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院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以下分类。
(1)按照产权归属,可以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
(2)按照服务的种类,可以分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
(3)按照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城镇医院和乡村医院。
(4)按照医院等级划分标准,可分为三级特等、甲等、乙等、丙等,二级甲等、乙等、丙等,一级甲等、乙等、丙等,共三级十等。
但从估值的方法角度来看,无论医院怎么分类,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也就是国家出钱办的医院。公立医院分三个等级,一级是社区医院,二级是县(区)级医院,三级是市级医院。它们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
在新医改之前,公立医院实际上是没有自主经营权和发展权的。几乎所有较大的经营活动、干部任命等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作为上级主管的卫生行政部门既是主管者又是经营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次新医改首次明确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公立医院、公立卫生院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办分离,享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经营自主权,充分享有人权、财权、物权和决策权。
新医改同时还提出降低公立医疗机构在整体医疗机构中的比重,最终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地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
公立医疗机构现有收入来源有三,即医疗服务收费、诊断和影像检查收费及政府财政补助。从2018年开始药品全面实行零加成,器械耗材零加成会在2019年年底全面铺开。
新医改还会带来一些重大的变化,并且会对公立医院造成巨大影响,具体如下。
(1)全面启动医联体的建设。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医疗联合体。目的是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推动分级诊疗。从理论上来说,区域内三级医院可以借助分级诊疗的政策优势,通过下沉专家支持服务,获得分级转诊患者来源的优势。从目前医联体的试点情况来看,医联体之间似乎并没有处理好机构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提到医联体的,都会出现“双向转诊”这个名词,问题在于,转诊的动机是否以患者的伤病为本,转诊的医院是不是对患者伤病治疗最适合的医院。所以说,医联体这种结构是否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随着分级诊疗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医保差别支付政策的落实,真正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慢建立健康看门人制度,小病有可能在基层解决,会对患者就医流向影响较大,对目前大医院的患者群体也会有所影响。
(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明确了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预付方式取代按项目的后付方式。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是利用总额控制让医院自我控制成本并提高效率。医保基金管控越来越严,对医院收入的增加已经产生实质、重大的影响。
(4)药品购销“两票制”与带量采购。医药生产、供应企业获得利润需要销量,药企或代理商给医生回扣是目前换量的重要驱动力。“两票制”与带量采购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压缩药品虚高定价的空间,净化医药流通领域的灰色部分。
(5)多点执业,增加了医务人员流动的风险。医师多点执业的规定取消了以前对医生的限制,使医生能够在两个及以上不同的医疗机构服务。多点执业的实施一方面将打破大医院的人才垄断格局,使优质医疗资源向外流动,医院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医院将面临核心竞争力分流的风险,进而影响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收入);另一方面将导致医院管理难度加大,外出执业的医师可能经常因在多个医疗机构坐诊而精力分散,不能全身心投入所在医院的正常医疗活动,医院对医师的管理将受到冲击和挑战。
(6)社会力量办医,增加了医院的竞争风险。新医改方案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建立民营医疗机构。这样可以增加整个社会中的医疗资源投入,有利于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医疗服务需求进行引导分流,满足广大患者多层次的不同医疗服务需求。同时,社会办医会形成它与公立医院竞争的机制。
民营医院
民营医院是指非政府公办的,具有私人性质的医院。民营医院大部分是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也有少数为非营利性机构,享受政府补助。
2001年9月,中国开放医疗市场,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开始在社会上大量出现。由于公立医院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将医疗资金的投入来源盯向了民间资本。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改革地方卫生医疗体制,允许公立医院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整体出让的办法,引进社会资本,并对民营医院实行三年免税制度。
《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规定:“城镇个体诊所、私立医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民营医院都被定位为营利性医院。许多社会资本通过托管、合资、并购迂回进入公立医院取得非营利性医院资格,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取得医保定点资格,而且可以享受非营利性医院免税的政策。而没有相关政策硬性规定,公立医院通过以上方式转化成民营医院后,一定要转为营利性医院。当然,公立医院改制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1)产权问题。公立医院在改制前、改制过程中及改制完成后均会涉及产权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2)公立医院在改制过程中涉及的人事问题。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人事问题一直是让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头痛不已的问题,同时又是公立医院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改制前已退(离)休人员的问题。
