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存在辩证法
一、《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康德前期主要从事自然科学探索,但是也非常关注哲学研究。从中文版《康德著作全集》第一卷中可以看到,在11篇著作中只有一篇单纯讨论哲学问题。其余10篇是用来讨论自然科学的,但都与哲学问题有密切联系。它们往往以哲学原理作为一部分依据,对自然科学问题做出阐述与论证。其中《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一书却被误认为纯粹的自然科学著作。实际上,它却运用大量大量的天体与天体体系形成与运行的客观事实,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自然存在辩证法,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存在的本原,不仅彰显了“存在是什么”,而且非常透彻地澄明了“存在是怎样地存在”,因而称誉这部著作为哲学著作并不过分。
第一,它从哲学理论上论证了宇宙的存在、大自然的运作与神明毫无关联。虽然在18世纪中期的德国神权与政权专制主义仍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康德在这部著作中不得已作了一些妥协,但这只是表面文章,用于应付书报检察机关而已。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根本上说,康德对神的统治是采取否定与抵制态度的,他曾经明确地指出:
“如果秩序井然且美好的世界结构只是服从其普遍运动规律的物质的一种结果,如果各种自然力的盲目机械性能从混沌中如此美妙地发展出来,并自动地达到如此的完善性,那么人们在观察世界大厦之美时所得出的神话创造者的证明就完全失效了。大自然本身就够了,神的统治是不必要的。”1
世界的存在并不是至高无上存在者创造的结果,世界的美好结构与至高无上智慧的设计无关。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完全遵循它本身的普遍运动规律。康德甚至非常肯定地说道:“一种非神 的世俗智慧就会把信仰踩在脚下。”在近代哲学界能够站出来从哲学理论上否定“上帝存在论”康德还是第一人。他为什么能够这样说,这样做?
首先,他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已经深刻地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及其普遍运动规律是独立存在与独立起作用的。大自然的和谐、美、目的以及手段的完善关系都可以从物质的自然倾向本身得到说明,大自然与神明天意无关。人们能够为世界结构的所有秩序发现自然的根据,这些自然根据能够从物质最一般的根本的性质出发造成世界结构的所有秩序。康德举出例子证明,普遍自然规律本身能够产生尽善尽美的结果。中美洲加勒比海牙买加岛,每当太阳高高升起,地面显得灼热之时,上午九点之后大海就开始起风,从四面八方向陆地吹来,陆地上显得凉爽宜人。太阳升得越高,越是灼人,风力也就越大。大约下午一点天气最热,风力也就最大。随着太阳向西下落,到傍晚时就与太阳升起时一样平静了。海风的这种运动变化在没有人居住的岛上也会发生。这种变化是一种周期性有规律的运动,同太阳的升起与下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太阳升起,晒热了陆地上的空气,空气受热开始上升,而海面上空气虽然同样受热,但受大面积海水较低温度的调节,温度上升不高,仍然大大低于陆地上的空气;所以,当陆地上空气受热上升天空时,温度低的多的海面空气就乘机刮向陆地,形成强烈对流。而当太阳下落时,则发生相反过程。陆地空气逐渐降温,太阳进入地平线以后,不再受热;当着陆地与海面温度一致时,海风不再刮向陆地。由此可以看到,自然事物的这种运动变化是受自然本身普遍规律调节的,与天意神明毫无关联。康德非常肯定的指出:“整个大自然特别是无机自然,到处都有这样的证明。”
其次,所以会这样,完全是物质本性导致的。大自然是物质的。物质凭借其自然而然的活动,凭借一种盲目的机械性,造成了合理的结果。这结果仅仅看起来是一个至高无上智慧的设计,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结合,完全能够共同致力于造成突出的和谐与完美。康德指出:
“我假定所有世界的物质都处于一种普遍的分散状态,并用这些物质构成一种完全的混沌。我看到材料按照已揭示引力规律形成,又看到斥力改变它们的运动。看到不需要任意的虚构,按照已揭示的运动规律的安排就可以产生出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这整体与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体系如此相似,以致我情不自禁地把它们视为同一个东西。此时,我感到愉快满足。”2康德进一步指出:“这就是我相信世界学的物理学部分将来可望臻于完善所根据的原因。牛顿已经提出了世界学的数学部分。除了世界结构得以保持现状所遵循的规律之外,也许在整个大自然研究中没有比世界结构的产生所遵循的规律更适宜于进行这样的数学规定了。毫无疑问,一个勇于探索的测量师在这里是不会一无所获的。”3
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康德认为,他在《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著作中,“试图只用力学规律从大自然的最简单的状态出发阐明世界结构的状态。”
第二,《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这部著作的根本性内容是研究基本物质微粒怎样构成与形成天体与天体体系的,这也就是探索宇宙存在的本原、本性、本质与本因。这即哲学研究的最根本任务。康德写道:“我清晰地指出,在自然学说里面进行的种种研究中,正是这种研究使人们最容易、最有把握地一直追溯到起源,就像在自然研究的所有课题中,再也没有在动力机制上更能得到正确、可靠的解决了。在这方面,牛顿的世俗智慧具有这样的洞察力,类似的东西在世俗智慧的其他部分中是见不到的。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人类探索其初始原因的所有事物中,世界体系的起源和天体的产生以及它们运动的原因是人们可望首先彻底、可靠地认识的事物。这方面的原因是很容易看出来的。”4
