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慈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曾国藩和太平天国运动

在垂帘听政之初,慈禧凭借自己的聪明,逐渐学会了治国技巧,而性格温和,对权势毫无心思的慈安则被挤出了政治管理圈。也正是在慈禧掌管大权期间,太平天国运动得以平定,全国上下都沉浸在重享太平安定的喜悦之中。

太平天国运动,自1850年开始,几乎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而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一致把平定这次运动的功劳归给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曾国藩是驻英国使臣曾纪泽的父亲。在曾纪泽的有生之年,英国媒体将本不属于他的文学才能和他并不支持的自由主义观点都归到他的名下。曾国藩的部分子孙在英国接受了教育,而他本人以其爱国保守主义闻名于世,这种保守主义指不跟洋人来往。——原注。,正是他的领军才干与勇气,让他战胜了太平军。这一次,这些史学家们说得很对。

曾国藩和他的同乡兼同僚左宗棠一样,都是深受儒教思想熏陶的入世人才。虽然儒家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它的影响下,许多如曾国藩和左宗棠这般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出来。由于忠诚和睿智,他们的名字能够在中国家喻户晓。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慈禧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她能够知人善任,特别是能够发现在军事指挥方面具有才能的人。只有在被迷信蒙蔽而无法做出理性判断的时候,慈禧才会出现用人错误的问题。慈禧对曾国藩的才能非常赞赏,对他的性格非常敬重。

最初,慈禧对曾国藩的了解仅限于那些关于他在战场上调兵遣将、神勇善战的描述。而这些描述就已经让曾国藩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随着战事结束,曾国藩到朝廷任职,慈禧和他的接触变多,便越发被他的优良品性折服。在整个大清朝廷,除了荣禄以外,还没有谁能像曾国藩这般得到慈禧的器重。荣禄是满洲人,慈禧和他自幼相识,器重他无可厚非,而曾国藩不过出身于湖南的乡绅家族而已。

有一个人曾记录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事情,从记录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曾国藩的人格和他的爱国情怀,还能看出慈禧在当时就已经大权独揽,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介绍这段记录之前,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的原因。虽然英国人对此已经非常了解,但一些来自英国的目击者的记述却让我们不得不对大清朝廷所颁布的诏令和中国官方留存的一些文件资料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而位于京城的圆明园也被英法联军烧毁。在恭亲王作为代表与联军议和成功后,两宫皇太后便开始了垂帘听政,而他本人也被朝廷任命为“议政王”,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侵略者们来帮助清政府平息太平天国运动。

当时的太平军在长江流域的强大势力让清政府感受到了巨大威胁。甚至在英法联军集结于上海,对华北虎视眈眈的时候,清政府的沿江各省官员依然向联军们请求支援,希望他们能伸出援手,帮忙制服太平军。而在遭到联军们的拒绝之后,他们甚至还苦恼不已。在他们看来,英国拒绝伸出援手实非明智之举,这样做完全忽视了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贸易地区。

在这里,关于常胜军常胜军:指的是“华尔洋枪队”。美国人华尔以菲律宾雇佣军为主,中国人为辅而组建的一支用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军队。军队以西式方法进行操练,曾得到过英法等国的帮助。1862年2月,洋枪队在松江附近曾两次打败太平军,因此被清政府命名为“常胜军”。的事情就不需要多说了。1862年,常胜军将叛军围困在江苏省境内。1863年2月,英政府的戈登少校成为常胜军的统帅,并迅速扭转战局,使局势开始向有利于清政府的方向发展,而这也为之后曾国藩彻底平息太平天国运动、恢复地方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63年,江苏省的首府苏州被收复。1864年7月,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被攻陷,其最高统治者去世,而这也意味着太平天国运动被彻底终结。

