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节日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②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曾经两次担任宰相,积极实行变法。有《王临川集》等。

③爆竹:古人于正月元旦爆竹于庭,以避山臊,以真竹着火爆之,后人卷纸为之,谓之爆仗。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④屠苏:屠苏酒。这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⑤曈曈:太阳初升时光芒照得大地由暗变亮的情景。

⑥桃符:用桃木做成的门神牌子。后演变为春联。

【今译】

在爆竹声声中把旧的一年送走了,

欢饮屠苏酒心中感到春天的暖意。

新年的太阳升起照亮了千家万户,

大家忙着把旧桃符取下换上新的。

【鉴赏】

王安石这首《元日》诗写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紧紧抓住“元日”这个节日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和希望的民俗风情画。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新年燃放爆竹是古代过年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说,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也”。这种缘起于驱灾的习俗后来更多地用于庆贺。王安石写爆竹声,则着眼于“一岁除”,表示和过去的一年告别,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一年。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里,春风送暖,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辟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王安石《元日》诗通过描绘一幅节日风情画,抒写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在立意上远远胜过一般写节日的诗。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诗词故事 爆竹声声迎新年

新年燃放爆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这是说,刚开始时,爆竹是名副其实地拿竹子来烧的。竹子里面是空的,受热之后,竹子里面空气膨胀,发生爆裂,于是就产生惊天动地的响声。这也是爆竹的由来。唐代诗人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由此也能看到,当时确实是拿竹子来烧的。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周密《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说:“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记载当时除夕爆竹时说:“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明代黎淳有《爆竹》诗云:“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清代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云:“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写出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红楼梦》中对此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古代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至此,新年燃放爆竹已成了辞旧迎新和人们喜庆心情流露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