追求,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就是语体的交叉渗透。”
李熙宗认为语体的交叉渗透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方式:第一是语体要素以个别交流方式进行的渗透,主要表现为词语要素、句式以及其他非语言要素的交叉渗透;第二是以语言体式融合方式进行的交叉,即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把属于甲乙两种语体的不同语言体式融为一体,又可分为包孕式和融合式两个类型。包孕式是指一种语言体式完整进入另一种体式,被其包孕。这个被包孕的语体仍然具有格式的“完整性”,但表达功能发生了变化。融合式是不同的语体调动各自的语言表达手段,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
袁晖、李熙宗将语体交叉渗透分为语体的渗透和语体的交融两种形式。语体的渗透是指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他语体的某些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语体的交融是指两种语体双方的构成要素或成分彼此交融。语体渗透是指一种语体中包含着另一种语体的某些成分,仍以一种基本语体为主,渗透进其他语体的成分,但这并未改变原基本语体的本质,渗透后仍然归属原语体,并没有形成新的语体;语体交融就不同了,它是指语体间互相渗透的成分较多,而且融合得十分紧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语体。就语体渗透和交融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来看,语体渗透会使个别语体手段发挥更大的潜能,扩大语言的交际功能。语体交融会产生新的语体,丰富语言的表达手段。
王德春、陈晨认为从语体和语境的对应关系来看,语体具有相对的稳固性,不同的语体具有不同的用词造句和修辞方式。而语体体系的历史发展又决定了它具有变动性,语体的渗透性和变动性紧密相关,是受表达需要的制约而产生的。语体渗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体的个别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他语体转化,如科技语体的术语进入政论语体,艺术语体的要素、词语、形象化的修辞方法进入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二是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复杂活动中,不断出现种种中间的混合的语体现象,促使中间语体的形成,如艺术语体和科学语体两种要素融合产生的现代科幻小说。
(二)语体交叉渗透的成因和功能
李熙宗先生指出语体交叉渗透的成因可从语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去探寻。就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讲,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语言交际的多元化是语体交叉渗透的外在决定因素。从语言本身来看,语体交叉渗透的形成原因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个层面:被动的交叉渗透是受表达内容的制约,只有进行语体交叉渗透才能满足交际需要;主动的交叉渗透是为获得某种交际效果或达到某种特殊交际目的而有意如此。
许钟宁认为语体交叉渗透可以分为常规性和变异性两类。常规性交叉渗透是受相关交际要素的制约,必须进行语体要素的交流和渗透才能完成交际目的。变异性交叉渗透是在人们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作用下为追求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积极地创造性地运用语体手段进行的交叉渗透。语体交叉渗透受时代氛围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体现着新时期人们的语言价值取向。语体交叉渗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语言表现价值,即可以使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含蓄婉曲、新颖独特;美学价值,即可以增加语言的新奇美、变异美;创新价值,即可以丰富表达方式,挖掘新的表达手段,扩充修辞资源。
李圃认为语言交际中存在各种语体交叉和重叠的现象,语体交叉体现在语段、语篇、跨文化交际和语音等方面,是由社会和语言两方面原因促成的,并用社会语言学的变体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王占馥认为不同的语体形成各自的语用场,对词语的选用有不同的要求。但言语交际中,不同词语的跨语域使用频率却很高,这是交际需要、交际效果和交际艺术的统一,并从思维角度、语用心理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刘凤玲认为语体交叉渗透对于丰富文学语言和交际用语,拓展语体学研究的空间和建构新的语体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郑庆君将两个不同语体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语篇的现象称为语体跨类组合语篇,同时以一则此类语篇为语料对其进行研究,揭示了这一结构模式的语篇特征和产生成因。
综观上述研究,学界大都立足语言本位,认为语体交叉渗透是由语体材料跨体使用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具体表现为一种语体中嵌入其他语体的语言材料,并且这一现象是由语言内外各种因素制约而成,同时具有特殊表达效果。
二、具体语篇或某一语体材料语体交叉渗透的分析
