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大学生筹资办学演绎“出彩”人生
本报讯 钟山区航宇学校,一所2011年6月创建的民办初中,将唐云龙、余华、李胜海、刘从洋、刘菊、朱祥6个80后大学生紧紧连在一起,向梦想的彼岸驶去。
自主创业的路上,多有坎坷,但短短的两年,他们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他们的“第一桶金”,付清了30万元的房租,还小有盈余;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高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7%和98%,在钟山区名列前茅;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学生从213人迅速发展到415人,在市内小有名气。
“这只是起步,不算成功。我们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创办一所有特色、让社会刮目相看的一流民办学校,为家乡的教育出份力!”6个人雄心勃勃。
占地2900平方米的航宇学校,现有6个班,90%的学生住校,环境简陋而整洁。
校长唐云龙,32岁,老练沉稳,俨然是个“头儿”,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曾在西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并不安分。余华、李胜海是西南政法大学同班同学,朱祥、刘从洋、刘菊分别毕业于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刘菊曾在一所公立中学任教,“那种日子太平淡,两年前我瞒着父母辞了职,和他们一起干,很充实哦!”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有5人都是水城县化乐镇人,1人是水城县比德镇人,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家乡和附近乡镇。
自主创业办学校,谈何容易?何况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困难太大了,但我们没有退路,只能破釜沉舟了!”唐云龙说。
他们6人到处借钱,东拼西凑了100万元,租了一家破烂的制鞋厂,开始健全学校设施,白天当小工,晚上当清洁工,每天要忙到凌晨四五点钟才睡觉。其余的人下乡镇,走村入户跑招生,风里来雨里去,回来变成了“泥巴人”。建章立制,确立了办学理念和宗旨,提出不能总依赖政府,要靠自身实力,以德治校、以质立校。
为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对教师工资实行绩效挂钩,最高可达7000元/月。实行优秀教师长期合同制,签三年、五年合同一次性奖励2万元或4万元。被学校认可的优秀教师可入股,参与学校的经营管理。
有施展才能的空间,有实现价值的舞台,许多大学生跃跃欲试,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的孙剑波、朱雪剑被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吸引来了,目前学校教职工共有22人,全是大专以上文凭。
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学校目前已走入正轨,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争一流,五年创校园”的发展目标,航宇学校已如期实现了第一步目标,正朝着新的目标,昂首前进。
编后:
这是一群充满梦想、活力、勇气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为了实现理想追求,他们敢闯敢干、不怕失败的勇气;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他们求新求变、不甘平淡的雄心;为了报效家乡,他们无怨无悔、懂得感恩的热情。
大学生就业,一直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2013年,699万大学毕业生更是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是辗转于各个招聘“战场”,最终无奈而回?是为了公务员这个“金饭碗”,万军同过“独木桥”?还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拼爹拼妈拼关系”?6个大学生“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的做法,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青春飞扬,“出彩”人生,要靠自己去书写,但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希望我们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扶持,为他们成就梦想,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盘水日报(2013.10.18)
第29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刘可文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
创业书写出彩人生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新闻从大学生自主创业入手,为大学生就业方向指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新闻题目简单明了:六个大学生筹资创办学校,虽然路途艰辛,但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演绎了“出彩”的人生。创办时遇到资金不足、招生困难等问题,这几个年轻人一一克服、不断努力最终把学校建设成为市里小有名气的并受教育部帮持的民办初中。
这是一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语言清新、分寸感好,使这群充满梦想、活力、勇气的年轻人形象跃然纸上。这不是几个年轻人的故事,这是无数大学生即将要发生的故事,它入情入理地告诉大家:“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学生毕业有很多条路,青春飞扬,“出彩”人生,要靠自己去书写,但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