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我相信最好的旅程有两种:一种存在于记忆,一种存在于想象。而记忆与想象之间的界线,原本就是很难分清的。
安达卢西亚(Andalucía)这个地名是多么美妙,我真喜欢地中海沿岸这些以a结尾的地名:科尔多瓦(Córdoba)、格拉纳达(Granada)、塞维利亚(Sevilla)、龙达(Ronda)、马拉加(Málaga)……金色骄阳之下,湛蓝湛蓝的响亮的地名,里面丰富婉转的音节是黄色的橘子树和柠檬树,大朵大朵红色的花,和风一吹就翻起银色叶背面的橄榄树。
从首都马德里到安达卢西亚的路上,土壤变得越来越红,远近山丘嶙峋多骨,有许多森森裸露的白岩。不时看见苍翠的橄榄园。还有古城堡的废墟,孤零零地兀立在起伏的山坡上,令人记起这是堂吉诃德的国度。
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在他的一首诗里描写的三座城市,无意中勾勒出安达卢西亚最动人的景致:
树,树……
树,树,
枯了又绿。
脸蛋美丽的姑娘
在那里摘橄榄。
风,塔楼上的求爱者,
拦腰把她抱住。
四位骑士经过,
骑着安达卢西亚小矮马,
一身靛蓝和翠绿,
外披黑色长斗篷,
“到科尔多瓦来吧,小姑娘。”
姑娘的头抬也不抬。
三个年轻斗牛士经过,
他们的腰肢修长,
佩着镶银古剑,
身穿橙色背心。
“到塞维利亚来吧,小姑娘。”
姑娘的头抬也不抬。
当暮色变成深紫,带着一缕微光,
一个小伙子走来,
带来玫瑰和月亮的桃金娘。
“到格拉纳达来吧,小姑娘。”
姑娘的头抬也不抬。
脸蛋美丽的姑娘,
仍在那里摘橄榄,
风的灰色的手臂,
把她拦腰缠住。
树,树。
枯了又绿。
四月节
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格拉纳达,这三座城市,是安达卢西亚的珠宝。一个采摘橄榄的姑娘,好像流光闪烁的银线,把这三颗珍珠串在一起,却又把它们一一推拒开来。这种吸引和推拒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歌谣的魅力。
灰色的风,干绿的橄榄树,是安达卢西亚平原的典型景致,和色彩鲜艳的骑手、穿着橘红色外套的斗牛士形成强烈对比。
这个愉悦的乡居,变化多端,景色宜人。大自然仍在他的童年,轻视艺术与规则,彻底展现其高端气质与自由。在这里,田野与绿色地毯错落有致,令人赞叹,它们的四周是最美的树组成的茂密森林。有的树留着珍贵的香脂、没药与芬芳的树汁,其他的树上垂挂金光闪烁的累累果实,令人心旷神怡。
湖面如镜,湖边镶着小花与香桃木。鸟转啁啾,如旋律柔美的合唱,微风穿过轻颤的树叶,稀稀簌簌,送来山谷树林里怡人的馨香。
这是弥尔顿在1667年所作《失乐园》[1]对“乐园”的描述,而在如今的西班牙,就有这样的地方,这就是安达卢西亚。
在一份习惯上被称为《754年纪事》的拉丁文记载中,无名的作者如是描述来自北非的摩尔人征服者面对安达卢西亚平原的感受:“他发现,这片土地,即使饱经战乱,依然如此丰富;即使在它遭受了那么多痛苦之后,依然如此美丽。可以说,它就好像是一颗八月的石榴。”
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
“八月的石榴”,一个多么优美的比喻!八月的石榴是深红色的,成熟,甜蜜,饱满,丰盈……
如果说,安达卢西亚性格的一方面是受到摩尔人,也就是东方世界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的话,那么,另一方面无疑就是:欧洲正是从这里开始发现并逐步占领了新世界。就这点而言,安达卢西亚恰是三大文化区域的交汇之处,在这里,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研究和思考着陌生的文化。
作为欧洲最早有人类定居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还继续受到许多古老的非天主教风俗的影响。这些风俗大部分都传承自摩尔人,只不过随后又披上了一件天主教的外衣加以掩饰而已。
安达卢西亚的很多地方,都会让人感到好像突然回到了中世纪。
“安达卢西亚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地方”,这句话在朝圣者中广为流传。而作为一个行政区,安达卢西亚和在此地诞生的诗歌一样自相矛盾:炎热的海滩和寒冷的山区并存,一种特别的精神气质,吸引诸多艺术家前来朝圣,也催生着艺术家——毕加索、洛尔迦等等。
安达卢西亚一直都是一个诱人的旅游胜地,许多来过这里的知名作家都曾描写过这片土地:从19世纪的法国作家普罗斯珀·梅里美[2]、泰奥菲勒·戈蒂耶[3]以及大仲马[4],到其后大批的英国及北美作家。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在这里生活了数年之久,例如:拜伦[5]男爵、华盛顿·欧文[6]、V.S.普里切特[7]以及洛里·李[8]。当然,还有欧内斯特·海明威[9],他足以成为衡量所有与斗牛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标尺,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在安达卢西亚安家落户了。
这里的生活节奏混乱无序,自然风光对人们想象力的影响潜滋暗长。毕加索对安达卢西亚的眷恋之情如此深刻,旅居法国多年之后,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还是回到了此地。
这里也是西班牙自由观念的发源地。1812年,外国人开始涌入,更赋予了该港口国际大都市的气度。塞维利亚可能更加宏伟壮观,阿拉伯文化对格拉纳达的影响至今犹存,而加的斯则是狂欢节和讽刺之乐的发祥地。波光粼粼的水域成就了加的斯,英国作家洛里·李写道,它是一座“炽热耀眼的城市,像是蓝色玻璃上的白色涂鸦,闪烁着非洲之光”。这么说真是名副其实。
杰克·凯鲁亚克[10]在《在路上》一书中描绘道:“我醒来的时候落日正红成一抹晚霞……我远离家园,在漂泊中神情不定,精疲力竭……我只是另外一个人,一个陌生人,我的一生也是屡遭忧患的一生,是一个幽灵的一生。”但,“只是一瞬间,我就到达了盼望已久的狂喜,这是完整的一步,它掠过编年时代进入无始无终的阴影,掠过对于生死王国之荒寂的惊奇,掠过紧追在背后的死亡之感,自己悠然坠入一片空白之中,天使从那儿扑腾起双翅,飞入永久虚空的渺茫之中,不可思议的强光在大脑精髓里闪耀,无数的安乐乡像来自天国的大群飞蛾神奇地飘落下来。”
