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1979—2018年中国进口新发展
(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进口规模的新发展
1.中国进口总额及其新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开放国门,对外贸易从“出口一枝独秀”,到“进口与出口并重”,再到“主动扩大进口”,表明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从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为开放国内市场。图3-2反映了1979—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的基本情况。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图3-2 1979—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的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1979—201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http://43.248.49.97/)。
首先,相比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进口总额实现了迅猛增长。经过1950—1978年的恢复和发展,中国进口贸易规模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进口规模仍然有限,中国进口在世界中的排名仍然较低。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进口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图3-2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进口总额为156.75亿美元,改革开放政策促使中国逐步开放国门,拥抱世界,到2008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了11325.62亿美元,并于2018年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了21356.37亿美元,2018年进口额大约是1979年的136倍。由此可见,中国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之一。
其次,中国加入WTO是中国进口贸易跨越式增长的起点。正式成为WTO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中国进口贸易跨越式增长的真正起点。1978—2001年,中国进口总额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如图3-2所示,2001年中国进口总额仅为2435.53亿美元,大约是1979年的15倍,中国进口贸易表现为平稳增长的态势。然而,自2002年开始,中国进口总额开始呈现出指数增长的发展态势。到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21356.37亿美元,大约是2001年的9倍。
2.中国在世界进口贸易中的地位
随着进口规模的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进口贸易中的地位也迅速提升。表3-4列出了1979—2018年中国进口份额及排名。具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在世界进口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以下变化:
表3-4 1979—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及排名

数据来源:1979—1991年进口数据来源于WTO贸易数据库,1992—2018年进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https://comtrade.un.org/data/)。
首先,较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进口份额明显增长,并逐步跻身世界进口贸易大国之列。根据WTO公布的统计数字,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进口份额不足1%,不仅远远低于美国(13.12%)、德国(9.43%)、日本(6.48%)、法国(6.32%)、英国(5.88%)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沙特阿拉伯(1.44%)、巴西(1.17%)、新加坡(1.04%)等国家的同期水平,中国进口份额仅位列全球第24。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长足发展,自2012年开始,中国进口份额大致维持在10%左右,虽然低于美国(约为13%),但远高于同时期其他国家。到2018年,中国进口份额达到了1/10以上,这一比重大约是1978年的11.68倍、1950年的3663倍。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
其次,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如表3-4所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口在世界总进口中的排名在波动中逐步提升。具体而言,中国于1983年跻身世界前二十大进口国,并于1999年开始持续位列世界前十大进口国,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在对外贸易领域取得的成就的集中体现。特别是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在世界进口中的排名迅速由2002年的第六提升至2003年的第四,位居美国、德国和英国之后,也是第一大发展中进口国。2009年,中国进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其后多年间,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且中国进口份额依然逐年增加。
3.中国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贸易
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会以不同方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其中,消费品进口能够丰富消费内容、消费选择,进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资本品是其他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物质条件,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各国对资本品进口的依赖程度普遍加大(4);中间品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5)。因此,本书基于联合国BEC分类方法,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发展的基本事实特征。图3-3描绘了1995—2018年中国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总额及其占比变化情况,表3-5列出了2018年上述三类产品的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的基本情况如下:

图3-3 1995—2018年中国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额及其比重
数据来源:CEPII BACI数据库。
首先,在我国进口总额中,大约70%是中间品,而且中间品进口来源地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如图3-3所示,1995年我国中间品进口额为786.25亿美元,在当年中国进口总额中占比高达67.79%。其后20多年间,我国中间品进口占比一直在70%上下波动。到2018年,我国中间品进口额增长到10632.33亿美元,但在进口中的占比是69.02%,基本与1995年持平。从进口来源地分布来看,如表3-5所示,前十大进口来源地既涵盖亚洲周边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台湾、沙特阿拉伯、越南和新加坡,也涉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德国。与此同时,中国中间品进口在各进口来源地之间分布较为均衡。2018年,澳大利亚是我国第一大中间品进口国,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中间品占当年中间品进口总额的7.61%,与日本(7.20%)和韩国(6.60%)的份额相比,自澳大利亚进口份额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表3-5 2018年中国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前十大进口来源地

