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之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仪式象征符号的结构和特点

仪式象征符号的结构和特点也许能根据三类材料来加以推断:(1)外在形式和可观察到的特点;(2)仪式专家或普通人提供的解释;(3)主要由人类学家挖掘出来的、有深远意义的语境。

举例来说吧。在恩坎加这一女孩的青春期仪式里,新入会者被包裹在毯子中,放在一棵穆迪(mudyi)幼树的根部。穆迪树因其白色的胶乳而惹人注目,它的薄树皮在被划擦时会渗出奶珠,对于恩登布人来说,这是它可观察到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我建议在这以后把它称作“奶树”。大部分恩登布女人都会赋予这种树几种意义。第一,奶树是仪式中的“资深”(mukulumpi)树。每一种仪式都有这种“资深的”,或者如我所称的,“支配性的”象征符号。这类象征符号属于特殊的一类,我将在后面充分讨论。这里我仅指出支配性象征符号不仅仅被当作实现某个特定仪式所指向目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些支配性象征符号代表着价值,而这些价值本身又被认为是仪式的目标,也就是说,它代表着自显的价值。第二,女人们根据它可观察到的特点,认为奶树代表人乳和提供乳汁的乳房。她们将该意义和以下事实相关联:人们为女孩子举行恩坎加仪式,是在她的乳房开始发育成熟时,而不是在女孩的第一次月经后,尽管人们也为女孩子的第一次月经举行一次不那么隆重的仪式。恩坎加仪式的主题确实是母子间喂养与被喂养的关系,而不是出生关联。恩坎加仪式中有许多补充性象征符号暗示着喂养动作和食物,它们也表达了养育这个主题。第三,妇女们认为奶树是“母子树”。此时,奶树的意义由描述喂奶这个生物行为转向了家庭内部关系以及最广泛的恩登布社群的结构这两个方面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社会纽带。我记载的来自一个男性仪式专家的文本清楚地表达了后一种意义。在此我将它直译如下:

奶树是世系内所有母亲们的地方(ivumu,字面意思是“子宫”或“胃”)。它代表男人和女人的女祖。奶树是我们的女祖入会时睡的地方。这里,“入会”指的是妇女们绕着奶树跳舞,树下睡着新入会者。一个又一个女祖睡过这里,一直延续到我们的祖母、母亲和我们这些孩子们。那是我们部落风俗(muchidi) [2] 开始的地方,甚至对于男人来说也是如此,因为男人也在奶树下接受包皮切割手术。

这个文本清楚地说明了奶树的一些意义,它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原则和价值。在某个抽象层面上,奶树代表着母系继嗣制度,这是恩登布社会的延续所依据的原则。母系继嗣原则规定了职位的承袭和财产的继承,由它授与在地方社区居住这一重要权利。比起恩登布社会组织的其他任何原则来,母系继嗣制更多地规定了恩登布社会生活的秩序和结构。然而,除此之外,根据这个文本和其他许多我搜集到的材料来看,穆迪这个词还不仅仅指母系继嗣原则,它还代表着部落风俗(muchidi wetu)自身。作为奶树的语义结构的一部分,母系继嗣原则,这个恩登布社会组织的支柱,本身象征着群体和人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个体系。而正是这个体系构成了恩登布社会。一些重要象征符号的某些意义也许自身也是一些象征符号,彼此又各具自身的意义体系。因而,就最高层面的抽象来说,奶树代表着恩登布社会的整合和延续。男人和女人都是这个时空连续体的组成成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受过教育并且试图跨越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的恩登布人,跟我解释说,奶树就好比行政总部所悬挂的英国国旗。“穆迪是我们的旗帜”,他说。

