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緒論
曲,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盛行於元代,根據不同的起源和流傳地域,可分為南曲和北曲。本书研究對象是北曲,不包括南曲,書中的元曲也只指北曲而言。
古人對曲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一些曲論、曲話等戲曲著作上,比如周德清《中原音韻》對音韻譜律的歸納和討論、燕南芝庵《唱論》對歌唱方法的探討、鍾嗣成《錄鬼簿》對元曲作家作品的記載和評述、夏庭芝《青樓集》對優人表演相關問題的記載和討論等。在進行理論探索的同時,這些戲曲論著保存了大量重要資料,成為後人研究的依據。此後比較著名的曲論,有明人王驥德的《曲律》,呂天成的《曲品》以及沈寵綏的《度曲須知》、《絃索辨訛》,李漁的《閒情偶寄》等。
近人也編有一些曲論論著集,如《曲苑》、《重訂曲苑》、《增補曲苑》、《新曲苑》等。
曲學的本體研究還包括曲目的編纂,曲目是記載元曲目錄的著作,流傳至今的主要有:《錄鬼簿》,元鍾嗣成撰,是最早記載北曲作家簡要生平和作品的著作,保存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太和正音譜》“群英所編雜劇”部分,明初人朱權撰;《錄鬼簿續編》,無名氏撰;《曲海總目提要》,46卷,董康等校訂;《重訂曲海總目》,清黃文暘撰;《曲目新編》,清支豐宜編;另還有王國維《曲錄》、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邵曾祺《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概說》所附現存元雜劇總目及每種雜劇的版本等。
戲曲的創作離不開作家,記載元曲作家生平的著作主要有:《錄鬼簿》、《錄鬼簿續編》、《太和正音譜》、《青樓集》等著作,另今人孫楷第著有《元曲家考略》,其他記載散見於各種曲論著作中。
近人的曲學研究,可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新曲學”,用西方的學術思想和文學史的觀念來研究我國古代的戲曲,他的《宋元戲曲考》等成果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另一派為傳統曲學的研究,代表人物為吳梅先生,代表作有《曲學通論》、《顧曲麈談》、《南北詞簡譜》等,任訥、盧前、蔡瑩、王玉章、周志輔等學者在曲學研究方面也都卓有成就。
近人在雜劇的搜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以鄭振鐸先生用力最勤,功勞最著。鄭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意外發現了《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大大開闊了我們對元雜劇的認識。另外,鄭先生還主持編印了《古本戲曲叢刊》,收集了《元刊雜劇三十種》、《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等8種難得的雜劇選集,大大方便了學者們的研究。元曲的整理與校註方面的主要成果還有:隋樹森編的《元曲選外編》和《全元散曲》、王學奇主編的《元曲選校註》、吳國欽校注的《關漢卿全集》等。另外,由徐征、張月中等學者主編的12卷本《全元曲》收錄了元代287位(有部分明初作家)存名曲作家和諸佚名曲作者現存的所有作品,包括完整雜劇162種、殘劇46種,著錄佚目429種,共637種;包括散曲4609支(套)[1],堪稱有元一代雜劇和散曲作品的總匯。趙景深先生做了大量的元雜劇的輯佚工作,1935年編成《元人雜劇輯佚》,後又修訂成《元人雜劇鉤沈》。
港臺的曲學家中比較著名的有汪經昌、鄭騫、羅錦堂、羅忼烈等。其中鄭騫是臺灣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其著作《北曲新譜》,材質豐富,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益發展,元曲數字化工作也迅速開展起來,互聯網上既有許多零散的電子曲作,也有全元曲的電子文本,許多以前難以看到的元曲選本現在都可以在網上下載,給我們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電子文本不能直接拿來作研究之用,因為網上的文本往往有許多錯誤,在使用之前需要先進行校勘。卓群數碼科技出了一套PDF格式的全元曲,我們利用格式轉換軟件將其轉換為純文本格式,再用紙質文本進行校對,作為本研究電子文本的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