数据来源:2018年CEPII BACI数据库。
其次,消费品是我国第二大进口产品,亚洲周边国家(或地区)是我国消费品主要进口来源地。从进口总额来看,过去20多年间,中国消费品进口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进口消费品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随之攀升。1995年,中国消费品进口额为101.64亿美元,仅占中国当年进口总额的8.76%,明显低于中间品和资本品占比;2011年,消费品首次超过资本品,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产品,此后,消费品进口份额稳步上升。到2018年,中国消费品进口总额和进口份额分别升至2815.55亿美元和18.28%,明显高于资本品。从前十大进口来源地的分布来看,中国消费品进口来源地以亚洲周边国家(或地区)为主,如韩国、中国台湾、日本、越南和马来西亚等。此外,中国超过1/5的消费品进口来自韩国。
最后,我国资本品进口总额相对较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是我国资本品主要进口来源地。从进口总额来看,1995年以来,我国资本品进口总额有了明显增长,从1995年的271.99亿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957.80亿美元,而资本品进口份额却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的23.45%下降为2017年的12.71%,2018年,资本品进口份额明显低于中间品和消费品。从来源地分布来看,我国资本品进口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台湾、新加坡、越南等周边国家(或地区)。与消费品进口来源地分布不同,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资本品数量相对较少。
(二)改革开放40年中国进口结构的新发展
2017年《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推进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包括“五个优化”: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三是优化商品结构;四是优化外贸经营主体;五是优化贸易方式。因此,从“五个优化”角度,本书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结构的基本情况及其新特点。
1.进口来源地结构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进口国别和地区结构,鼓励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扩大自发展中国家进口,拓展自发达国家进口。可见,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整体战略关注的新重点(6)。表3-6和表3-7分别是1979年和2018年中国从前十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基本情况。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来源地结构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表3-6 1979年中国前十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来源地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
表3-7 2018年中国前十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地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
注:★所标注国家在1979年和2018年均为中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地。
首先,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来源地结构具有一定稳定性,而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的来源地结构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来看,1979年,中国前三大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依次为日本、德国和美国,而到2018年,韩国替代德国位列中国前三大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日本和美国始终位列中国前三大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这表明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来源地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来源地来看,1979年中国前三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来源地依次为阿根廷、苏联和中国香港,而到2018年,巴西替代阿根廷成为中国第一大发展中进口来源地,马来西亚替代俄罗斯成为中国第二大发展中进口来源地,而越南替代中国香港成为中国第三大发展中进口来源地。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前三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来源地已经发生明显改变,这表明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的来源地结构仍然处于持续调整中。
其次,中国进口来源地分布由集中于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扩展。从进口份额来看,1979年,中国大约70%的进口来自前十大发达国家,中国从前十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占比不足10%。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口来源地分布集中于以德国、日本、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而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却十分有限。然而,到2018年,中国从前十大发达国家进口份额从1979年的69.72%下降到49.71%;与此同时,中国从前十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占比却由1979年的9.26%提升至26.37%,这一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进口来源地逐渐由核心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最后,中国进口来源地的数量持续增加,几乎涵盖全球所有国家。1979年,中国进口贸易伙伴主要涉及全球42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约一半的进口来源于前三大进口来源地,即日本、美国和德国。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口来源地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进口来源地的范围不断拓展,到2018年,中国进口来源地已涵盖全球23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此同时,中国从韩国、日本、美国前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合计进口份额下降到29.8%。可见,中国进口来源地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展有效地降低了进口来源地的集中度。
2.进口国内地区结构
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历年各省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本书搜集、整理了1979年以来中国31个省(区、市)的进口数据。表3-8列出了1979—2018年中国省际进口贸易总额及排名。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贸易的国内区域分布具有以下新特征:
表3-8 1979—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市)进口总额及排名