·改制前属于公立医院正式编制的职工及改制后新进入的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
·改制前的正式编制职工在历史上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即使我国在数年前已经取消了公立医院职工的事业单位编制,变成聘任制,事实执行中基本上也属于长期稳定的职业,但是改制后可能参照企业,变成真正的合同制工作人员,变得不稳定。
民营医院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如下。
(1)医保定点问题。一是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难,二是已进入定点的民营医院反映,医保病人起付标准低于公立医院。虽然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并不排斥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只要“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就有进入的机会,但是随着2018年沈阳骗保案的发生,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民营医保定点医院的清理,准入门槛事实上变得更高了!而且民营医院要引进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须经卫生部门审批,每年还有额度限制。仅这一条,就卡死了不少民营医院向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之路。
(2)执业医师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公立医院新近招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没有证书,却可以先培养,再取得执业资格,以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而民营医院对此非常无奈,只能招聘公立医院那些“有想法”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导致成本高企,也比较难靠自身的体系培养人才。
(3)专业待遇问题。民营医院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卫生行政部门很少考虑到民营医院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它们时常被主管部门和学术团体遗忘。例如,民营医院无法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招标,或者遭遇“玻璃门”;学术职务大部分与民营医院无缘,晋升职称区别对待,导致吸引医疗专业人才非常困难;在医疗事故鉴定时受到公立医院专家的不公正对待,等等。因此,民营医院强烈希望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术团体对公立医院及民营医院一视同仁。
(4)市场公平竞争问题。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处一个医疗市场,却不能公平竞争,公立医院为非营利性质,有财政拨款;不少民营医院也与公立医院一样,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公益任务,却没有拨款,很多收费也按国家卫生部门的统一标准。此外,非营利性医院盈利多,却不缴税;营利性医院盈利少,却要缴税,甚至大部分盈利都投入医院的扩大再生产,却依然被定为营利性医院,被要求承担与一般企业相同的税率、税种、税费。医疗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投资特点没有被考虑在内。很多公立医院存在的“院中院”,其实质与民营医院类似,却享受着公立医院的优惠,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竞争。
著名医疗媒体看医界也分析了中国民营医院面临的危机,很多都是在新医改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
(1)病源危机。大医院都在“抢地盘”,多抢占医联体合作医院,大部分民营医院都被排除在了医联体之外。患者被拦截成为很多民营医院管理者最为担忧的问题。虽然少数民营医院也被允许组建医联体,但是大多数都无望加入。
(2)大医院扩张危机。2012年以来,中国公立医院迎来新一轮扩张期,至今余波尚未停止,不少省市级三甲医院新建床位动辄2000~3000张,甚至涌现了万张床位的超级大医院。大医院新建了这么多床位、新买了这么多设备,开始了不顾一切对患者的争夺。与此同时,这也使民营医院赖以生存的高端差异化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公立特需医疗冲击。
(3)人才危机。长期以来,中国民营医院的医生主要是退休医生和年轻医生,严重缺少骨干医生。随着社会办医的大批涌现,多点执业医生的争夺战非常激烈,而且还遭遇大医院管理者的拦截,用很多“土政策”勒令医生不准多点执业,医师无奈又回到偷偷“飞刀”的传统模式。而且,目前不少三甲医院医生多点执业并不能自带流量,对于一些门可罗雀的民营医院来说意义不大。至于辞职加盟,在三甲医院红利期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医生辞职加盟民营医院的情况并未大规模出现。至于民营医院,即使招来了优秀人才,人才留不住也是其主要痛点之一。
(4)技术危机。拼技术目前并不是民营医院的优势,顶级的技术人才基本上还聚集在公立医院。在科研领域,民营医疗劣势更加明显。
(5)医保控费危机。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对于民营医疗意味着曾经灰色的过度医疗、骗保的时代或将终结!对于以药养医状况更为严重的民营医疗来说,医保红利正在逐步退去,医保紧箍咒或将把一大批还试图吸医保基金血的民营医院踢出序列。而且,一些胆子太大的民营医院管理者或将面临牢狱之灾。
(6)商保危机。商业健康险市场近年来发展缓慢,而且商业健康险蛋糕几乎瓜分殆尽,这也是一些高端民营医院无法复制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不遵循临床路径、诊疗行为不规范的民营医院来说,进商保的可能性更小。
(7)同行竞争危机。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大放开、大批资本的涌入,社会资本扎堆建医院容易,但患者从何而来、优质医生资源从何而来的难题不少民营医院尚未攻克。抢占医院壳资源的战争硝烟四起,随着民营医院准入门槛的持续放开,同行竞争将加剧,恶性竞争事件或将不停上演。
(8)品牌建设危机。不少民营医院在品牌建设方式上过于传统,错失了社交媒体时代的红利,并错把品牌建设等同于做广告,导致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却迟迟无法看到效果。医疗市场尚未实现有效的市场化优胜劣汰,类似“魏则西事件”这样的令整个行业蒙羞的事件或将不断出现,一些规范的民营医院“躺枪”在所难免。
(9)管理危机。目前,不少公立医院的大医生兼职合伙办医院,但技术专家不懂运营管理,缺少优秀职业经理人的状况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