当时的很多欧洲人都觉得,对于中国的内乱,他们这些外国人应该保持中立,甚至赞同让中国人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赶下政治舞台。但事实上,包括一名法国海军上校在内的很多人,还是在这场挽救清政府的战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然而在曾国藩上奏朝廷的捷报中,却对戈登以及他的帮助和奉献只字未提,唯一提到的一处,还是指责戈登对待战俘的残忍。按照中国传统,曾国藩将这次战争的胜利归功于已故的咸丰皇帝的庇佑,这样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对于皇权至高无上的崇拜以及认为皇帝永远正确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日本同样适用,他们的将军在取得巨大胜利之后,也会在给朝廷撰写的奏报中以恭敬的语气感谢皇权庇佑)。

事实上,对于中国人来说,任何对生者的推崇都是不合适的,尤其这个人还是个外国人。而曾国藩之所以在取得胜利之后就迅速转变了对待外国人的态度,是因为他心中非常清楚,这位帮助他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戈登将军,就在一年多前,参加了洗劫圆明园的行动。

无论如何,这次成功收复南京对于慈禧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此她在收到捷报之后,便以幼帝的名义颁布了一道谕旨。根据她一贯的作风,她不仅在其中公布了这次胜利的结果,而且还犒赏了有功之人。我们从这篇谕旨中摘录了部分内容,从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慈禧的性格。谕旨内容如下:

谕内阁,本日官文,曾国藩由六百里加紧红旗奏捷,克复江宁省城,逆首自焚,贼党悉数歼灭,并生擒李秀成、洪仁达等逆一折。览奏之余,实与天下臣民同深嘉悦。

发逆洪秀全,自道光三十年倡乱以来,由广西窜两湖三江,并分股扰及直隶、山东等省,逆踪几遍天下。咸丰三年,占踞江宁省城,僭称伪号,东南百姓,遭其荼毒,惨不忍言,罪恶贯盈,神人共愤。

我皇考文宗显皇帝赫然震怒,恭行天讨。特命两湖总督官文为钦差大臣,与前任湖北巡抚胡林翼肃清楚北上游,胡林翼驻扎宿松一带,筹办东征事务。复特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东征江皖贼匪。号令既尊,功绩日著。

十一年七月,我皇考龙驭上宾,其时江浙郡县,半就沦陷,遗诏谆切,以未能迅殄逆氛为憾。朕以冲幼寅绍丕基,祇承先烈,恭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指示机宜。授曾国藩协办大学士,节制四省军务,以一事权。

该大臣自受任以来,即建议由上游分路剿办,饬彭玉麟、杨岳斌、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后来被加封一等伯爵,出任两江总督多年。——原注。等水陆并进,叠克沿江城隘百余处,斩馘指在古代战争中以割掉敌人的左耳来记功的办法,这里用的是比喻。——原注。外援逆匪十数万人,合围江宁,断其接济。本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率诸将士,克复江宁外城,杀贼数万。逆首洪秀全率其悍党,仍踞内城,抵死抗拒。

兹复据曾国藩奏,官军自得天堡伪城后,贼中防守益密。五月三十日,李祥和等率队攻克。占取龙肘子山。六月初一等日,各营轮流苦攻,李臣典率吴宗国等从贼炮极密之处,重开地道。萧孚泗等修筑炮台,肉薄相逼。

十六日黎明,曾国荃将四路队伍调齐,地道火发,揭开城垣二十余丈,李臣典、武明良等身先士卒,直冲倒口而入,各弁勇蚁附齐进,左路城头之贼,以火药倾盆,烧我士卒,死者甚多。大队稍却,彭毓橘、萧孚泗等手刃数人,由是弁勇无一退者。武明良等率队从龙广山,与右路太平门之贼,排列轰击,贼始退却。

……

三更时,伪天王府及各伪王府同时火起,烟焰蔽空。洪逆率悍党千余人,冲出伪殿前南门,窜至民房。袁大升等率队腰截,斩七百余名,夺获洪酋僭用伪玉玺二方、金印一方。四更后,贼股千余人假装官军号衣,向太平门地道缺口冲突,经崑字、湘后等营截击,曾国荃加派马队,追至纯化镇,生擒伪烈王李万材,复追至湖熟镇,将逃贼全数斩刈无遗。据曾国荃亲讯李万材供称,城破后,伪忠王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璋王乘夜冲出,被官军马队追及,将各头目全行杀毙。

