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缝纫机原理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7 缝纫机发展简史

手工缝纫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少独特的线缝形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千万年的发展过程中,手工缝纫的低效率、高劳动强度的困惑,始终成为人类社会缝纫业发展的瓶颈。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社会化劳动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蒸汽机发明引起的工业革命,在机械化浪潮推动下,人工织物得到大规模发展。机械化的纺纱机、织布机使人工织物产量猛增,生产高质量的织物、缝线,又大大推动了缝纫业的发展。但原始、传统的手工缝纫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缝纫业发展的需要,时代呼唤着机器缝纫的出现。

有文献记载,由英国人汤姆斯·逊德(Thomas Saint)于1790年发明的第一台供靴子缝纫的机器,是最初用机器缝纫来代替手工缝纫的机器。这台机器采用的缝纫线迹为单线链式线迹。机体材料是采用木材做的,需要运动的零件是采用金属做的。机器臂的前端固定着能上下作直线运动的机针,机器臂下配有能将缝料进行水平运送的工作台。机针的穿线孔从原来手工针的针尾移至针尖端。这台机器虽然十分简陋,但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基本结构。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用机器缝纫代替手工缝纫,第一次出现了缝纫机器、出现了缝纫机名词。

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不少发明家、机匠对缝纫机的雏形进行改进、再发明,有记载的有:

1804年,英国人汤姆斯·史通(Thomas Stone),詹姆斯·亨德逊(James Hendon)发明了一种先打洞、后穿线缝制皮鞋的手摇缝纫机。

1810年,拜尔斯阿柴·克里姆斯(Balthazar Kremsi)又发明了双线链式线迹的缝纫机。

1814年,奥地利维也纳人乔瑟夫·马特斯巴克(Josef Modersperger)成功设计出一台较有实用价值的缝纫机。

1829年,法国人勃慈李梅·西蒙纳(Barthelemy Thimonier)经过四年的研究设计制造成功一台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并于1830年取得了法国政府的专利权,第二年即批量生产了80台,供法国陆军军服厂缝纫军服用。这是世界上最早成批生产的实用缝纫机,其缝纫速度达每分钟200针,大大超过了手工缝纫的速度。但由于这种缝纫机的线迹为双线链式线迹,缝纫后的线迹牢固度较差,而且缝纫时所耗用的缝线比手工缝纫消耗缝线达四倍多,因此没得到进一步发展。

1832年,美国纽约的机械工人华德·亨特(Walter Handt)和他的弟弟合作发明了锁式线迹缝纫机。亨特发明的缝纫机,采用针孔在针尖前端位置的弯针为机针刺料,底线藏在梭子壳里,梭子壳像纺织机里的梭子,依靠弹力使梭子壳在机针穿过缝料后形成的针线线环中穿过,像织布机的梭子在线网中穿过。锁式线迹所耗用的线量为手工缝纫线迹的1.5倍到2倍,线迹缝纫后的牢固程度可与手工缝纫线迹相媲美。这一线迹的发明开创了缝纫机发展的新纪元,成为现代缝纫机中使用最广的一种线迹形式。

1843年,美国绵织厂工人爱立斯·哈维(Ellious Howe)在不知道亨特发明情况下,也设计出一台既实用又生产率高的手摇式锁式线迹缝纫机,它的缝纫速度达每分钟300针。当时曾组织过由五名熟练的缝纫工,采用手工缝纫与哈维发明的手摇缝纫机的机器缝纫进行缝纫速度比赛,结果哈维的机器缝纫首先完成了任务。

1851年,美国机械工人爱萨克·米立脱·胜家(Isac Merit Singer)兄弟二人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研制出一台全部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缝纫机,它与以前发明的缝纫机相比有多种改进,配置了木制的机架,缝纫速度每分钟可达600针,机器缝纫的稳定性和耐用性也大大提高。1853年,胜家兄弟取得了政府的专利权,并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生产销售,缝纫机第一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现,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产业。

缝纫机自发明至今已200余年,解决了以机器缝纫代替手工缝纫的辛勤劳动,这200年的发展史一般可划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缝纫机的发明阶段(1790~1853年)。从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发明开始,世界各国多位发明家、机匠为突破手工缝纫为机器缝纫进行艰苦的探索、试验、研究,逐步完成了可实用的缝纫机基本结构、基本线迹、基本原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形成商品化,进行大批量生产。

第二阶段是机械式缝纫机发展阶段(1853~1970年)。1853~1900年,从美国胜家公司进行大批量生产、销售缝纫机产品开始,在美洲、欧洲等地陆续出现以制造、销售缝纫机的企业,如后续的德国百福公司、阿德勒公司等也进行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缝纫机逐步在北美洲、欧洲大陆得到推广使用,在世界上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缝纫机产业。以普通锁式线迹缝纫机、链式线迹缝纫机为代表的产品性能逐步完善,结构逐步合理,缝纫速度达每分钟1000针左右,是一个缝纫机逐步改进、完善的过程,但产品品种比较单一。

20世纪上半叶,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版图出现很大的变化,也推动了缝纫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缝纫机在世界各地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缝纫机作为独立的产业,在产品制造水平、销售范围、使用对象随着世界工业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缝纫机产品的生产地区,从北美洲、欧洲大陆地区,扩大到中国、日本亚洲地区及前苏联、捷克东欧等经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普通锁式线迹缝纫机、链式线迹缝纫机的产品技术逐步成熟,机器的驱动方式从人工驱动发展到电动机驱动,机器的缝纫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能达到每分钟缝纫3000针的水平,并除普通缝纫机外,还开发出各种特种的专用的缝纫机。

