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漢袁氏諸碑考
濄水逕大扶城西,城之東北,悉諸袁舊墓,碑宇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騰、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餘殆不可尋。[303]
此處爲墓碑,爲東漢陳國扶樂袁氏家族墓碑群,非爲一碑也,然今皆已不存,唯碑文存殘文,亦無拓本傳世。酈道元言大扶城東北悉存諸袁舊墓,時碑宇皆已傾低毀損,墓前之石羊、虎皆已碎折,惟司徒袁滂、蜀郡太守袁騰、博平令袁光三人之碑,尚存數字,可識其名,餘則殆不可尋,此皆爲道元所親見。
漢代袁氏家族爲儒學世家,其中以汝南、陳郡袁氏二家族爲主。汝南袁氏家族,自西漢平帝時袁良起[304],以《孟氏易》世傳,其孫袁安歷明、章、和三帝,位極三公,自此以後形成漢末政壇舉足輕重的袁氏家族政治集團,四世三公。如袁安之孫袁逢位至司空、執金吾、國三老,“袁逢之弟袁隗亦位及三公,汝南袁氏家族至漢末袁紹、袁術時達到頂峰,“故袁氏貴寵于世,富奢甚,不與它公族同”[305]。然酈注所言陳國扶樂袁氏家族則非爲汝南袁氏家族,而爲魏晉南北朝時期陳郡袁氏望族。汝南袁氏家族於漢末袁紹、袁術兵敗以後湮沒無聞,唯陳郡袁氏家族崇尚清虚,世代簪纓。據《隸釋》所載《漢故國三老袁君碑》,碑主國三老袁良爲東漢安帝、順帝時人,陳國扶樂人,非汝南袁氏家族之祖西漢平帝時汝南袁良。酈注言扶樂袁氏家族墓,葬有司徒袁滂、蜀郡太守袁騰、博平令袁光等人,此皆爲漢國三老袁良子孫[306]。博平令袁光爲良之元子,殆早卒。蜀郡太守袁騰爲袁良之中子,“袁良碑”言騰爲尚書郎,而良碑爲袁良之孫袁滂、袁弘所立,則時騰當已卒,故“尚書郎”當爲其卒前之官位,然酈注言騰碑稱“蜀郡太守騰”,當據其碑文,而非碑額之名。又據《後漢書·寇榮傳》,袁騰嘗於桓帝延熹中(158~167)爲洛陽令,則自袁良卒之永建六年(131)至延熹中,三十年左右,袁良卒時年八十五,則袁騰時當過而立之年,故騰卒時,當亦爲耄耋矣。
司徒袁滂爲良之孫,於光和五年(182)由光祿勳升爲司徒[307]。又《後漢書·董卓傳》云:“中平二年,以司空張溫爲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爲副。”然則滂蓋自衛尉轉光祿,拜司徒,免爲執金吾,其遷轉之跡,與《後漢書》合。計其歷仕在五十年以上,亦齒爵俱尊者矣。《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云:“滂,字公喜。”《董卓傳》李賢注引袁宏《漢紀》云:“滂,字公熙。純素寡欲,終不言人短。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袁宏亦良之後裔,李注據袁氏《世紀》,則滂之字當以公熙爲是。
袁滂一支於漢末、曹魏初亦爲世家大族。據《三國志·魏書·袁渙傳》,袁滂之子袁渙父子皆仕魏,渙官至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而據裴松之注引袁宏《袁氏世紀》,渙有四子,侃、寓、奧、準。侃,歷黃門選部郎,位至尚書。袁宏亦良之後裔,其言當是。又引荀綽《九州記》稱渙子準“有儁才,泰始中爲給事中。袁氏子孫世有名位,貴達至今。”[308]袁渙從弟霸,霸弟徽,徽弟敏,皆居高位,從而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陳郡袁氏家族,與清河崔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皆爲時之世家大族。
袁氏諸碑,當皆爲陳郡袁氏家族人墓碑,皆爲國三老袁良後裔。然至道元之世,諸碑破損,唯司徒袁滂、蜀郡太守袁騰、博平令袁光三人之碑尚存殘文。此三碑,歐、趙皆未著録,唯洪适《隸釋》卷二○、顧藹吉《隸辨》依酈注亦著有《袁滂碑》、《袁騰碑》、《袁光碑》,其文同。另宋人《天下碑録》載有《漢袁騰碑》,注云:“貢之中子也。並在太康縣。”[309]此碑亦載于鄭樵《通志·金石略》、明趙均《寒山堂金石林時地考》。《天下碑録》另載有《魏御史大夫袁渙碑》,亦言“在太康縣”[310],此爲道元所遺漏。此碑亦載于鄭樵《通志·金石略》、明趙均《寒山堂金石林時地考》。袁渙爲袁滂之子,其墓當在此大扶城(今河南省周口太康縣清集鄉扶樂城村)東北諸袁舊墓中,未知酈注爲何未載。袁氏諸碑今皆已不存,亦無拓本傳世。唯汝南袁氏家族有諸碑存世,如袁安碑(“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92)立,1929年河南偃師縣南辛家村出土,現存河南省博物館)、袁敞碑(“漢司空袁敞碑”,東漢元初四年(117)立,1923年河南洛陽出土,現藏遼寧省博物館)、袁博碑(“漢甘陵相袁博碑”,1923年河南孟津縣張羊村北魏皇室墓出土,現存河南偃師文化館)等,北京國家圖書館皆存其拓本。
圖1-24 “漢甘陵相尚書袁博碑”原碑拓本局部[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