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結語
《樂記》不僅是中國古代樂論的基礎性作品,對整個藝術理論都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見到的《樂記》的文本,不是由某位作者在某一時期完成的,而是在長期傳播過程中,從不同的傳承派系彙集而成,經過漢代學者好幾次整理,才最終定型。叔孫通過世後,樂學在魯申公、高堂生和河間獻王劉德三系學者中傳承,魯申公主治詩樂學,高堂生主治禮樂學,劉德主治禮樂文獻。魯申公弟子趙綰和王臧在竇嬰和田蚡的支持下復興禮樂,因遭竇太后壓制而失敗,詩樂傳播受到阻礙,一直没有得到較好恢復。高堂生將禮樂傳給徐生、徐延、徐襄、公户滿意、桓生、單次、蕭奮、后倉、聞人、戴德、戴聖、慶普等人。二戴將高堂生所傳禮作了擴充,戴德傳《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小戴傳《禮記》四十九篇。河間獻王劉德將山東一帶的儒者都招募到身邊,重新搜集和整理了魯地禮樂學,將《樂記》納入《禮記》中,並將《樂記》傳至王定、王禹、宋曅、丙强、景武等人,傳承了半個多世紀,略有遺失。劉向對禮樂學進行了重新整理。劉向所校《樂記》二十三篇今存十一篇於《禮記》,另十二篇目録存於《别録》。劉向收得《禮記》一百三十篇,又將《樂記》等五種八十四篇補入,定《禮記》二百四十篇。劉向所編《樂記》也没得到當局的支持。東漢初立,慶氏禮傳人曹充和曹襃父子復興禮樂,但他們遠没有達到漢初叔孫通的成就。戴德、戴聖、慶普三家被東漢立爲學官。不過,同時代的許慎、馬融、鄭玄等人爲《樂記》做了大量的校勘、注釋。鄭玄對《樂記》的整理和注釋,爲歷代《樂記》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