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学子讲海淀治违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陷入被责难的舆论境地是城管人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同情弱者”的倾向心理往往将城管人员推向不公平境地,这也是社会群体对城管人员并不公允的“刻板印象”形成的心理来源。城管与执法对象,似乎是一对永远的“冤家”。城市需要城管,城市离不开城管,这不需要讨论,但需要讨论的是城市管理工作应当怎样开展?

“开墙打洞”专项整治是北京市委市政府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十大专项行动之一,海淀区政府也把“开墙打洞”专项整治纳入全区城市管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整治“开墙打洞”固然是很多老百姓的心声,但到了实际需要推动的层面,到了真正要花大力气、动真格的时候,就会发现难度很大。对于承租方“商户”来说,大多数是外地来京的北漂者,一个小面馆、一个小卖部就是他们全家的生活来源,一下子要拆掉,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要离开耕耘了多年的北京城,去异地或者回到故乡重新起航,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对于出租方“房东”来说,意味着一笔可观、稳定的收入将会没有了,这对许多经济收入不高的北京居民来说也是不愿意见到的。所以,整治“开墙打洞”行为难就难在它动了不少人的“奶酪”。

同时,在不少老百姓看来,原来“几步路”的社区菜店、小卖部没了,说拆就拆了,生活肯定是不方便了。超市的菜价格也贵,为了“一根葱”专门去趟超市并不值,要是人少还好点,要碰上人多或者赶上超市营业的黄金时间,排队的人多,结账不方便。这个道理就好像老百姓只买一包烟、只打一瓶酱油就要去超市,心理上会觉得麻烦一样。

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顺利实现“开墙打洞”专项整治工作。在甘家口城管执法队的领导看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治理前的政策思想引领,只有真的深入领会,切实弄懂、搞通了国家的“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才能在具体行动上配合。其次是具体怎么开展的问题,是有步骤、有次序地分别开展还是集中开展?先整治哪儿,再整治哪儿,什么“点位”是整个街道的“牛鼻子”?这些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最后是整治的后续工作,整治完成后,会不会反复?怎么巩固整治成果?社会菜店搬走了,老百姓买把芹菜不方便,怎么样解决?拆除后的商户经营者去哪里?只有真正解决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开墙打洞”专项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