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疫情的生命周期划分与应急管理
COVID-19疫情的生命周期被分为潜伏期、爆发期、相持期、解决期和恢复期五个发展阶段,下面依次分析每一个阶段开启和终止的标准和时点,并回顾和分析相应阶段的应急管理任务与实践。
(一)“潜伏期”的临界标准与风险预警
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潜伏期就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处置。潜伏期又称预兆期,其特点是在平静中逐渐孕育风险。在此期间,可能早期人类活动会创设病毒传播与感染的条件、会突兀地出现具有某种病征的个案,甚至隐秘地发生病毒人传人的片段。疫病传播有一个酝酿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潜伏期往往有警兆出现,需要及时监测和预警。
1. 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就COVID-19疫情而言,可以说当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人非法售卖携带特种病毒的野生动物,导致首例COVID-19病毒感染者出现,便开启了COVID-19疫情潜伏期的时间窗口。2019年12月12日,“武汉市优抚医院接诊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说隔壁商户的七八个员工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干咳,整个店铺都没人上班,担心自己也被传染”,于是该商户到医院来做检查(王东,2020)。据此分析,首例感染的时间要早于12月12日。2020年1月1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专家解读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最新通报》,声明“这次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发病全部在2019年12月8日到2020年1月2日之间”。这里有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发病记录时间,因此将2019年12月8日作为潜伏期开始时点。
2. 结束的标准和时点
当发生带有空间关联特征的群体感染,意味着病毒已经露出了獠牙,潜伏期已经终结。因此,设定潜伏期结束、爆发期开始的临界指标是“发生首起空间关联性群体感染”。华南海鲜市场就诊商户的述说提及了一例群体性感染,但由于未见有相关医疗诊断报告,故而只视之为风险警兆。另有两例事件却足以说明问题:第一例发生于2019年12月26日,当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张继先医生,发现有一家3口及1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被诊断犯有同其他病毒性肺炎不同的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她在27日将诊断结果上报给了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徐旭,2020)。第二例发生于2019年12月30日,当天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的李文亮医生,在“武汉大学临床04级班级”微信群发表了“华南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的信息(黄蕾,2020)。上述两起事件的发生时点比较接近,两所医院的诊断结论分别指向了家庭性和工作性聚集场所发生群体性病毒感染的事实。据此,我们将2019年12月25日24时,作为潜伏期结束时点。
3. 潜伏期的任务与实践
潜伏期的主要工作在于监测和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组织排查并化解风险隐患,争取将疫情化解于未爆发状态,同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但是,湖北省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华南海鲜市场的管理机构,前期感染病毒的当事人,以及得到相关信息的群众,风险预警意识并不强。张继先医生作为上报疫情第一人、李文亮医生被称为“吹哨人”,他们反映的都是具有空间关联特征的群体感染,此时已经到了疫情爆发的临界点。启动应急响应之后出现的应急物资匮乏状况,说明潜伏期的应急准备工作也不够充分。吸取2003年SARS疫情应对的教训之后,我国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设立了旨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急性传染病的风险预警系统。但是,该系统在COVID-19疫情潜伏期的运行并不十分流畅。
(二)“爆发期”的临界标准与应急响应
爆发期是疫情发展最为凶险的阶段。此时由于事态骤然恶化,防御力量相对薄弱,病毒的攻击抢占了上风,在各类助燃剂因素的推动下疫情将不断恶化,但我们又一时无法预料疫情究竟会发展到何等糟糕的程度。因此,在爆发期应急响应的关键是应急力量迅速到位,积极找到病源和切断病毒传播路径,稳住恶化的局面,安抚好群众避免更大的恐慌。
1. 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如前所述,爆发期开始的临界标准为“发生首起空间关联性群体感染”。根据资料,初步确定2020年12月26日零时为爆发期开启时点。
2. 结束的标准和时点
爆发期病毒扩散的范围和规模会迅速放大,当风险放大的势头得到扼制,则说明该期间到了结束时点。据此,将爆发期结束的临界标准设为:满足“当天新确诊病例数<前一天新确诊病例数”,并且新确诊病例数的增长态势开始扭转,变成上下振荡或者缓慢下降态势。2020年2月3日至6日全国新确诊的COVID-19病例数,分别为3 235例、3 893例、3 694例和3 143例。可以看到5日新确诊病例数比前一天减少了,而且这种下降态势也得到了后继疫情数据的确认,据此判断2020年2月4日24时是爆发期结束的时点。根据2020年1月20日至2月4日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数据计算,全国新确诊病例规模在这一期间每天约以35.75%的速度在增长,此时疫情发展态势异常凶险。
3. 爆发期的任务与实践
