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料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尚书》艺术史料

《书》,又名《尚书》、《书经》,是春秋战国以前的政治文告与历史资料汇编,具有明显的官方文书性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指令焚毁的第二本书是《尚书》。《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记载先秦各国的历史。先秦古籍简称其为《书》。《书》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文字文献记载集中于《尚书》之中,是中国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文献史料。

《尚书》以记言为主。孔子说:“《书》以道事。”《尚书》道上古政事,说上古历史,记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有周初八诰《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反映了西周东征的历史过程。《尚书》发展了历史意识,如《酒诰》“罔敢湎于酒”和“荒腆于酒”是殷亡的重要原因,提出了“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的以史为鉴历史观。

汉代始称《书》为《尚书》,其意为“上古之书”。汉代孔安国《尚书序》: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记载距今4000年到2600年间虞、夏、商、周历史事件,多为官方文献,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22),具有借鉴历史的意识。《尚书·诏告》说: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23)

该书经孔子增删成为儒家经典,又称《书经》。《尚书·尧典》通常被认为是中国艺术最早的文字记录。《尚书·尧典》曰: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24)

张祥平认为这可能是当时人们祷告时的唱词,其《中华先民崇拜烟火图腾——尧典记载的文化人类学史实》解释其意是:“说起古时的酋长尧。那正是:放散熏烟,柴火通明,以文(烟火)为图腾的氏族子孙们平平安安;虔信恭敬就能够(使柴薪)燃烧起来,光辉洒向四方,达到天上地下。”考古证明北京猿人时代就已经使用火,火可以带来光明,可以煮熟食物,增加营养,火是人类战胜野兽的武器,烟火可以驱除夏日夜晚蚊虫的侵害,中华先民崇拜“火”为图腾,与火焰有关的“炎”、“黄”、“华”等字成为中华民族先祖的名字。《舜典》中有“重华协于帝”。“华,光华也,言尧既有光华,而舜又有光华。”对火的崇拜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遗存,篝火晚会则是人类古代对火崇拜的歌舞活动在现代的延续。《尚书·虞书·舜典》曰: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25)

夔是典乐之官,掌管音乐舞蹈以教育贵族子弟,以诗、乐、歌、舞的合一形式调和神人关系。尧在命夔典乐的同时,还指派伯夷、禹、契等人负责治水、种植、外交等事务。《尚书·虞书·益稷》记载夔典礼乐: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26)

《尚书·虞书·大禹谟》记载了歌的作用:

禹曰:“于!帝念哉。德唯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27)

“乐”的艺术特征是与礼相通,与德相连,承载着伦理道德的次序与精神。而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仁”,音乐要达到“道和”的天人合一。所以《尚书·尧典》要求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境界。《尚书·商书·伊训》中,伊尹引用先王成汤的话劝诫太甲:“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三风十愆”之首,有“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28)的告诫。在道德标准方面,《尚书·皋陶谟》记载了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具有的九种品德: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29)

如果能够践行其中的三种品德,就可以为卿大夫。如果能够践行其中六种品德,可以为侯;而天子是九德齐备的人,就可以治理天下。为了彰明天子的德性,就必须以艺术服饰的形式表明出来。《尚书·益稷》中有与服饰制度相关的文献: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30)

《尚书》与建筑工艺、有关的文献有《尚书·梓材》: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唯其涂墍茨。若作梓材,既勤朴斫,唯其涂丹艧。(31)

《尚书》讲都城建设与礼仪的有《召诰》、《洛诰》,记录康王在祖庙,接受册命仪式大典《顾命》,对宗庙祭祀的布置摆设、礼服、家具、玉器、兵器、车辆、仪仗都有文字记载。乐是与道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

《尚书》推崇尧舜禹禅让的让贤典故,秦始皇帝吞并六国,幻想由一世而万世的统治霸业,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尚书》遭到焚毁。(32)秦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秦《尚书》应该是用篆书写的古文《尚书》。伏生是秦时博士,根据李斯的奏章,博士官可以藏《尚书》。秦始皇焚书时,伏生把自己所读的《尚书》藏在墙壁里得以保存。到西汉初年,汉惠帝刘盈解除禁书令,伏生搜寻藏书,只得到《尚书》二十九篇,在齐鲁讲学。汉文帝刘恒征召能治《尚书》的学者,其时伏生已经九十岁,文帝派晁错前去学习,用汉隶书写《尚书》传世,世称“今文尚书”。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意识到“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孔鲋将古代经典文献著作藏在孔子故宅墙壁内,到嵩山隐居避乱,孔鲋至死也没有把书取出来。但是“竹简不随秦火冷”,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因为“焚书坑儒”而灭绝。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汉景帝刘启将其子刘馀从淮南迁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恭王好治宫室,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听到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面发现了孔鲋珍藏的《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典籍,这些经典是用蝌蚪文写成,不同于当时经师所保存的汉隶书写的经书,所以学界称孔壁藏经为“鲁壁藏书”或“孔壁古文”,即藏在孔子旧宅墙壁里的《尚书》古本,称为“古文尚书”。

《尚书》的传播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时期,《尚书》已经有定本,并且为《左传》、《国语》、《墨子》、《论语》、《孟子》等书广泛引用,但是究竟有多少篇,由何人于何时编定,已经难以确考。孔子删《尚书》为102篇。《汉书·艺文志》说《尚书》有百篇。《尚书》文字语言古老,阅读时显得佶屈聱牙,多为官方文献,具有历史、地理、艺术、民俗诸方面的史料价值,司马迁《史记》即有引用《尚书》的文献资料,是中国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古籍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