又据城内各贼供称,首逆洪秀全实于本年五月服毒而死,瘗于伪宫院内。伪幼主洪福瑱重袭伪号,城破时洪福瑱积薪自焚。李秀成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经萧孚泗亲自搜出,并搜擒伪王次兄洪仁达。其余两广、两湖等处多年悍贼,经各将士于十七、八日,搜杀净尽。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伪王、伪主将及大小酋目约三千余名,无一得脱者。

此皆仰赖昊天眷佑,列圣垂麻,两宫皇太后孜孜求治,识拔人材,用能内外一心,将士用命,成此大功。上慰皇考在天之灵,下孚薄海臣民之望,自维藐躬凉德,何以堪此?追思先皇未竟之志,不克亲见成功,悲怆之怀,何能自已。

此次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十有五年;窃踞江宁,亦十二年。蹂躏十数省,沦陷数百城,率能次第荡平,殄除元恶。该领兵大臣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允宜特沛殊恩,用酬劳勋。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自咸丰四年,在湖南省首倡团练,创立舟师,与塔齐布、罗泽南等,屡建殊功,保全湖南郡县,克复武汉等城,肃清江西全境。东征以来,由宿松克潜山太湖,进驻祁门,叠复徽州郡县,遂拔安庆省城,以为根本。分檄水陆将士,规复下游州郡。兹幸大功告蒇,首逆诛锄,实由该大臣筹策无遗,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得宜。曾国藩着加恩赏,加太子太保衔,锡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下面还罗列了一串官员的嘉赏名单,曾国藩的弟弟居于首位,被赐封为一等伯爵。)

李秀成、洪仁达二犯,即着曾国藩等派委妥员,槛送京师,讯明后尽法处治。洪秀全尸身,觅获后,挫尸枭示,仍传首被害地方,以泄众愤。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上谕,见《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〇七,《清实录》第47册第356-360页。

随后又颁发了一道谕旨,上面言明,为表示对上天和山川江河神灵的感谢,皇帝将会亲自到太庙进行祭祀。

当时有一名中国人将天王死时的情景记录了下来:

自官军攻占沐阳后,逆贼就被层层包围于南京城中,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做困兽之斗。从阴历四月份开始,整个城市的粮草供应被切断,而且没有任何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救济。城中开始实行日渐缩减的食物配给制,天王让人把草根和树叶卷捏成团儿,供他的亲随吃,这位贼酋说:“这是天赐的圣餐,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宫里除了这个,没有别的可吃。”他命令每个宫人采集十担草根和树叶,存入宫中的谷仓,作为储备粮食。一些无知的人遵照命令去做了,然而更多的逆贼对此不以为然。

李秀成,也就是“忠王”,从沐阳突围逃出后,进入了南京。刚进城便击鼓鸣钟,请天王升殿,他和随从们径入御座会议厅,准备就目前的危局商议对策。洪秀全盛饰仪容,威严落座后,说道:“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参见《李秀成亲供》上海国民书店,1930年排印本,第73页。李秀成听了这番愚蠢的夸谈后,含泪离开了朝堂。

然而,在阴历五月中旬前,洪秀全终于认识到这座城池已经注定将被攻破。二十七日那天,他彻底绝望了,于是将毒药掺入酒水中,高举酒杯,痛哭流涕,说道:“不是天父欺我,而是我违天父!”连呼数遍后,他饮下了这杯毒酒,辗转挣扎到半夜,才痛苦地死去。尽管他恶贯满盈,但直到临终,都没有说过一句真心忏悔的话。

随从人员用绣着龙纹的黄色绸缎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按照他们的宗教习俗,不用棺椁,直接把天王的尸身葬在了皇宫中的一个角落里。随后,他们簇拥着他的儿子登上了宝座,这孩子被称作“幼主”,而对于老天王的死讯,他们打算对外保密。但是,这个消息最终还是泄露了,围困在城中的人们士气低落,军心离散,陷入绝望之中。

