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多元文化建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Preface

还记得在瑞士上设计课时,我第一次参加专业的建筑旅行,也第一次明白考察目的、案例选择、文献阅读、现场讲解、问答互动、设计反思可以被如此精心地打磨和推敲。

还记得这些年在世界各地的度假旅行时,人们可以陶醉在美食、美景、美音、美筑之中,在享受的同时理解建筑与生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还记得当年看到世界建筑系列视频时,其中的影像、声音、运动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建筑的感性认知,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仍然会在实际拜访之时,回忆起当年视频中的片段。

也还记得当年在国内阅读莫奈欧写建筑的文字,原来寥寥几句就可以将整个设计的背景和要点交代给读者。就算是亲身拜访之后,也感慨作者的阅历和眼力要远远超过自己。

但我想,绝大多数人对于一个地方的认知,无论通过阅读还是旅行,应该都介于以上四种方式之间。我们有时需要专业,有时需要生活,有时需要直观,有时需要想象。人们永远无法通过单一旅行,单一书籍,单一视频就了解一个建筑的全部。但是如果综合在一起,却能大大拓展我们对建筑认知。我希望这就是一本全纬度的书,无论它的名字是旅游手册还是案例汇编,总之它应当可以一直陪伴旅行者,一直给读者讲故事,一直保持真诚和有态度。

关于本书,我要感谢下面的朋友和老师。张早对于本书出版给予了巨大支持。梁睿哲和他的ArcDog、ArchFilm是本书最坚定的媒体支持,为了本书的图片和视频,他几乎跑遍了瑞士的山川,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印玺和刘程浩的MyvenicePhotography为提契诺照片的补拍耗费心血。接着,张行重绘了书中几乎所有图纸,对细节一丝不苟。还有张艾、Shaliy、张峰,他们某些特殊照片提供了帮助。还有赵东山老师,与“有方”的合作让我有机会向更多人解释瑞士建筑。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允许本书使用图片的马里奥·博塔、米勒·马兰塔等瑞士建筑事务所。最后,我还要感谢南京大学的赵辰教授,作为留学瑞士的前辈,他对本书给出了专业的修改建议,对我启发极大。还有“城市笔记人”老师,多年的网络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瑞士求学和工作的那段宝贵时光。还有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范文兵教授,他领导的基础教学改革对我的学习、设计、写作、旅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余年来他一直是我专业道路上的方向标。最后,当然还要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父母和亲人,此书也同样献给他们。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此书出版的朋友。

于洋

2017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