只有走在路上,见烟树寒林,见煌煌大日,见云气流溢的原始林莽,见朴拙愚真的人群,才会有如此富有意境的人生感悟。
走在路上,是人生的审美活动。
陶渊明的桃花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绝世而独立,守护着你心底最温柔的部分。每次去旅行,旅行中双眼见过的美好的东西,我都会将它慢慢拼凑出来,一片又一片,浮现在心头。
身处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南端,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对望,在地中海与大西洋间跻身拓荒。仅从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来看, 你就知道安达卢西亚一定不会缺少故事。在过去的千年里,罗马帝国曾揽它入怀,摩尔人曾跨越几个世纪统治它,哥伦布从这里起锚远航,人类环球航行的起点与终点都在这里……正因如此,从踏足安达卢西亚的第一秒起,我们就成为时间的旅行者,以一眼千年的速度游走在美轮美奂的教堂与宫殿间。这里有蜿蜒曲折又色彩斑斓的半山小巷、充满设计气息的露天咖啡馆、扎堆而建的千年杰作……
西班牙广场的瓷砖画
伍迪·艾伦[11]曾说过,对他来说西班牙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国家。
我说,继《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如果他要再拍一部关于西班牙的电影,一定要到安达卢西亚来。
这里热闹非凡,风情万种,仿佛时刻都在上演着生活文艺片。
[1]《失乐园》是英国政治家、学者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创作的史诗。《失乐园》讲述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作说明人类从不识不知的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必须依靠知识和劳动。同时,宇宙间本身就有正反相对、相互矛盾的两种势力存在,人类历史上也反复出现过变革、斗争的流血事件,出现过失乐园的悲剧。《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2]罗斯珀·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1803—1870),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短篇小说大师、剧作家、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卡门》经法国音乐家比才改编成同名歌剧而取得世界性声誉,“卡门”这一形象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3]泰奥菲勒·戈蒂耶(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法国19世纪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文艺批评家。
[4]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豪,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5]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诗人、革命家,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拜伦著名的作品有长篇的《唐璜》及《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6]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拜伦、彭斯等人的作品。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 1819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7]V. S.普里切特(Sir Victor Sawdon Pritchett, 1900—1997),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大师。
[8]洛里·李(Laurie Lee, 1914—1997),英国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
[9]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记者、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10]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国小说家、艺术家和诗人,也是“垮掉的一代”中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与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柏洛兹(William S. Burroughs)齐名。
[11]伍迪·艾伦(Woody Allen,1935—),美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剧作家和音乐家,其职业生涯已逾50年。艾伦独具风格的电影,范畴横跨戏剧、脱线性喜剧,让他成为了美国在世最受尊敬的导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