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造纸术
早在造纸术出现之前,中国古代人民先是将文字符号刻画在石壁、陶器上,史称“陶文”;3000年前人们用龟甲、兽骨作为文字记载材料,称为“甲骨文”;后来人们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称作“金文”。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把文字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竹简”“木牍”。竹简、木牍资源虽丰,但书写时用量较大,抄写一部书通常要用数百上千根竹简、木牍,十分笨重,携带不便。据说汉武帝时,东方朔写一篇奏文用了3000枚竹简,不得不请两个人抬着奏文上朝。汉武帝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与竹简、木牍同时流行的,还有在帛上书写、作画的帛书,帛虽质地轻巧,但价格昂贵。所有这些记载文字的材料均难以推广使用。
后来,人们发明了植物纤维造纸术,产生了一种十分粗糙、不能用来写字的纸张——絮纸,这是纸的原始形态。受此方法启发,人们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废麻、破布、旧渔网、树皮等为原料制造麻纸的方法。
在这场书写材料的技术革命中,东汉蔡伦以其卓越的贡献而名留史册。
蔡伦(约61—121),桂阳(今湖南耒阳)人,是东汉时期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科技专家。
蔡伦少年时饱读诗书,也爱写文章,但是因为贫困,没钱买昂贵的帛来习文写字,所以深知缺纸的困难。入宫后,蔡伦念念不忘此事,总想发明一种便宜的东西代替帛,方便广大百姓。一次,他到宫廷丝织品作坊里看到盛放丝的簸箩里有一层薄薄的东西,揭起来晾干后可以书写。但是,这种东西太薄也太容易洇,造价高且不实用。
古代造纸雕塑
蔡伦
蔡伦造纸像
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来到离都城不远的缑氏县凤凰谷,只见休水清澈,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他用树枝挑起来细看,只见这东西牵牵连连,犹如丝绵,就立即找来河旁的农夫询问。“这是涨水时冲下来扭在一起的树皮和烂麻,又冲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农夫说。
“什么树皮?”蔡伦急切地问。“岸上的构树呗!”农夫答道。
蔡伦放眼望去,只见河岸边满是绿色的构树,造纸的主意灵光顿现。
几天后,蔡伦亲率皇家作坊中的技工来到凤凰谷,开始试制纸张。他们找来石臼,拿来竹帘、筛网等工具,就地取材。他们剥下树皮,用石臼捣碎,用筛网过滤,然后再捣碎、过滤,反复操作,最后将制成的稀浆捞出来摊在竹帘或密密的筛网上,待晾干后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
就这样,蔡伦带领工匠一连干了数日,共造出数十张比较满意的“纸”。这“纸”体轻质薄,表面光滑,很适合写字。
回宫后,蔡伦将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临凤凰谷,查看了造纸的过程。回宫后,汉和帝不但重赏了蔡伦,还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后来,汉安帝又封蔡伦为“龙亭侯”,人们便把蔡伦发明的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开始向国外传播。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大约在隋朝末年,由朝鲜传到日本。唐天宝十年,唐朝的一些造纸工匠把造纸术带到了阿拉伯。12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入欧洲。又经过400多年,造纸术传到美洲。19世纪,澳洲也建起了造纸厂。这样,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蔡伦的名字也随着造纸术的传播而传遍了整个世界。
古代造纸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