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校概况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大学,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七十五年栉风沐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1942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同年,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历经多年发展,学校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位居中国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
学校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珠海校区和秦皇岛分校;设有21个专业学院和教育研究院、研究生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珠海学院。
学校有教职工3538名,其中,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全校在校各类学生68288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11222人(博士生3320人、硕士生7902人),普通本专科生15693人(本科14863人、专科83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5696人(本科生3471人、专科生2225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35677人(本科生17962人、专科生17715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5024人。留学生毕业652人,招生768人,在校生1122人。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前沿,大力实施“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6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国防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开放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3个。
学校推动实施教育创新战略,坚持“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激励创新、德学并重”,充分发挥国防特色优势,积极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在建校以来的20多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35位院士,以及兵器、航天、电子、信息等各行业的大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如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拥有的有效国防专利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中,学校提出的多项新技术均有优异表现。
学校已经与6大洲5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并先后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40多所世界名校签订学生交换协议,形成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网络。学校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
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张德江同志在建校70周年之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 “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加速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理工大学;到2040年,把学校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
(史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