曾国藩在上奏朝廷的折子中说明了关于发掘伪天王尸体的情形:

伪天王洪秀全逆尸,将士积愤之余,皆欲得而甘心;直至六月二十七日始从伪宫内掘出。二十八日,扛至营次,臣与臣弟国荃验看。臣所带委员中,有曾任刑部秋审处之勒方锜、庞际云、孙尚绂等,暨各文武公同相验,该逆尸遵尚邪教,不用棺木,遍身皆用绣龙黄缎包裹。虽袴脚,亦系龙缎。头秃无发,须尚全存,已间白矣。左股右膀,肉犹未脱。验异戮尸,举烈火而焚之!有伪宫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攻急,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而城内群贼,城外官兵,喧传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所有伪玉玺二方、金印一方;臣当专差赍送军机处,俾方略馆有所考焉。

奏折中接下来又描述了杀李秀成一事:

李秀成之就擒也……观者如堵。臣二十五日,甫至金陵,亲讯一次。旋派候选道庞际云候补知府李鸿裔候补同知周悦修等,鞫讯累日。令写亲供,多至数万字。叙发逆之始末,述忠酋之战事。甚为详悉……又力劝官兵,不宜专杀两广之人,恐粤贼愈孤,逆党愈固,军事仍无了日。其言颇有可采。

日来在事文武,皆请将李秀成槛送京师。即洋人戈登、雅妥玛等,来贺者,亦以忠逆解京为快。臣窃以圣朝天威,灭此小丑,除僭号之洪秀全外,其余皆可不必献俘。陈玉成,石达开,即有成例可援。且自来元恶解京,必须诱以甘言,许以不死。李秀成自知万无可逭,在途或不食而死,或窜夺而逃,翻恐逃显戮,而贻巨患。臣与臣弟国荃熟商,意见相同。辄于七月初六日,将李秀成凌迟处死,传首发逆所到各省,以快人心。其伪福王洪仁达一犯系洪秀全之胞兄,与其长兄洪仁发皆暴虐恣横,多行不义,为李秀成等所深憾!亦于初四日凌迟处死。同治三年七月初七日所上《贼酋分别处治粗筹善后事宜折》,奏疏被收录在《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第1020-102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李秀成权术要结,颇得民心。城破后,窜逸民间:乡民怜而匿之。萧孚泗生擒李逆之后,乡民竟将亲兵王三清捉去,杀而投诸水中,若代李逆报私忿者。李秀成既入囚笼,次日又擒伪松王陈德风到营,一见李逆,即长跪请安。臣闻此二端,恶其民心之未去,党羽之尚坚。即决计就地正法……遂于初六日正法,初七日录供具奏。其洪仁达一犯,虽据李秀成供在贼中暴虐专权,而如醉如痴,口天父不绝,无录可供。因其抱病甚重,已于初四日先行处死矣!

初十日始奉将二酋解京之旨。扣算日期,臣处应于初六日接批旨!乃驿站由安庆转递江宁,致迟四日之久。臣查军机处封面,及兵部火票,皆注明递至江宁字样。不知驿站何处错误,应即行文挨站查办!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所上《复陈逆酋正法片》,见《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025页。

臣等伏查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十有五年。窃据金陵,亦十二年。流毒海内,神人共愤。我朝武功之盛,超越前古。屡次削平大难,焜耀史编。然如嘉庆川楚之役,蹂躏仅及四省,沦陷不过十余城。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沦陷亦第三百余城。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余万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然卒能次第荡平,划除元恶。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显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偷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算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中兴之业。

臣等忝窃兵符,遭逢际会,既痛我文宗不及目睹献馘告成之日,又念生灵涂炭,为时过久,惟当始终慎勉,扫荡余匪,以苏孑黎之困,而分宵旰之忧!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所上《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见《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第1016-1020页。节选自吉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0第1版第1019页。

在将太平天国运动平定之后的四年时间里,曾国藩一直担任着两江总督(因为曾国藩是湖南人,所以至今为止,湖南人一直认为这个职位就是属于湖南官员的),唯一的一次短期离开南京,是前往山东剿捻匪。1868年9月,曾国藩被提升为直隶总督。年底离开南京并前往北京任职的时候,他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夹道欢送。

