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利者政治经济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边际效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方法论基础

1. 政治经济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2. 历史观点和非历史观点。3. 生产观点和消费观点。4. 小结。

每个稍些严整的理论都具有某种统一性,其各个部分之间都由坚实的逻辑链条紧密相连。因此,进行彻底批判必然会碰到理论基础及其方法问题,因为正是理论方法才把整个理论体系的个别原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从批判边际效用理论的方法论前提着手,绝不是影射该理论的演绎性,而是指出它在抽象演绎法范围内的特点。任何经济理论既然是一种理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抽象的,这里马克思主义与奥地利学派是完全相吻合的。 [1] 但这种吻合是纯形式上的。若没有这种吻合,甚至不可能把奥地利人的学说与马克思的学说作为理论相比较。我们这里感兴趣的是奥地利学派所固有的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尖锐对立的那种抽象方法的具体表现。问题在于,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其基础是对社会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这样或那样的认识。经济学家们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在此种情况下对我们并不重要。换言之,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基础都包含有某种社会学性质的前提,并从该前提出发来研究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这些前提条件可能是明显的或模糊的,也可能是成系统的或“不确定的观点”,但前提条件总是应当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中就有这样的根基。至于奥地利学派,它没有完整的和多少比较真实的社会学基础理论,该理论萌芽源自奥地利人的经济理论。而且应当指出,这里有关“国家经济”本质的一般原理,时常与确实作为奥地利人经济理论基础的原理发生冲突。 [2] 因此,我们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这后一种原理。经济科学的下列社会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承认社会比个人占首要地位,承认一切经济结构的历史暂时性,最后,承认生产的主导作用。相反,奥地利人的特点是推崇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非历史观点,认为对消费的分析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序言”中试图对奥地利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这种根本分歧加以社会起源方面的阐释:这种分歧,更确切地说是这种对立,曾被我们描述为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对立。这里我们则力求从逻辑方面对其加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