续表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历年各省份统计年鉴。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北京和上海一直是中国国内前三大进口地区。从进口规模角度来看,1979年我国进口第一大地区是北京,北京进口总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高达93%以上;广东次之,进口比重约为2.43%;上海位列第三,进口占比约为1.21%。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口贸易省际分布十分不均衡。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各省(区、市)进口贸易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长,广东、北京和上海三个省(市)稳居中国前三大进口地区之列。到2018年,广东超过北京成为进口额排名第一的进口大省,当年进口占比为23.86%;北京次之,进口占比约为18.47%;上海依然位居第三,进口占比为16.72%;上述三大进口地区进口占比合计大约为60%。可见,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进口贸易的国内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有所缓解。
其次,我国各省(区、市)进口总额排名分布特征明显。1979年,我国前八大进口省(市)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依次为北京、广东、上海、天津、辽宁、江苏、山东、福建,这8个地区合计进口额占比高达98.61%。相比而言,我国中西部各省(区、市)进口占比微乎其微。虽然近年来各省(区、市)的进口贸易总额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中西部省(区、市)与东部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各省(区、市)进口总额排名情况来看,2018年除河北和海南进口排名相对靠后外,东部地区其余各省(市)均位列我国前十大进口省份,东部地区属于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第一梯队;中部8个省份进口排名处于12~25,中部地区属于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第二梯队;在西部12个省份中,除四川、广西和重庆3个省份位列前15外,其余各省(区、市)进口排名不容乐观,西部地区属于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第三梯队。
从具体省(区、市)来看,1979年,北京是我国国内第一大进口地区,当年进口额为156.7亿美元;而西部的青海是我国进口贸易额最小的省份,当年进口额仅为988万美元,与北京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到2018年,我国第一进口大省广东的进口额高达4022.02亿美元,而进口额最小的地区仍然是青海,进口额仅为2.36亿美元。
3.进口产品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的奇迹。但是,中国要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提高出口品牌、高技术含量产品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基于此,本书借鉴魏浩等(7)提出的进口产品结构的测算方法,统计了1995年以来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基本情况。表3-9列出了1995—2018年中国进口产品结构测算结果。具体来看,1995年以来,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表3-9 1995—2018年中国进口产品技术结构

数据来源:CEPII BACI数据以及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首先,从变化趋势来看,非农业型初级产品、低技术产品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整体呈增加态势,而农业资源型制成品、中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和中高技术产品在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非农业型初级产品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从1995年的5.75%增加至2018年的26.24%,大约增长了20个百分点;低技术产品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从1995年的4.26%增加至2018年的9.38%;而中等技术产品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则从1995年的15.15%下降到2018年的6.05%。
其次,从进口份额排名来看,2006年中国第一大进口产品发生了明显转变。在2006年以前,中高技术产品为中国第一大进口产品;然而,自2006年以来,非农业型初级产品在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超过中高技术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产品。此外,1995—2018年,高技术产品稳居中国第二大进口产品。但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份额远低于非农业型初级产品。
最后,在我国进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一直高于60%,但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大幅上升。具体而言,1995年初级产品进口份额为19.52%,到2018年,这一份额上升至37.34%。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下降幅度超过17个百分点,其中,六类技术型产品所占份额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到2018年,技术型产品进口总额仍然占到中国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约为51.33%。
从前十大进口产品来看,较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主要进口产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表3-10可以看出:①改革开放初期,以谷物为代表的农产品为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而到2018年,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优化。②资源能源型产品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铁矿砂、原油、原木等资源能源型产品始终位于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之列,且从进口量的角度来看,上述三类产品进口排名较1979年均有所上升;与此同时,较1979年,液化天然气、锯材、成品油等产品成为我国前十大进口产品,这表明资源能源型产品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③农产品在我国进口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进口量的角度来看,谷物进口排名由1979年的第1下降到2018年的第10,而化肥、棉花、天然橡胶等农产品则退出了我国前十大进口产品之列,农业型初级产品进口量明显下降。
表3-10 1979年和2018年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

数据来源:197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月报。
注:★所标注产品在1979年和2018年均为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
4.进口经营主体结构
1978年以前,对外贸易一直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国家先后成立了一批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部对外贸易。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招商引资,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因此,中国进口贸易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三类。图3-4描绘了1981—2018年上述三类企业进口份额及其变动情况。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贸易的经营主体分布有了新发展:

图3-4 1981—2018年中国各类企业的进口份额
数据来源:1981—201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2017年和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
首先,相比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口贸易主体分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图3-4可知,1981年,我国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进口比重分别为99.19%、0.46%和0.35%,中国进口贸易主体分布极为不平衡,国有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进口贸易。虽然外资企业进口份额略高于其他企业,但是两者进口累计占比不足1%。然而,到2018年,中国进口贸易主体分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外资企业成为第一大进口主体,进口比重为43.72%;私营企业等其他类型企业进口占比次之,为30.63%;而国有企业进口占比最低,约为25.65%。总的来看,到2018年,中国进口贸易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其次,外资企业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中国进口贸易发展的主力。由图3-4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企业进口总额急剧增长。1981—2018年,外资企业进口规模迅速由1.01亿美元提高到9329.5亿美元,与此同时,外资企业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0.459%提高到43.72%。到2018年,我国进口总额中将近一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这表明在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装配制造业的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类型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第二大进口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8)。从进口贸易领域来看,1990年之前,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类型企业进口份额在1%左右波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类型企业的进口贸易迅速崛起,总额由1991年的6.7亿美元迅速增长为2018年的6537.3亿美元,占比也随之由1.05%增长为30.63%,成为继外资企业之后我国第二大进口主体。
5.进口贸易方式结构
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在吸引国外资金、技术、设备,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图3-5反映了1981—2018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口份额及其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中国进口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不同:

图3-5 1981—2018年中国各种贸易方式的进口份额
数据来源:1981—201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2017年和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
首先,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进口总额高速增长,但一般贸易仍然是中国进口贸易的主要方式。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为15.04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仅为6.83%。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产业结构开始新一轮调整和转移,国家进一步确立了以加工贸易为重点、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沿海发展战略,加工贸易稳步增长。经过十多年发展,到1992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增长了近24倍,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口额基本持平,分别为363.7亿美元和380.5亿美元。这一时期虽然加工贸易发展迅速,但由于其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贸易仍然是中国进口贸易的主要方式。
其次,1993—2000年是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加工贸易平稳增长,并超过一般贸易成为中国进口贸易的主导力量。1993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达到了475.7亿美元,占中国当年进口总额的41.15%。1994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5月颁布了第一部对外贸易法。这一时期,我国抓住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加工贸易进口额平稳增长。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比重达到峰值(49.31%),加工贸易几乎占据我国进口贸易“半壁江山”。此后加工贸易占比小幅回落。1993—2000年,加工贸易成为我国进口贸易的主导贸易方式。
最后,2000年以后,加工贸易进口总额持续增长,但加工贸易进口份额明显回落。2000年至今,国家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加工贸易也进入调整升级阶段。在这一时期,虽然加工贸易进口额依然在稳步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及一般贸易,从而表现为加工贸易进口占比有所回落,取而代之的是一般贸易进口占比增多。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进口显著下降,一般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上升。2008年,加工贸易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降到33.41%,而一般贸易进口占比升至50.51%。2008年以后,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份额持续下降,一般贸易进口份额持续上升,一般贸易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不断稳固和增强。
(三)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不同类型国家进口的新发展
本书进一步考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贸易发展情况,并重点考察中国与重点国家进口贸易产品结构,以期为我国挖掘进口贸易增长点提供基础。
1.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1)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的发展情况
本书统计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及其占比情况,结果如图3-6所示。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贸易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图3-6 1979—2018年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及占比
数据来源:1979—2016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但由于1979—2016年少数国家进口数据缺失,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进行补充。此外,2017年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
首先,在改革开放之初,发达国家在中国进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图3-6所示,1979年,中国进口总额中约有80.22%来自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有所回落,但是,1979—1987年,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始终占中国的当年进口的60%以上。从来源地分布来看,如表3-6所示,1979年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是我国主要的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1978年之后,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份额虽然波动下降,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水平。
其次,从进口总额来看,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迅速增长始于2000年。如图3-6所示,2000年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进口规模大致以指数形式迅速增长。从具体数字来看,2005年,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2007年,进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直至2013年,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几乎每一或两年攀升至一个新台阶;2013年之后,这种高速增长趋势逐渐减缓,进口总额在6000亿~7500亿美元的区间内波动变化。
最后,从进口份额来看,从发达国家进口份额并没有随进口总额增长而上升,反而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如图3-6所示,1979年,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份额高达80%以上,此后开始波动下降。到2018年,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份额下降到39.39%,不足1979年进口份额的50%。其中,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份额的迅速下降出现在1992年之前的十多年间,此后虽然有所上升,但自1995年开始又波动下降。
(2)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结构的发展情况
为了保证样本国家的代表性,本书主要选取2018年中国主要发达进口来源地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从主要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总额约占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的90%,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基本情况。表3-11和表3-12分别是1995年和2018年中国从前十大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进口产品结构的测度结果。总的来看,根据进口产品结构,本书将前十大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表3-11 1995年中国前十大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进口产品技术结构