我们讨论奶树在女孩青春期仪式中的象征意义时,信息提供人倾向于强调奶树象征意义中和谐、整合的一面。他们同时也强调依赖的一面,孩子依赖母亲得到食物。恩登布人说,部落成员同样地从部落习俗这个乳房中得到滋养。因此食物和知识二者在奶树的意义内容上是等同的。我经常听到人们把奶树比作“上学”;人们说孩子接受训导就好比婴儿吮吸乳汁和卡普谛(kapudi),那种恩登布人比作乳汁的木薯粉稀粥。我们自己不是也说“对知识如饥似渴”么?此时,奶树是一种简略的表达方式,它指发生在男孩和女孩入会仪式的关键环节——对男孩而言是割礼,对女孩而言是不动弹地躺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接受部落事务训导的受训过程。母亲的角色是保护者、养育者和教师的原型。例如,一个酋长经常被指称为“人民之母”,而将新手引入狩猎礼仪的狩猎巫医被称之为“猎术之母”。一个割礼学徒被称为“割礼药物之子”,而他的训导者则被称为“割礼药物之母”。迄今为止,在如上描述的所有意义中,奶树都代表着家庭和部落生活中和谐、仁爱的方面。

但当我们应用第三种阐述模式——语境分析法来分析奶树时,我们发现信息提供人的解释和他们围绕奶树所采取的实际行为是相抵触的。尽管在恩登布社会中,奶树被理想化地预设为象征着一个和谐的整体,但很显然,在具体语境中,奶树代表着社会差异,甚至代表着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对立的诸方面。我们要考察的第一个相关语境,是奶树在女孩青春期仪式框架内一系列行动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曾说过,象征符号产生行动,支配性象征符号倾向于变成相互作用的中心点。群体因为这些支配性符号而被动员起来,人们在它们面前顶礼膜拜,在其附近表演其他象征活动,加缀其他象征物体于其上,往往将它们变成复合性的祭坛。这些参与者群体本身通常代表着世俗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这些部分是由合作性质的群体,如家庭和世系组成的,还是仅仅是拥有共同特征的某一类人,如老年男人、妇女、孩子、猎手或者寡妇所组成的。在每一类恩登布仪式中,一个不同的群体或类别会成为焦点社会元素。在恩坎加仪式中,这个焦点元素是恩登布妇女的团结。妇女们围绕着奶树跳舞,使新入会者成为旋转着的舞蹈圈的中心,从而接纳这个躺着的新入会者。奶树不仅仅是“恩登布人的旗帜”,在恩坎加仪式的最初阶段,它尤其是恩登布妇女的“旗帜”。此种语境中,奶树不仅仅强调妇女的排外性,它还动员妇女和男人们对峙。女人们唱歌讥讽男人,有一段时间里不让男人加入她们的圈子跳舞。因此,如果我们将奶树这个象征符号的操作层面考虑在内的话,即不仅考虑恩登布人在其“意义”中所说的话,还考虑他们所做的事,我们就可以断定,奶树把女人区分为一个社会范畴,并显示她们的团结一致。

还可以对奶树作进一步的辨析。例如,奶树在某些行为语境中代表新入会者本人。其中的一个语境就是首先将某棵特定的小奶树神圣化,此时幼树不成熟的自然特点有着特殊的意义。信息提供人说,人们选择幼小的奶树是因为新入会者年龄尚小。新入会者拥有这棵独一无二的树,它象征着她作为一个成熟女人的新的社会个性。在过去,今天也偶尔如此,女孩子的青春期仪式是婚礼仪式的一部分,而婚姻则标志着她由女孩过渡为女人。恩坎加仪式中的许多训练和大部分的象征符号都强调使这个新入会者成为具有性魅力的配偶、多育的女人和有充足乳汁喂养孩子的母亲。对每个女孩而言,这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过程。她独自入会,成为公众注意力和关爱的中心。从她的观点来看,这是她的恩坎加仪式,她生命中最激动人心和自我满足的阶段。社会认可并鼓励这种情感,尽管它也规定了新入会者在仪式最后一天倍享光彩之前要承受一些考验和磨难。因此,奶树此时在庆贺着一个新的社会个体的成年,在这一时刻将她与所有其他妇女区别开来。就它的行为语境来说,奶树在这里也表达了该女孩与她正要进入的那个成年妇女的道德共同体之间的冲突。新入会者得在这棵奶树下纹丝不动地躺上一整天,同时忍受着炙人的高温,因而栽种着那棵奶树的地方被人们称作“死亡之地”或“受难之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些称呼对男孩子们行割礼的地方也适用。