1946~1970年,缝纫机的性能进一步完善,缝速已稳定达到每分钟5000针左右,品种发展更是名目繁多,缝纫线迹有锁式线迹、单线链式线迹、多线链式线迹、多线包缝线迹、暗缝线迹及链式复合线迹等,使用的缝针有直针、弯针,有一根针、两根针、多根针,不断出现有机械控制机构控制的特种缝纫机,如锁眼机、钉扣机、加固机等。

第三阶段是计算机控制缝纫机发展阶段(1970年至今)。战后的世界经济和科技版图的变化,使世界缝纫机产业版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缝纫机的产业中心,发生了两次区域性的大转移。1970年左右,以美欧为代表的有100多年历史的缝纫机产业中心,向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地区进行第一次转移;1990年左右,在亚洲地区,以日本为代表的缝纫机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地区进行了第二次转移;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生产、销售总量已经达世界的8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缝纫机生产、销售大国,世界缝纫机的产业中心。

缝纫机产品技术,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由胜家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电子控制的家用缝纫机开始,世界缝纫机产业进入电子控制、计算机控制时代,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在缝纫机产品结构合理化、缝纫速度高速化、缝纫性能稳定化的基础上,各类特殊缝纫机的机械控制机构日趋复杂,精度、制造水平也十分高。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子控制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缝纫机相继推出,使当代的缝纫机不仅能完成简单的直线送料缝纫功能,而且还能完成图案式复杂送料功能,缝纫后还能够自动完成停针、剪线、拨线、抬压脚等缝纫前和缝纫后的辅助功能。在计算机控制下,可独立完成钉扣、锁眼、套结加固、复杂绣花等功能。配置相应的辅助喂料机构后,还可独立完成一个独立的缝纫工序,如自动开袋机能完成西装、时装衣片的开袋缝纫复杂工序;自动上袋机能完成衬衫、裤子后袋的钉口袋的复杂工序等。这些设备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缝纫单元设备。缝纫机适用的缝料,已经涉及所有软性片状物料,如棉布、丝绸、呢绒、皮革、塑料、纸、薄板料等。现代计算机控制的缝纫机产品已经大大推动了缝纫业的发展,缝纫机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帮手。

我国缝纫机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鸦片战争后,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沿海的门户,西方大批工业革命后生产的各类产品涌入中国市场。缝纫机产品进入中国,最早有记录的是在上海、广州地区。1887年前,已经有外国人开的洋行进口欧美制造的缝纫机,缝纫机在少数富贵人家开始使用。由于缝纫机优秀的缝纫性能和缝纫效率,逐步扩大到裁缝店使用。随着缝纫机逐步扩大使用,缝纫机的维修成为社会上的需求。一些洋行开始出现一批修理缝纫机的机匠,维修用的零件仍从欧美国家进口。随着市场维修缝纫机的零件供不应求,1900年,上海地区就有生产缝纫机零件的企业,开始出现缝纫机零件的制造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919年,上海地区开始有经营缝纫机的企业、代理商。原来在外国洋行经营缝纫机产品的协昌创始人沈玉山与他人合伙,在上海市中心洋泾浜(今延安东路)陈家木桥脚下(今福建南路),开办了经营缝纫机的“协昌铁车铺”专营缝纫机整机和零件,并进行修理工作。后“协昌铁车铺”几经改制成为“上海协昌缝纫机有限公司”,不仅成为国外缝纫机的代理商,还自己组织生产缝纫机,成为上海著名的缝纫机制造和经销商。新中国成立后,协昌厂发展为我国最大的家用缝纫机的制造企业,最高年产量达到300多万台。

1927年,上海冠生园老板洗冠生与龙华机器厂合伙,并招江南造船厂技师一起开办了专门制造缝纫机的“中国胜美缝纫机厂”,当年生产缝纫机数百台,在社会上轰动一时。后因国外产品的竞争,破产倒闭。之后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生产缝纫机的工厂,有不少代理销售缝纫机的公司、商店。在20世纪前半叶,国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经济极度脆弱,缝纫机产业时起时落,到解放初,全国产量仅千余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局稳定,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缝纫机产业发展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以满足普通家庭采用买布自己缝衣服的传统消费形式,大力发展家用缝纫机产品的生产。到1982年,全国家用缝纫机产量一度高达1250万台,成为世界上家用缝纫机产量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为顺应世界成衣、鞋帽等轻纺产品订单井喷式的发展,国内飞速发展的现代成衣化衣着消费形式的到来,我国缝纫机产品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家用缝纫机向工业用缝纫机产品升级,工业用缝纫机产品从中速缝纫机向高速缝纫机升级,迎接世界缝纫机产业中心第二次大转移。经过不到20年的努力,我国工业用缝纫机产量,也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国家,奠定了世界缝纫机产业中心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缝纫机产业又进行大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从通用型产品向特殊专用型产品水平升级,从传统的机械控制的缝纫机产品水平向计算机控制的缝纫机产品水平升级,从单功能型缝纫机向多功能型计算机控制的缝纫单元产品水平升级,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控制缝纫机产品的生产中心、销售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缝纫机产业中心、缝纫机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