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时光无限远,生命有始终。1888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杜斌丞先生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榆林米脂县县城。殉难于1947年10月7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一世一辉煌,德品伟业同耀日。杜先生出生于清廷风雨飘摇,长于乱世忧患,砥砺于军阀混战,搏击于全面抗战,献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腥风血雨。他的信仰与追求,他的情操与境界,他的意志与精神,他的胸怀与视野,他的业绩与成就皆为楷模,堪称师表。毛泽东赞誉他是“西北领袖人物”“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周恩来赞誉他是“革命的教育家”“坚贞的革命战士”“鲁迅式的共产党员”“生的伟大,死的伟大,正气磅礴,足可千秋”。彭德怀赞誉他是“难得的有识之士”。董必武赞誉他是“生性抗直的贤能国士”。
在杜斌丞先生的一生中,其中作为杨虎城将军的“高参”“智囊”和“幕僚”,所表现出来的高瞻远瞩、能谋善断、雄图大略之气更为人们津津乐道,誉载遐迩,为亲者快,为仇者畏。
当年国共两党有关人士,尽管各自的阶级立场、政治见解不同,但有一种说词却是异乎寻常的相似:杜斌丞对于杨虎城,犹如姜子牙与周武王,管仲与齐桓公,萧何与刘邦,诸葛亮与刘备,吴用与宋江……杜先生乃杨将军之“灵魂”也。杨虎城曾说:“真正知我者斌丞先生,真正助我者斌丞先生。”杨的机要秘书米暂沉则称誉杜先生是唯一对杨能“据理力争”的诤友和畏友。杨将军长子杨拯民则说:杜斌丞先生是我父亲的“政治幕僚长”,在重大问题上“非杜言不决”,他们始终是好朋友、好伙伴、好战友。杨与杜的关系,以及杜在杨心目中、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秋风惨澹长安市,万户伤心泪暗垂。”1947年10月7日黎明,天色昏昏,秋雨潇潇,杜斌丞先生气宇轩昂,横眉对敌,秋水襟怀松柏坚,凛然赴义,气塞苍溟,丹心光照史册。同时殉难的还有11位革命者,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护城河畔。
此次集体屠杀案,是继昆明李公朴、闻一多血案,西安王任血案,咸阳古原李敷仁血案之后,又一桩震惊西北和全国的针对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政治谋杀案。
这桩谋杀案,罪魁祸首是蒋介石,刽子手则是“西北王”胡宗南和“全陕戒严”总司令祝绍周。
杜斌丞殉难之后,除正在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之外,董必武、习仲勋、林伯渠、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来唁电,高度评价杜先生一生伟绩。民盟主要负责人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高崇民、章伯钧、史良、周新民以及其他民主人士王昆仑、许德珩、柳亚子等,也都以谈话、祭文、诗词等不同形式,高度赞誉杜斌丞先生的品德、业绩和革命精神。
英雄长眠天地间,丰碑耸立千秋鉴。在纪念杜斌丞先生诞辰130周年、殉难70周年之际,我们动笔撰写了《民盟西北领袖杜斌丞》书稿,并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正式出版,旨在纪念和缅怀这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为了培养救国英才,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所作出的不朽业绩,学习和继承他气贯长虹、视死如归、一腔热血培民主、一颗丹心“走共产党的道路”的崇高信仰和革命献身精神。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引用了多篇当年当事人、亲历者、知情人原始回忆谈话记录或文字著述;采访了他们的诸多后人、亲属的所见所闻,采纳了他们后人、亲属提供的大量珍贵史料;吸收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史料翔实,情节生动。
本书由许发宏同志执笔主撰,山石、杜芳滨同志负责联系、协调有关采访对象,收集整理,订正史料,校对书稿。因年代已久,史料收集有限,时间仓促,差错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谅解,不吝赐教。
作者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