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金融市场工作总基调是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因此,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就成为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虽然我国建立了以“一行两会”为主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但危机与风险一直没有远离市场。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完善金融法制献计献策。
(1)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成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透过现象看本质,金融风险是经济金融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三个因素相互交织,突出反映了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障碍。回顾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本质原因就是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欧洲四国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导致经济基础较为脆弱,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恶化,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爆发。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深刻的。
(2)高杠杆是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主要变量。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从预期的不稳定性出发,揭示了债务规模与现金收益不对称必然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机理。从历史经验看,债务膨胀引发的高杠杆也是许多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直接原因。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80年,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7国平均负债率达到34.58%,较1970年的平均水平增长6.65倍,其外债总额在1982年高达3,268亿美元,较1970年年初增长近11倍。在1982年8月墨西哥债务危机冲击下,巴西、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国家纷纷出现金融风险,无节制的高杠杆、高负债终于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大爆发。
(3)公司治理机制缺陷是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监管部门都认识到,金融机构治理机制有效性不足成为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比如,1995年2月,历史悠久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全世界为之震惊。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就是其新加坡公司的交易员未经授权,擅自从事衍生产品交易而没有受到内部监控,最后导致了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的快速倒闭。
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事关国家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来被高速发展掩盖的一些结构性矛盾逐渐暴露,一些区域性、行业性风险可能逐渐演化为系统性与全局性风险因素,金融市场风险累积度日渐增大。因此,完善金融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事关金融市场稳定大局。2018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金融风险是当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全局发展、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影响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强化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金融与民生紧密相连。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日益提高,金融理财产品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民众生活,并为人民群众带来财产性收入。但非法资金渠道、高额利率设置造成风险水平和杠杆率升高,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人民群众“钱袋子”得到更安全保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当然,我们有了这些清醒的认识,不等于就一定能够坚持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因此,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令人欣慰的是,由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撰写的《爆雷的逻辑:金融市场风险防范与案例剖析》一书,从互联网金融市场、传统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中提炼近40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享给广大读者。作为长期从事法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学者,我认为这样的案例评析很有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可以帮助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严格规制越界的金融创新行为,防范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金融风险,帮助金融市场监管者和立法者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金融立法和市场监管工作。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