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养育温暖而勇敢的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可爱的具体形象思维

记得儿子五岁时,有一天早上,我们交给他一个任务——到小区外的一家早餐店购买早餐。爸爸妈妈吃的早餐有不同的配料要求,他想吃的也跟我们不一样:爸爸要吃瘦肉米粉加一点辣椒酱,辣椒酱不能直接放进米粉,要用小袋子单独装;妈妈要吃瘦肉米粉加酱油;他自己想吃肠粉加鸡蛋,加一小袋酱油。

这些内容有些复杂,他自己想了一个办法——用小纸条把所有细节记下来。

当他认真地在小纸条上记录了几分钟后,我看到了纸上留下了一个个让我爆笑的小图案:

“瘦肉”是一个带鼻孔的猪头图案;

“米粉”是几根绳子的图案;

“辣椒酱”是几枚长形小果子的图案;

“肠粉”是几个豆腐样的方块图案……

我憋住笑,称赞了他的仔细。十多分钟后,他成功买回三份早餐,并且每个细节都没搞错!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最大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理解力跟其他年龄阶段的孩子不一样。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讲述了关于孩子心理成长的轨迹,他认为,七岁前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幼儿的思维,需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考。即使在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虽然孩子们开始摆脱“具体”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孩子们的思维还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一朋友家的小男孩不爱刷牙,这位苦恼的妈妈前往某儿童专家家里。用虔诚的语气问:“我的儿子最近不爱刷牙,如何让他爱上刷牙?”儿童专家认真地想了一会,说:“你要让孩子明白刷牙的重要性。刷牙有很多好处,不仅能让他口气清新,让牙齿整齐,还能预防口腔疾病。你要告诉他,不刷牙会有产酸菌,导致冠状蛀牙……”这位妈妈认真记好笔记,回家后一字不漏地告诉了四岁孩子。孩子听得很认真,但第二天却还是没刷。妈妈责怪孩子“不守信用”,孩子说:“哦,我还以为你在给我念牙医生的《健康手册》呢。”妈妈愣住了。

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儿童专家的教育像医学手册?这个专家很尽责,知识也很丰富,只是忘记了年幼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至少也是“把书本学过的还给书本了”。

“谁的头发长?”

一位爸爸问女儿:“东东的头发比楠楠的长,楠楠的头发比木木的头发短,哪个孩子的头发最长?”小女孩支支吾吾半天回答不出来。当这位爸爸拿出了三个头发长短不一的布娃娃,孩子便立即能回答出哪个布娃娃的头发最长。

“3-1+2=?”

一位妈妈在带女儿上幼儿园路上,问了女儿一个问题:“3-1+2=?”孩子怎么也回答不正确。当妈妈换了一种说法:“你有3个布娃娃,弟弟弄坏了1个,妈妈再给你买2个新的,你将有多少个布娃娃玩具?”女儿马上兴奋大叫:“我将有4个了!耶!”

1993年,美国学者发现亚洲孩子的算术成绩比美国孩子优秀很多,他们迫切希望找到答案。在他们详细调查了亚洲20所小学和美国20所小学低年级的上课情况后,他们终于找到根源:亚洲老师擅长“情景计算法”。数据表明,亚洲老师采用“情景计算法”的比例达到了61%,而美国的老师只有31%。什么是“情景计算法”?

在中国某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上,一位男老师从教室外搬进10块红泥砖,他把红泥砖“啪”一声直接放在了讲台上。接着,他把3块搬开,放到了脚下孩子们看不见的地方,他问孩子们:“10块砖去掉了3块,还剩下多少块?”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回答出:7。

“情景计算法”就是老师通过视觉形象,帮孩子们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上,从而让孩子们高效地学会算术。背后的精髓,其实是基于年幼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出发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还因此提出了model drawing的数学思维,让新加坡的孩子一跃成为全球孩子数学学习的佼佼者。

中国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算术学习中有相当了不起的心得,但我们的父母,甚至包括这些教孩子们数学的老师们,到了家庭教育方面,常常凭借直觉行动,对年幼孩子进行抽象枯燥的道理说教。父母们教育得很辛苦,孩子也“被教育”得很痛苦。难怪儿童心理学家Katherine Covell说,多数人按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并且重犯他们的父母所犯过的同样错误。背后其实是“真不懂”孩子,更不懂年幼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因为那些长篇大论般的道理和说教,对年幼孩子来说,常常像数字圆周率那样难以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孩子们来说,常常没有任何意义。

除此之外,下面还有两个跟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相关的、父母们日常很熟悉却又没注意的现象:

瓜瓜有一次从他的朋友处带回来一只塑料蟑螂,外形很逼真,大人虽然感叹玩具制造商的做工精细,但还是能一眼看出来那是假的。而妹妹果果,非常尽责,第一眼看见后,就急急忙忙跑往鞋架,拎起一只拖鞋迅速回到原处,对着那只塑料蟑螂一阵狂拍……把我们笑得迸出了眼泪。女儿不知道蟑螂还分真和假,反正曾经看见大人拍蟑螂,自己也就这么做。那是因为小小娃思维简单,不懂复杂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家Laura E.Schulz有一个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说法。研究人员把一些一岁左右的宝宝邀请到实验室,宝宝们面前摆着一个装着小球的透明箱子,箱子里有蓝色的球,也有黄色的球。蓝色的球只是圆球,但能捏响;黄色的球连着一个喇叭,却是捏不响的。研究人员先从箱子里掏出三只蓝色球,然后一个一个地在孩子面前捏响。接着,研究人员给孩子拿出一只黄色球。孩子毫不犹豫地,就像实验人员刚才捏蓝球那样捏着手里的黄色球,当发现完全捏不响时,孩子脸上表现出大大的困惑。

一位小男孩跟哥哥姐姐们捉迷藏,每一次都是他第一个被别人找到,他很生气,跑到妈妈面前告状,说“哥哥姐姐欺负我”。妈妈让他们再玩几次,妈妈看到:小男孩跑到窗前,用窗帘布挡住小脑袋,露出胸脯以下的肢体。更让人奇怪的是,小男孩第一次在窗帘布下被找到后,第二次、第三次……依然藏在相同的地方。

这种现象被称为“鸵鸟式捉迷藏”,孩子认为的“我看不到的,别人也看不到”,实际上就是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说的幼儿“自我中心现象”,在六七岁前的孩子身上尤其常见。正因为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别人的立场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也常常带来家庭教育的矛盾。

所以,幼年时期,孩子们因为具体形象思维和简单思维,决定了孩子常常听不进或记不住父母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