这一层面的研究是从具体语篇类型入手或以某一语体要素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体学的理论对语篇内语体交叉渗透的结构、形式特征、修辞功能进行研究。
黎运汉以评论类语篇(政论、杂文)和科普类语篇(科学小品、科学散文、科学童话、科幻小说等)为语料,对其中语体交叉渗透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点进行了研究。
祝克懿指出新闻语体是一个兼具“静”与“动”辩证统一的历史范畴。“静”表现在新闻语体具有系统自足性,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篇结构等方面具有共体性的语言特征,以此与其他语体相区别。“动”表现在新闻语体为了适应大众传播目的以及迅捷、新颖传播信息的需要而具有的变动性,即采取跨越其他语体功能域的言语行为,借用、吸收其他语体的语文体式和功能手段而为我所用。这种变动的外部动因是传播媒介的变革与演进、国际化、大众化传播格局的形成、新时期大众传播目的的推动和语体体系自身建构的需要。文章主要讨论了新闻语体和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以及公文语体交融的基本类型。此外,祝克懿还对样板戏中政论语体向文艺语体的交叉渗透进行过研究。
周芸以文艺类语篇中的跨体式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修辞学、语体学的理论框架对这一语言现象和语境的关系、生成机制、结构特征、修辞功能、文体功能以及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
高翔在研究科幻小说特点时指出受叙事以及语境因素的制约,科技语体和口语语体、文艺语体常常发生融合,使得语篇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创新性。
董育宁运用语体学、语篇分析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语篇内语体交叉渗透现象的语用成因、结构单位和形式以及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
冯广艺认为各种语体有相当数量体现其语体风格的语体词,但有时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甲语体的词语会进入乙语体,这就是词语的语体变异。他以文艺语体的语体词变异为研究对象,对这种语言现象的修辞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这可以增加文艺语言的幽默感、新奇感和形象感。
孟建安认为小说文本的主导语体是文艺语体,但由于这种文本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此又存在其他语体的使用。其他语体进入小说的方式主要有要素的渗透和整体的移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叙述主体不同的语用目的以及拥有的健全知识结构和文学创作能力。
程民认为从语体学的角度考查,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杂文和科学小品都属于杂交文体,内部存在体裁交叉。“传记文学语体是人物传记的史传语体与小说、散文的文学文体的杂交;报告文学语体是通讯、消息的新闻语体,政论文章的评论语体与小说、散文的文学文体的结合;杂文语体是政论文章的评论语体与散文、小品文的文学语体的交叉;科学小品语体则是科普说明文的科技语体与散文、小品文的文学语体的联姻。”文章认为这些杂交语体作为20世纪的重要现象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从词汇、句式、修辞以及表达手法、风格倾向等方面对上述杂交语体进行了研究。
高群以网络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众语喧哗和语体亲和是这类作品首选的表达手法。其中的语体亲和是指这类小说突破小说文体的局限,把信件、日记、诗歌直接应用到文本中,实现跨语体行动,使之更符合创作主体的写作状态。
张玉玲从语体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类语篇存在大量的语体交叉渗透现象,最常见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主动渗入电脑技术方面的专用词汇。
语体学的“语体交叉渗透”理论与语篇分析中的“互为话语性”现象关注的都是一个语篇中不同类型语言材料的混合交融。
综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语篇分析界广泛采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框架对互为话语性进行研究,并不局限于语言学的单一层面,表现出明显的跨学科倾向。研究范围包括这一现象的结构形式、语篇功能、语境变项、得以实现的心理动因、运行机制、本质特征、互为话语性与社会的共变关系以及这种现象对于交际双方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再造等问题,呈现出多向度、多视角的趋势。然而,“互为话语性”关注的是语篇中不同风格、体裁和语体的使用,关于“语体互文性”的研究虽然包含其中,但它始终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提出,因此研究不够完整、系统和深入。
语体学里的“语体交叉渗透”明确将语篇内不同语体材料交叉使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始终立足于语言学本位,采用语体学的理论对这一现象加以语言层面的分析,包括其结构特征、成因、言语效果的研究,详尽而又扎实。但这一研究路径大多局限于语料的描写分析,没能把它放置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去研究,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因此在当代显得后继乏力,急需更新学科观念和研究方法来推动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