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言
轮,是“圆”的变种。平面的圆和立体的球,是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的最完美形态。从而,圆在人类思想史上演变为具有神秘意义的各种象征与符号。世界许多文明中,关于宇宙生成的神话,大多是从一个蛋或球开始,瑜伽女轮崇拜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
在印度文明史的早期,没有造像的怛特罗修持时,修行者就是礼拜一个平面的圆形图案。圆,循环往复永无止息,是永恒的象征。这个永不止息的圆,包含着自然界中阴、阳的平衡。印度的这个观念与中国道教符号太极图的意思几乎是一致的。造像流行之后,怛特罗瑜伽崇拜的瑜伽女像,就雕刻在将二维的圆立体化为三维的一个圆形建筑内,这个圆形建筑称为“瑜伽女轮”(Yogini Chakra)。当然,对于轮的概念,中国学者更加熟悉的是“曼陀罗”(māṇḍala)这个词,曼陀罗的原意就是“圆”[1]。当然,从日本反传中国的唐密文化中,曼陀罗被解释为修行者的神秘道场,或译成“坛场”。通过《大正藏》图像册,中国学者看到了曼陀罗复杂的构成和非凡意义,却忘记了它的原始含义就是简单的“圆”,表达的是宇宙万物永不止息的循环运动。公元6世纪的印度学者Brhat Samhita在《火神往世书》(Agni Purāṇa)中提到,这种圆形圣所,共有9种不同的形式。与印度所有传统寺庙或符号化宗教建筑一样,瑜伽女轮的门,也是向东而开(所有的曼陀罗图,起始的方向都是在平面图最下面的东方)。东方是原始宗教崇拜的最重要方位,它预示着一切生命的开始,日、月及星辰崇拜与之联系在一起。印度古代文献中,记载着许多与东方有关的吉祥行为,比如晨起洗漱、就餐要面向东方才吉利;面向东方的祈祷、念诵真言才灵验等。[2]瑜伽女轮内造像的顺序以东门左侧造像始,顺时针而转,最后以东门右侧的造像结束。
怛特罗瑜伽派崇拜的瑜伽女,通常有固定的数量,有64、81和42位之异。瑜伽女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据说大神湿婆(变身为愤怒相Rudra)为了保护妻子帕尔瓦蒂(Parvati)和曼德拉山(Mandara Hill)上的居民,免遭安达卡(Andhaka,其实他是帕尔瓦蒂之子)及其率领的众魔侵扰,必须消灭众魔鬼。当天神与魔头安达卡交战时,湿婆用带齿的大杵刺入安达卡的身体,魔头的血滴到地上,马上变成新的魔鬼,一滴血变成一个魔头安达卡,一腔血就变化出无数安达卡,结果越杀魔鬼越多,战争无法完结。于是愤怒的湿婆神想到一个办法,他用法力变幻出一个凶猛人格化女神柯西卡(Carcika)来协助他。当湿婆割掉魔鬼的头颅时,女神马上喝光魔鬼的血,不让一滴血再流到地上。那些变幻出来的无数安达卡终于被全部消灭,最后,湿婆从第三眼中喷出怒火,烧毁魔头安达卡。大火燃烧了几万年,最后魔头被烧成一具骨头架子。如今,这个骷髅具有三手三腿,每当湿婆起舞时,追随大神的这个骷髅也随之起舞。[3]而女神柯西卡后来常常手持盛血的颅器,仰面而饮。
象岛石窟湿婆阿达那利身形象
64这个数字是演变而来的,它源发于早期对数字7的崇拜。人类非常早就发现了宇宙、星辰与7的奥秘,尤其是北斗七星崇拜,印度古代文献中将七星人格化为七仙,所以许多文化现象与7这个数字相关。对7的崇拜进而演变为对“日月”的崇拜,由是对数字7的崇拜演变为9并发展至16。从日月星辰崇拜发展到64瑜伽女这一观念,据说来自女神身体的64个部位,是将这64个部位人格化从而演变为64瑜伽女。其实这是一而多、多而一的哲学概念。印度古代文献《韦驮往世书》(Skanda Purāṇa)讲述了64瑜伽女轮的传说,传说钱迪伽(Chanḍikā)女神与大魔鬼摩诃修罗(Mahiṣāsura)战斗,由于魔鬼的法力太强大,以致女神以一己之力无法战胜恶魔。于是,女神从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了64位瑜伽女,构成法力无敌的瑜伽女轮,终于战胜魔鬼。按文献记载,女神不仅创造出瑜伽女,战斗结束后又将诸瑜伽女收回身体。这个事情发展到后来,演变为瑜伽女信仰中的性崇拜。[4]从这个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性崇拜以至于修法过程中的性行为,在早期并不存在。与道家的丹道类似,所谓的男女双修在早期其实是一种调整自身阴阳的方法。
佛教密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中的密教以崇拜各类佛母,也即瑜伽女为主。但需要清楚认识到的是,密教不是佛教的创造,只能说佛教吸收了古老的印度密教传统。这涉及印度佛教产生的相关问题,也就是说要认识到佛教的出现,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历史原因。甚至可以说乔达摩没有创造什么,他只是改革了一些他认为对当时社会不够理想的思想与行为。大约佛灭1200年后,大量吸收印度教和传统密教的新式佛教,开始向中国汉地和藏地传输佛教密法。在这种全新的密教中,我们认识了或慈善或凶恶的各种佛母或瑜伽女。
印度18世纪绘五面湿婆
[1] 详见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的解释。
[2] 参见[法]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摩奴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2-34页。
[3] R. Nagaswamy, Vedic Roots of Hindu Iconography (New Delhi, 2012), p.94.
[4] P. K. Mishra edited, Comprehensiv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Orissa, Vol.1, part II (New Delhi, 2010), p.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