来到京城之后,曾国藩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在刚到北京的第二天,就受到了召见。他在一位亲王的带领下,来到了养心殿的东暖阁。幼帝面西而坐于宝座之上,而两位太后则端坐在他身后的御座上,太后和皇帝之间垂着一道黄色的帘子,慈安在南,慈禧在北。

前面提到过的记载发捻发捻:发指太平天国;捻指当时在北方与太平天国呼应的农民起义组织。叛乱的文章,已经描述过这段召见的经过,而在下面这段很有趣的摘录内容中,我们能看出慈禧的言行举止等信息,这段资料很珍贵,因为它很好地还原了当时的现场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都只记录了慈禧和朝臣的对话,而忽略了慈安,虽然慈安的地位更加尊崇,但因为她生性淡薄,不理朝政,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刻意关注她。

在进入东暖阁之后,曾国藩便按照礼节跪地禀奏:“臣曾国藩恭请圣安。”之后他脱帽叩首,奏称叩谢天恩,礼毕起身,向前行了几步,又跪在了软垫之上。下面所摘录的就是慈禧的问话和曾国藩的对答内容:

太后问:“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

对:“办完了。”

问:“勇都撤完了?”

对:“都撤完了。”

问:“遣撤几多勇?”

对:“撤的二万人,留的尚有三万。”

问:“何处人多?”

对:“安徽人多。湖南人也有些,不过数千。安徽人极多。”

问:“撤得安静?”

对:“安静。”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日记,见《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583-1584页岳麓书社,1989年6月第1版。

之后,慈禧又向曾国藩询问了一些关于他的任职履历和家庭的事情,几分钟之后,结束了召见,曾国藩又叩头退出东暖阁。从历次召见的情况中,不难看出慈禧在召见之前就已经阅读过奏章,并提前有所准备,所以她提出的问题总是简明扼要、直切要害、一针见血的。这位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在面对将大清朝廷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的大臣的时候,显示出了君主一般的威严。

同治八年的正月十六日,皇室为满汉大臣举行了一场晚宴,在宴会上,曾国藩坐在了汉人席位的首位,群臣一边喝着美酒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曲歌舞。根据记载,在曾国藩离京之前最后一次被召见的时候,慈禧太后向他询问了关于募练直隶地方兵勇和海防的计划。

在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职位一年多的时候,他所管辖的辖区——天津爆发了天津教案(1870年)。按道理来说,他身为总督被问罪应该在所难免,但因为当时的总督衙门是设在保定的,距离天津很远,所以这次的事件并没有牵连到他。

同年六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再次被调到南京,继续担任两江总督一职,而直隶总督则由李鸿章担任。李鸿章一生担任直隶总督二十四年。因为当时曾国藩的身体情况很糟糕,所以他上疏朝廷,请求免去他两江总督一职,但固执的慈禧不答应,甚至又下了一道谕旨,言明两江事务繁多,曾国藩曾经在那里为官多年,对一应事务都很熟悉,因而他是最适合的人选。她说曾国藩“现虽目疾未痊,但得该督坐镇其间,诸事自可就理”。同治九年八月初十日上谕,见《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0册第198页。

在前往南京赴任之前,曾国藩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他还收到了很多朝廷送来的贺礼与赏赐,这是非常大的荣耀。其中还包括太后亲笔撰写的贺诗、御书“勋高柱石”匾额、铜佛像、紫檀木镶嵌玉如意、蟒袍各一份,以及吉祥绸缎十卷和线绉十匹。

在曾国藩离京之前觐见时,他和慈禧之间的对话很是耐人寻味。慈禧的问和曾国藩的答如下:

西太后问曰:“尔何日自天津起程?”

对:“二十三日自天津起程。”

问:“天津正凶曾已正法否?”

对:“未行刑。旋闻领事之言,俄国公使即将到津,法国罗使将派人来津验看,是以未能遽杀。”

问:“李鸿章拟于何日将伊等行刑?”

