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合璧之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出版前言

“合璧之书”一共两本,分别为张珑先生的《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和李瑞骅先生的《钢的交响—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共和国乐章》。

张珑先生为中国著名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一代智民之师张元济先生的孙女。张珑出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圣约翰大学,于1951年至60年代末期,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执教。张珑在祖父张元济先生身边生活20余年,耳濡目染,得到了深厚的文化和道德的熏陶。1970年随丈夫李瑞骅先生下放湘西黔阳地区,在黔阳师范学校任教。“文革”后回京从事建筑工程文献编译工作,创办中国建筑设计院英文杂志《中国建筑》并担任主编。退休后笔耕不辍,《水流云在》为张珑先生2007年同名回忆录的增订本。

张珑的丈夫李瑞骅先生是人民大会堂工程中最关键性的钢结构设计的技术负责人,是庆功宴上周恩来致谢的三位功臣之一。他又是新中国一大批重点工程的钢结构设计的技术负责人,我国第一部钢结构规范的主要编订人。他为新中国钢结构事业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贡献,是理应被共和国记住的第一代钢结构大师。李瑞骅也出生在上海,先后在上海智仁勇小学、育才公学、光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多伦多大学土木系就读。1952年绕道美、欧、亚11个国家,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先后在华东设计院、北京工业设计院、建筑工程部从事和主持钢结构设计及研究工作。《钢的交响》为其回忆录《八十忆语—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世纪交响曲》的修订再版,张珑先生为本版增补了不少图片,并应邀编制《李瑞骅年表》附于书后。为体现李瑞骅生对共和国建筑工程事业的贡献,再版时更名为《钢的交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共和国乐章》。

之所以将两书合璧出版,自然首取两位作者琴瑟合鸣、珠联璧合之意。他们均出身江南大家、世家,均受过良好的传统与现代教育和充分的中西方文明浸染。他们一个学文,一个学工;一个是温和娴静、腹有诗书的大家闺秀,一个是阳光俊朗、多才多艺的归国学子。他们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在各自的工作中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他们为人均极为谦和、简朴、低调。他们一起经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一起承担家庭和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夫妇二人深厚的修养,典雅的气质,逆境中从容、达观、坚韧的风骨,令人感佩。即便在双双下放到偏远的湘西黔阳地区的艰苦岁月里,他们也相濡以沫,在彼此的依靠与依恋中,找到工作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在共同走过的55个春秋,他们“从未闹过矛盾、吵过架”,堪为世所罕见的美满婚姻的典范。

两书写作风格各异,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李瑞骅先生的回忆简洁、明快,洋溢着生活的乐趣和工作的豪情,正仿佛他的研究对象“钢结构”一般。张珑先生的文字温润如玉却力透纸背,行云流水中包罗万象,常以寥寥数笔,于无声处描写出大历史的深水波澜,恰犹如她研究的“语言”本身。两书合璧,呈现出一种妙不可言的阴阳互济,回味悠长。

两书各自所记载的角度和所承载的内容,亦互参互补,分则曲径通幽,合则开阖大端。李瑞骅先生的回忆,记录的是一桩桩的生活乐事、趣事,一件件经手的工程和设计研究工作,由建筑工程的专业和行业角度,勾勒出从民国到共和国数十年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写图。张珑先生的回忆,充盈着柴米油盐般的生活细节和贩夫走卒类的众生百态,犹如灵动的水彩画,生动地还原了从上海到北京、从近代到当代,中国社会近百年演化变迁的场与景。两书合读,时感高歌猛进,阳光灿烂,时感波诡云谲,幽暗寒峭正好构成了一幅包罗了社会各阶层、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现当代社会史图景,个人际遇、家庭悲欢和国家命运融为一炉,内涵极为丰富,亦成为了解中国现当代发展演变的鲜活史料。

柔情似水,矢志如钢,《水》《钢》合璧,相映成辉。特将两书合璧出版,以飨读者。


商务印书馆百年文化研究中心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