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思维导图法的基础知识

知识是将大量情境性的复杂数据和概念进行编码和抽象化而形成的信息,基础知识则是教育的根本或起点。为了帮助大家有效地认识并使用思维导图法,在本节中我将说明一些基础知识。

策略、方法、工具

首先,我要说明什么是策略、方法、工具,帮大家区分“思维导图法”与“思维导图”这两个概念。策略、方法、工具的定义如下:

1.策略(strategy)

策略是指目标的设定,以及达成目标的各种手段。换言之,就是针对特定的情境,用各种方法达成目标,例如学习策略、营销策略等。

2.方法(method)

方法是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的目的,用来实际操作的模式或步骤,包括使用的工具或技巧。换言之,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与过程。

3.工具(tool)

工具是指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工作的器具,它可以是有形的器械,也可以是无形的智慧。相关研究指出,人类的大脑会把工具当成身体延伸出的一部分来使用。

思维导图法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大脑思考与学习能力的方法,是一种动态思考的过程。思维导图法的主要工具是思维导图,但也可以使用思维图、概念图、鱼骨图、曼陀罗九宫格等,这些都是静态的图,但这些图会随着大脑的动态思考而改变内容。

思维与心智

所谓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组织我们的想法,它的功能在于认知周围的世界,并能对其作出诠释、描述,将其模型化,甚至能预测未来。它分为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四种形式。从大脑智力而言,思维是比较偏向左脑智能的表现。

心智的内涵是心思、智慧,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与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欲望、知识、价值观、意象、思维等。从大脑智力而言,心智则是左右脑智慧的综合表现。

从思维与心智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知道,思维真的很重要,所以“思维导图”这个名称确实能彰显它的价值与功能;但心智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思维,也包括思维导图法中色彩与图像的功能,例如情绪表现、知识、价值观的判断等。

认知学习策略

心智包括思维,思维的功能在于对周围世界的认知。那么,认知的策略有哪些呢?根据教育学家理查德·E.梅耶(Richard E.Mayer)于1987年在《教育心理学:认知的方法》(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一书中指出的信息处理的观点,认知学习的方式有以下四种策略:

图1-3-1 思维与心智

1.复诵策略(rehearsal strategy)

将信息重复朗读或演练,使之在脑中活跃,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这个策略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学霸,基本上都会用到这一策略。

2.精致化策略(elaborative strategy)

利用有意义的图像或关键词等记忆线索将新知识与既有经验联结在一起,使之意义化。这一策略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是一致的,强调必须从学习者的既有知识出发,配合其能力与经验,由学习者自行发现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换言之,新信息若与学习者大脑神经系统中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相关联,便能有效地在大脑概念体系中扎根。

3.批判思考策略(critical thinking strategy)

能够从整体观点描述事物、理解问题的定义,并从全新的角度或换位思考的角度,以理性、具有深度的模式判断知识的真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著名的英语教授德怀特·阿特金森(Dwight Atkinson)认为批判思考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我们遭遇到特定的文化两难或冲突时。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也提出类似的概念,称之为“实用智慧”(practical intelligence),意指人类会将一些智慧应用于生活经验中,以适应(adapt)、塑造(shape)及选择(select)我们所处的环境。因此,批判思考是提高情、智商的关键,也是重要的实用智慧。

4.组织化策略(organizational strategy)

是一种帮助学习者储存及提取信息的好方法。此策略的特点在于将相关信息以构图的方式系统,有层次、有脉络地整合到一起,亦即将原本只有一个维度的信息转换成两个维度。提倡“学习阶层论”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聂(E.D.Gagné)认为,组织化策略是一种将信息集合(set)中的各元素分配到不同的子集合(subset),并标明这些子集合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换言之,组织策略是将所要学习的信息内容解构之后再重新建构,把相似的几项组织到一起,再存入记忆。组织策略是难度比较高的一种信息处理策略,其方式分别有:

图1-3-2 认知学习策略

(1)分类法(classification):包括类聚法(clustering)、串节法(chunking)、归类法(grouping)、排序法(ordering)、创建类别法(creating categories)等,都是把所要学习或记忆的材料,依时间、空间、性质相近、相似或关联等,加以切割、聚合或分类,将原本只有一个层次的学习材料转化成两个以上的层次,并以此种方式进行储存和提取。

(2)大纲法(outlining):又分为主题大纲和句子大纲两种。大纲法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主标题或副标题来组合,也可以依学习者对文章内容的了解而自行拟定。

(3)结构法(structuring):与其相似的有绘图法(mapping)、图解法(graphing)、网络法(networking)、图表法(diagraming)、层次建构法(hierarchical structuring)等。

从上述相关学者对认知策略的描述可以得知,思维导图法强调根据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者的认知提取有意义的关键词,并以绘图法、图解法等形式画出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思维导图,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与复习记忆,也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知识的全貌、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从思维导图法的操作性而言,它的确是一种实践认知策略的好方法。

阅读理解与知识提炼

1.坎第的阅读理解四步骤

1991年,南昆士兰大学教授坎第(Philip Candy)在《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四大步骤:

(1)快速阅读文章内容:以很快的速度浏览书中的结构、题材与内容,特别是主要的概念、理念、定义或图表、表格等。

(2)思考内容的结构与意义:着重于文字的理解、描述的理解与应用的理解三个层面,亦即掌握文章的结构框架、内容的描述与应用。

(3)提炼并组织信息:标示出文章中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及支持性的证据等,并以摘要的形式组织信息。通过这个步骤,可以了解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信息之间的相关程度。

(4)转化信息:从文章中能够清楚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理念,并能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PQRST五步读书法

坎第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与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应试教育的PQRST五步读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方法由托马斯·斯坦顿(Thomas F.Staton)提出,经过长期研究和实验后,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这也是美国教师最愿意推荐给学生的一种方法。PQRST读书法的五步骤如下:

(1)预览(preview):首先快速浏览要学习的课文,以及考试的题目要点,以对知识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概念。

(2)提问(question):通过提问的方式设定学习目标,这样可以增进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是读完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你可以学到什么?你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阅读(read):仔细阅读书中的文字,注意是否出现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容,拿出彩笔或荧光笔,以线条或符号标出关键词,并将内容重点及学习心得整理成读书笔记。

(4)总结(state/self-recitation/summary):总结一下所学的重点,以自己的理解、表达方式重新叙述,并确认自己是否正确、完整地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5)测验(test):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与模拟测验,并检查提问阶段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若有不足之处,应予以补充。

3.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

除了坎第教授所提出的阅读理解四步骤,以及斯坦顿博士PQRST五步读书法,2014年我进一步归纳整合了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逊(Robinson)所提出的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美国康乃尔大学的OK4R(Overview,Key idea,Read,Recall Reflect,Review,分别代表总览、要点、阅读、回忆、思考、复习)、东尼·博赞与诺斯(Vanda North)的MMOST(Mind Map Organic Study Technique,是将思维导图与阅读结合起来的高效学习技巧)、德国格吕宁学院的格吕宁学习法等理论,加之自己多年的实践应用与教学经验,提出了“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这是一种结合速读、笔记与记忆的全脑式学习法,旨在让学生在高阶的认知过程中,通过使用高层次的阅读理解策略达到自我导向学习的目的。

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知识、技能需要不断被补充与修正,才能更加符合实际需求。“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自发表以来,确实帮助不少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大幅提升了学习成绩,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研究生院及国家公务员。然而,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已经有必要对它的内容、步骤进行一些修订,以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本书第二章中,我将提出并解说修订后的版本,即KMST 2.0(Knowledge Mapping Study Techniqu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