康德表明,《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这部著作的任务就是追溯世界结构的真实状态。牛顿智慧的洞察力已经做出光辉的榜样,人们在探索世界的体系的起源与天体产生的原因方面完全可望首先彻底、可靠地认识事物,能够确有把握地揭示存在的本原。
在经历一番艰辛努力和深刻具体探究以后,康德清晰地指出:“世界乃是以一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出发的力学发展来作为自己的状态的起源,其次,我们已经介绍过的力学的产生方式是真实的产生方式。如果要判断大自然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凭借其运动规律的机械发展来促成世界结构的安排,就必须事先考虑到,天体所遵循的运动是何等的简单,与自然力的普遍规则所造成的相比,它自身没有任何需要做出更精确规定的东西。”5
康德在深刻的探索中已经建立起一种可靠的信念,他在完成哲学的任务上已经迈出了稳健的步伐。宇宙的本原出自于物质的本身特性。在虚空的空间中,正是凭借一次性置入的发射力与根本性的自然力中产生的引力的结合而产生了宇宙存在本身并且就这样地维持下去,这就是哲学根本性任务所要追问的根本性本原。所以,康德所建立的天体与天体体系形成与运行学说具体科学实证地演示了这种过程。从这个方面说,它属于自然科学;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种内容又深刻涉及一切天体与一切天体体系,也就是宇宙的总个存在,所把捉到的是这个总体存在最普遍、最本质、最原初的本原,即它的本真本相。因而这种学说也应该属于哲学存在论。
第三,康德在探讨大自然的存在本原中,不仅不断地援用种种哲学原理作为他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根据,而且反复用自己的学说同其他哲学家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异同。其目的在于证明,他的理论分析是有深刻的哲学真实性的。康德把自己的基本物质微粒运动学说同伊壁鸠鲁、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原子论作了对照性分析。
康德认为,他的理论与他们的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他们的观点一样,认为大自然的初始状态是所有原初材料或者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是原子,处于普遍分散状态,充满宇宙大厦的整个空间,是一片混沌。他们双方考察的对象相同,都是物质微粒。
这些基本物质微粒在其本原状态中相互之间存在吸引与偏离作用。在伊壁鸠鲁那里,这些基本微粒或原子有一种重力,驱使它们下沉;康德认为,这与他所接受的牛顿力学所说的“吸引”区别不大,而伊壁鸠鲁所说的原子的偏离现象也同他所主张的“斥力”有某种相似之处。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从混乱运动中会产生各种漩涡;康德认为他的学说也包含这种漩涡论。这种漩涡会演化成物质运动的不同中心。这是在物质微粒运动的结果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康德指出,尽管有这些相似之处,“在古代的宇宙生成论和当前的宇宙生成论之间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从后者可以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根本区别点在于:原子的运动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受必然规律的制约这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上。古代原子论认为原子的运动是偶然巧合的,正是“这种偶然的巧合会使如此幸运地汇合在一起,以致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康德写道:“伊壁鸠鲁甚至如此厚颜无耻,竟然要求原子无须任何原因就能偏离其直线运动,以便能够碰撞到一起,他们都把这种荒唐发展到如此地步以致把一切有生命的造物的起源都归于这种盲目的汇合,真要从无理性中派生出理性。”显然,康德这种指责十分尖刻,无益于哲学研究的科学发展。不过,康德又说:“我的学说则相反,我认为物质是受必然规律制约的。我发现,从物质的分离和分散中能够完全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个美好的、井然有序的整体。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由于一种巧合与偶然,相反可以看出大自然的特性必然造成这种情况。”6
康德这种分析显然有其合理之处,各种自然物体的形成和产生受某些自然规律的制约,而这些必然规律又受制于大自然本身的特性。这是把问题的实质透彻分析到底了。但是,康德却要进一步追问:物质究竟为什么必然具有这样一些旨在秩序和合理性的规律呢?这种井然有序是怎么可能的?康德自己回答说:这“难道不是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初起源,这起源必然是一个充足的至高无上的理智,按照统一的目的来设计万物的本性吗?”康德把万物的本性最终归结于至高无上的智慧的设计,这不能说不是对神权与政权绝对专制主义的退让与屈从。不过,无论怎样,康德所做出的各种哲学对比无疑地充实和丰富了他的学说的哲学内容,人们可以从中观赏到一种哲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