续表

数据来源:1995年CEPII BACI数据库。
表3-12 2018年中国前十大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进口产品技术结构

数据来源:2018年CEPII BACI数据库。
第一类是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如表3-11所示,1995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总额的37.38%为非农业型初级产品,中国从加拿大进口总额的59.90%为农业型初级产品。如表3-12所示,2018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总额中,非农业型初级产品的比重上升至75.14%,从加拿大进口总额中,农业型初级产品占比与1995年基本持平,约为58.32%。
第二类是主要向中国出口技术类产品的国家,如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技术类产品是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主要产品类型。其中,中国从多数国家进口产品的技术类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具体来看,1995年,中国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进口总额的33.92%、38.09%和42.52%为高技术产品,到2018年,中国从上述三个国家进口的第一大产品仍然为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分别变为44.67%、55.53%和29.56%。相比而言,中国从英国、荷兰和日本进口产品的技术类型分别由中等技术产品和中高技术产品转变为高技术产品。具体来看,1995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总额的26.54%为中高技术产品,从日本进口总额的23.24%为中高技术产品,到2018年,中国从英国和日本进口的第一大产品均转变为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分别为36.62%和31.67%。
第三类是向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明显转变的国家,如韩国、美国和瑞士。其中,美国由主要向中国出口农业型初级产品转变为主要出口高技术产品。199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总额的26.71%为农业型初级产品;到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第一大产品变为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为36.47%。相比而言,瑞士由主要向中国出口技术类产品转变为主要出口资源型工业制成品。1995年中国从瑞士进口总额的41.73%为高技术产品,而到2018年,中国从瑞士进口的第一大产品变为金属类制成品,进口占比为58.77%。韩国由主要向中国出口中高技术产品转变为主要出口低技术产品。1995年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23.58%为中高技术产品,到2018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第一大产品变为低技术产品,进口占比为30.86%。
2.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1)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的发展情况
从进口总额来看,中国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总额均呈大幅增长的趋势;但是,从进口份额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份额却呈“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图3-7是1979—2018年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及占比情况。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图3-7 1979—2018年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及占比
数据来源:1979—2016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但由于1979—2016年少数国家进口数据缺失,本书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进行补充。此外,2017年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
首先,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十分有限。如图3-7所示,从进口总额来看,1985年之前,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总额不足100亿美元,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进口份额来看,1979年发展中国家在中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不足31%。由表3-6可知,1979年苏联、泰国、巴西等国家(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发展中进口来源地。
其次,从进口总额来看,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在经历较长时间的缓慢增长后,于2003年开始直线式上升,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从发达国家进口增速。如图3-7所示,1985年之前,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不足100亿美元,到1993年,进口总额仍然低于500亿美元,增长十分缓慢。但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呈现出直线上涨的迅猛态势:2003年,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2004年进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2005年进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2006年进口总额接近5000亿美元。直至2009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总额每年都创下历史新高。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有所回落,但从2010年再次开始跨越式的增长。
最后,从进口份额来看,发展中国家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如图3-7所示,1979年,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份额约为19.77%,到2018年,这一份额增长至60.60%,大约是1979年的3倍。其中,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份额的迅速增长出现在1985年之后的7年间,此后虽然有小幅下降,但1995年后又开始波动上升。
(2)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结构的发展情况
本书选取2018年中国主要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地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从主要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总额约占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总额的60%,能基本反映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情况。表3-13和表3-14分别是1995年和2018年中国从前十大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地进口产品结构的测度结果。总的来看,根据进口产品结构,本书将前十大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地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表3-13 1995年中国前十大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地进口产品技术结构