在其他语境中,奶树所在之地还展示了新入会者的亲生母亲与成年妇女群体的冲突。母亲不能加入跳舞者的圈子。她正在失去她的孩子,尽管随后她会收回一个属于她支系的成年同伴。这里我们看到母方中心的家庭和更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冲突;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个冲突主要是通过母系继嗣原则来表达的。母女关系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被持续表现,但是它的内容改变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恩坎加仪式中,有一个阶段是母亲和女儿相互交换衣物的一部分。这可能与恩登布人穿戴已逝亲属衣物的一部分进行哀悼的风俗有关。不管互换衣物对于心理分析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此我们领略到当今人类学能力的局限——看起来恩登布人意图以此来象征母女关系中某个重要方面的终结,这并非不可能。这是象征性行为的一种——为数极少的一种——我发现我们无法从青春期仪式中得出有关它们的任何解释。因此依我之见,我们有理由推断,一种强烈的无意识愿望——恩登布人所认为的不正当的那一类——在这种象征性行为中表现了出来。

部落女人和新入会者的母亲之间的对立,在青春期仪式第一天快要结束时,也以模仿的方式体现在奶树上。新入会者的母亲煮了大量的木薯粉和豆子——这两种食物都是恩坎加仪式的象征,具有多种意义——给女性来访者。来自同一村落的来访者须在一起吃东西,不可任意选择食伴。在吃东西之前,女人们从相隔几码远的吃饭的地方返回到奶树下,列队绕着树围成一个圈子。母亲走在后面,手里端着一大瓢木薯粉和豆子。突然她大声叫嚷:“谁要奇普瓦姆普威鲁(chipwampwilu)木薯粉?”所有的女人都争先恐后地冲过去抓瓢,抢先吃里面的东西。“chipwampwilu”这个词似乎是古语,没有人知道它的意思。信息提供人说,这个瓢象征着新入会者自身作为已婚妇女的角色,而食物象征她的生殖力(lusemu)和她作为养育者和烹饪者的角色。有一个女人告诉我的妻子:“如果新入会者本村的人先抓住瓢,运气就会很好。否则,母亲就会认为她的孩子会住得离她很远,会到一个遥远的村庄去生活并且会死在那儿。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住得离她近些。”这些话中未言明的冲突比存在于以母亲为中心的家庭和成熟的女性社会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它指向恩登布社会中另一个表达得很清楚的主要原则,即从夫居婚姻原则,依此原则妻子婚后得住在丈夫的村子里。它有时候会导致母亲和女儿的住地相隔得相当远。在以上我所描绘的剧情里,女人们象征着村落母系继嗣原则的核心。每一个村庄都希望通过婚姻来控制这个新入会者的生产能力。村落成员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村子里养大,扩大村子的规模,提高它的声望。之后,恩坎加仪式中还有新入会者的母系亲属和新郎的母系亲属之间的象征性争斗,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从夫居原则和母系继嗣制原则之间的冲突。

最后,在行动情境的语境中,信息提供人有时候会认为,奶树代表着新入会者自己的母方世系。事实上,我们刚才讨论过的抢夺瓢的争斗就具有这种意义,因为新入会者自己村里的女人想抢在别村成员之前夺得瓢。哪怕这些妇女并非该女孩母方世系的成员,而只是嫁给了其男性成员,她们也被认为是在代表着此母系世系的利益行事。因此,奶树在某一个行动方面象征着定位于一个村落的单一的母系世系反对其他这一类合作团体的团结和排外性。然而,另一个亚体系和总体系之间的冲突得到了戏剧性的、象征性的表达。

至此我们已经明了,信息提供人所提供的有关奶树的解释和恩登布人在奶树象征符号下所展现的行动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不一致。所以,我们被告知,奶树代表着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奶树却把女儿从母亲那里分离出去了;我们也被告知,奶树象征恩登布社会的紧密团结,但是我们发现它实际上把女人和男人分离开来,并把属于某些范畴和群体的妇女与其他妇女区别开来。我们怎么去解释原则和实践之间的这些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