为有效扼制疫情的增长势头,使事态不会持续恶化,爆发期“重中之重”的工作在于紧急启动应急响应。几时启动、启动等级、启动质量,是评估这一期间应急绩效的核心内容。应急响应或称应急预案的最佳启动时点,正常应紧随于2019年12月26日的警讯之后;但是国家卫健委前两批专家组的检测复核工作做得并不好,直到2020年1月20日新的专家组才对外公布病毒可以“人传人”的结论。比较预案启动的时间和等级:香港特区政府1月4日启动“严重”级防疫应变计划(二级响应);中国疾控中心1月6日和15日分别内部启动二级(重大)和一级(特别重大)响应;湖北省地方政府1月22日才启动二级响应;直至23日和24日,除西藏外全国其他省份才全部启动一级响应(王东,2020)。可见,此次抗疫湖北省地方政府应急响应丧失了部分先机,初始启动级别选择偏低。应急响应初期,在疫区封控、医疗资源供给、应急物资调度等方面,也暴露出了操作失当和准备不足的问题。但是,启动应急响应之后整体防控绩效是值得称道的,在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统筹指导下,各省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各条战线积极参与作战,全力支援湖北抗疫。仅仅一个病程(14天),疫情加速爆发的态势就被扼制住了。
(三)相持期的临界标准与危机对抗
相持期风险事态处于僵持阶段,此时需要转换优劣态势,努力实现“我更强、敌更弱”。此时,需要加大投入,新设关键应急设施与项目,进一步强化应急物资与人员调配,努力排除应急救援行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由此逆转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应急力量逐渐占据上风。不过,相持是指防控力量与病毒存在一场拉锯战,因此该期间同样存在着疫情大反复的风险,容易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病毒反扑。
1. 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如上述分析,2月5日零时爆发期结束,疫情防控转入相持期。
2. 结束的标准和时点
相持期结束、解决期到来的临界标准是:“当天新确诊病例数<当天新治愈病例数”,并且出现新确诊病例数递减,以及新治愈病例数递增的态势。2月19日全国新确诊820例病例、新治愈出院1 779例,首日新治愈人数多于新确诊人数;不仅如此,新治愈与新确诊病例数分别呈现出增、减态势,说明2月18日24时是相持期的结束时点。相持期一共持续了14天。
3. 相持期的任务与实践
2月7日全国16个省与湖北省除武汉以外的地市建立一一对口支援关系,采用“一省包一市”的方法,调动全国力量全力抗疫。由于武汉的医院床位紧张,指挥部紧急建设并启用了“雷神山医院”(此前已新设“火神山医院”),用于收治重症病人;为解决轻症患者收治难题,引入战地医院模式,利用当地场馆设施紧急新设了13所“方舱”医院。针对医疗人员和应急物资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分批调遣和增派援鄂医疗队伍,并设立统一物资平台调配各项应急物资。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月12日新确诊病例数异常增高,但是疫情好转趋势依然保持。若去掉异常数据点,相持期全国新确诊病例数每天以14.95%的速度递减,这种情况说明相持阶段抗疫绩效明显。
(四)解决期的临界标准与疫情化解
在解决期,虽然疫情被进一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但是危险仍在。此时的疫情防控以打赢战胜为目标,要求继续做好疫情整体防控,大幅度减少新感染者,大量治愈感染者。重点需要收拢没有及时归治的病例,需要运用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手段和医疗方案,需要确保疫情防控不松懈,防止病毒因疏失而扩散。
1. 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如前所述,2月19日零时疫情转入解决期。
2. 结束的临界标准
解决期结束、进入恢复期的临界标准是:“新确诊病例→0和新增疑似病例→0”;换句话讲,要求没有或几乎没有新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并且能够保持这种状态(偶发性的零报告不宜作为判据)。当前疫情防控仍在解决期运行,因此无法报告解决期结束的时点。不过下一节我们将利用2003年SARS疫情数据,做一个估算。
3. 解决期的任务与实践
这一期间疫情防控战法更加娴熟、防控措施更加完备、防控工作稳步推进。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全国各地通过在线课堂组织教育,国家卫健委推出《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一些药物临床应用试验结果出炉开始投入生产,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开始复工。此时,一些单位和个人容易放松警惕。2月21日国内新出现的监狱聚集性感染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五)恢复期的临界标准与疫情终止
恢复期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个环节,此时病毒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已被消除,但是重大疫情所造成的破坏需要进行评估和处理,社会需要恢复秩序,经济民生需要恢复活力,管理模式和应急制度也需要反思和改进。
1. 开启的临界标准
当且仅当没有新确诊病例、没有新增疑似病例,恢复期才算真正到来。据此,设定恢复期开启的临界标准为:“新确诊病例→0和新增疑似病例→0”,并且必须保持这种状态(偶发性的零报告不宜作为判据)。
2. 结束的临界标准
最后一名COVID-19患者出院,意味着疫情的恢复期关闭,也意味着疫情完整生命周期的终止。该期间尚未到来,无法给出确定的结束节点。下一节我们将利用2003年SARS疫情数据,对结束时点进行估算。
3. 恢复期的任务与实践
以举国之力抵抗这场大疫,究竟能否从危机中获益至关重要。在恢复期,由于病毒进一步感染的风险基本消除,全国将解除紧急事态,人民健康、国民经济、社会秩序等将进入全面恢复阶段。就应急管理而言,需要评估应急行动的绩效、奖功罚过;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做好疫情恢复期工作,推动应急管理制度创新,促进现代风险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建构重大疫情下的社会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