数据来源:1995年CEPII BACI数据库。
表3-14 2018年中国前十大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地进口产品技术结构

数据来源:2018年CEPII BACI数据库。
第一类是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如巴西、沙特阿拉伯、泰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和阿联酋。从表3-13来看,1995年,中国从巴西和泰国进口总额的56.87%和68.43%为农业型初级产品,中国从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南非和阿联酋进口总额的44.94%、34.67%、41.66%和46.27%为非农业型初级产品。从表3-14来看,自上述5个国家进口的第一大产品种类均没有发生变化,到2018年,中国从巴西和泰国进口的农业型初级产品的份额分别降至54.53%和30.26%,中国从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和南非进口的非农业型初级产品的份额变为74.36%、40.87%和34.19%。
第二类是向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明显转变的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和菲律宾。其中,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由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产品转变为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1995年,中国从马来西亚和越南进口总额的44.09%和62.91%为农业型初级产品,到2018年,中国从马来西亚和越南进口的第一大产品分别变为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进口占比分别为32.53%和44.54%;1995年,中国从菲律宾进口的51.96%为非农业型初级产品,到2018年,中国从菲律宾进口的第一大产品变为中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高达47.66%;此外,俄罗斯由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源型工业制成品转变为主要出口初级产品。1995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总额的30.92%为金属类制成品,而到2018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第一大产品变为非农业型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为77.14%。
3.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1)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总额的发展情况
自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遍布亚欧大陆、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9)。基于此,本书对中国从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进口贸易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图3-8反映了1995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贸易总额及占比情况。可以看出:
首先,从进口总额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加快发展。总体来看,1998年以来,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实现较快增长,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外,进口总额连续多年持续攀升。到2008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总额增长为2155.58亿美元,大约是1998年进口总额(206.84亿美元)的10倍。2017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总额扭转连续2年负增长局面。到2018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总额达到4726.27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11.45%。

图3-8 1995—2018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总额及占比
数据来源:CEPII BACI数据库。
其次,从进口份额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地位逐年上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份额始终维持在20%左右的较高水平,并于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3.0%。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进口贸易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产品结构的发展情况
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书进一步测算了1995—2018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产品结构。从表3-15可以看出,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产品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表3-15 1995—2018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1995—2018年CEPII BACI数据库。
首先,从变化趋势来看,非农业型初级产品、低技术产品在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整体呈增加趋势,而农业型初级产品、农业资源型制成品、中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所占份额整体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非农业型初级产品在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中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23.06%上升至2018年的42.58%,增长超过19个百分点;低技术产品在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中所占份额从1995年的1.57%上升至2018年的8.34%,增长了大约7个百分点。相比而言,农业型初级产品在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中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22.62%下降至2018年的9.90%,降幅接近13个百分点;农业资源型制成品、金属类制成品、中低技术产品在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中的份额有6%~8%的小幅下降。
其次,从进口份额排名情况来看,非农业型初级产品始终是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第一大产品。2008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非农业型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达到最大值51.24%。2008年之后,非农业型初级产品在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中所占份额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产品进口份额。
最后,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份额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初级产品份额大致呈现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1995—201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总额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0%左右。从变化趋势来看,1995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初级产品份额约为45.67%,到2014年这一份额增长至60.48%。2015年开始,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级产品的进口份额开始缓慢回落,到2017年初级产品进口份额下降为46.67%,但仍然高于1995年的水平。
(1) 这17个国家分别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2) 彭波.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持续发展[N].国际商报,2019-09-03(03).
(3) 数据来源于WTO贸易数据库。
(4) 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
(5) 魏浩,李翀,赵春明.中间品进口的来源地结构与中国企业生产率[J].世界经济,2017(6).
(6) 魏浩,叶子丹,赵春明.中国进口地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测算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9).
(7) 魏浩,赵春明,李晓庆.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估算:2000—2014年[J].世界经济,2016,39(4):70-94.
(8) 习近平.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N].人民日报,2018-11-02(1).
(9)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N].新华每日电讯,2019-04-26(02).
(10) 魏浩,巫俊.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9):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