对:“臣于二十三日夜接李鸿章来信,拟以二十五日将该犯等行刑。”

问:“天津百姓现尚刁难好事否?”

对:“此时百姓业已安谧,均不好事。”

问:“府、县前逃至顺德等处,是何居心?”

对:“府、县初撤任时,并本拟罪,故渠等放胆出门,厥后造人谕知,业已革参交部,该员等惶骇,始从顺德、密云次第回津云云。”

问:“尔右目现尚有光能视?”

对:“右目无一隙之光,竟不能视。左目尚属有光。”

问:“别的病都好了么?”

对:“别的病算好了些。”

问:“我看你起跪等事,精神尚好。”

对:“精神总未复原。”

问:“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

对:“这事很奇。”

问:“马新贻办事很好。”

对:“他办事和平、精细。”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日记,见《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786-1787页,岳麓书社,1989年6月第1版。

问:“尔在直隶练兵若干?”

对:“臣练新兵三千,前任督臣官文练旧章之兵四千,共为七千。拟再练三千,合成一万,已与李鸿章商明,照臣奏定章程办理。”

问:“南边练兵也是最要紧的,洋人就很可虑。”

对:“洋人实在可虑,现在海面上尚不能与之交战,惟尚设法防守。臣拟在江中要紧之处,修筑炮台,以防轮船。”

问:“能防守便是好的,这教堂就常常多事。”

对:“教堂近年到处滋事,教民好欺不吃教的百姓,教士好庇护教民,领事官好庇护教士。明年法国换约,须将传教一节加意整顿。”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日记,见《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787页,岳麓书社,1989年6月第1版。

曾国藩觐见之后便离开了北京,而慈禧自打这次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一个月之后,曾国藩到达南京,接过了两江总督的官印,坐回了总督职位。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审理前任总督马新贻的遇刺案件,并将罪犯判处凌迟处死。

第二年的夏天,他在省内巡游,游览两江名胜,看到曾经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变得民不聊生的地方如今已经一片祥和安乐,感到非常欣慰。有一次他看到河中停泊的画舫,听到里面的歌舞之声后,高兴地感叹,能够再一次看到叛乱之前的盛世之景,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11月,他入住了总督府,而这里曾经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宫殿。但是,在1872年的上半年,他刚上任还没多久的时候,他的中风病就第一次发作了。几天之后,他乘坐轿子前去拜访一位从北京过来的大臣,在轿子里,他如平时一样背诵经书中的篇章,可当他突然用手势对旁边的随从吩咐什么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说话了,只能发出一些含糊的咕哝声。当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

余病患不能用心,昔道光二十六、七年间,每思作诗文,则身上癣疾大作,彻底不能成寐。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事,苟活人间,惭悚何极!同治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日记,见《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942页,岳麓书社,1989年6月第1版。

第二天他又在日记中写道: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日记,见《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943页,岳麓书社,1989年6月第1版。

第二天,他在披览一份公文的时候,中风再一次发作,于是他叫来自己的大儿子,并向其交代在他死后丧事需要按照古制来办,不要办道场请和尚来诵经。次日清晨,虽然身体仍然非常虚弱,但他还是强行起身,并且阅读了一篇乡围中试的文章。晚上的时候,他在儿子的搀扶下在花园中散步,而他的中风也再一次发作。他被家人抬回大堂,却依然正襟危坐,好像在举行一场会议一样,然而他就这样坐着去世了,终年六十二岁。

记述者写道:

南京的百姓在听说曾国藩去世的消息之后,全部都痛哭不已。传说在他去世的时候,天上曾有一颗流星陨落在城中。而朝廷听说曾国藩去世的消息之后,也深感悲悯,甚至为此罢朝三日。

为了表达朝廷对他的感激和敬重,慈禧太后颁下谕旨,特意盛赞了这位忠臣,称他“实为股肱心膂之臣”。甚至还下令要在曾国藩曾平定太平军的江宁各省为他建立祠堂,“用示笃念忠良至意”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上谕,见《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2册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