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俯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①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②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注解
①惠风:和风。
②品类:指万物。
王羲之书法
听老师讲
栖居在美丽的天地之间
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一段话。原来,按古代的风俗,到了每年三月的上巳(sì)日(三月三日前后),人们要出门到水边洗浴、游玩,据说这样可以去除不祥,一年都会交好运。这种活动叫“修禊”(xì)。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和许多朋友到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大家面对着好山好水,喝酒作诗,玩得很开心。王羲之当场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件事情,这就是著名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天空明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令人舒畅,仰头观察宇宙的宏伟壮丽,低头审视万物的丰富多样。
天地万物在不同学者心目中有不同的地位。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精于天文地理,但是他研究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王羲之仰观宇宙,俯察万物,却是从生命的角度去体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的美好。
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性情。李白说:“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登高壮观天地间”,看到“大江茫茫去不还”,心中豪情万丈。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看到了广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地广阔,日月光辉,山川雄壮,花木芬芳,这些都让人心旷神怡,打心底里热爱这个自然世界。而我国传统思想又认为,天地与人是一体的。热爱自然,就会热爱自己,从而热爱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
仰观和俯察,光局限在一个地方是不行的。古代的很多年轻人往往一面读书学习,一面到全国各地去游历,在游览中增长学问和见识。李白二十四岁的时候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徐霞客二十二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缝了一顶“远游冠”,鼓励他走遍全国各地。
由于有了这种仰观俯察的欣赏意识,中国古代的很多学者,不管家庭是贫是富,官位是高是低,内心深处都保持着安静、舒缓的状态,栖居在美丽的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验自然之美,感受造化之奇。
游山观水,感受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