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践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推进“概论”课改革——以“四个全面”融入“概论”课为例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已经写入2015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但鉴于本课程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兼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重视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竞赛促学、改进考核机制。
关键词:“四个全面” 实践性和实效性 “概论”课程改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写入最新版的“概论”课程中。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概论”课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增强它的实效性。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概论”课的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概论”课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应被包含到该课程中。“概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反映了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最新版的“概论”教材,在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写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增加了“全面深化改革”;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增加了“全国依法治国”;在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增加了“全国从严治党”,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纳入其中。
二、当前“概论”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与专业课相比,学生不重视作为公共课的“概论”课,上课的目的只是完成学校的任务,修得学分,课堂上“低头党”“手机党”普遍存在;一部分同学不了解课程本身及开设的意义,认为学习这门课程用处不大;更有甚者存在歪曲认识,产生反感、排斥情绪;学生听过“四个全面”,但对其具体内容、意义、现实表现、影响并不清楚,也不关心。其次,从老师方面来看。毫无疑问大多数老师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完成教学目标。但不可否认,的确有一部分老师同样没有对这门课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只讲课本知识,对于“四个全面”这样的最前沿理论涉及很少,收集资料也很有限,无法深入挖掘其价值意义。最后,学生和老师对“概论”课的认识相互影响。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抑制了老师讲课的激情,影响课堂效果;老师如果没有对课程表现出科学的态度,不积极引导学生,不给予重视,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和看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会逐渐形成“概论”课不重要这一刻板印象。
(二)教学方式的落后
目前,高校的大多数老师主要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讲的时间长,内容多,理论性强。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地吸收,阻碍了学生积极思考。即使很多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PPT、与课堂相关的视频来实现教学,但同样没有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
(三)实践性教学的困难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上还有一些困难,如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问题、时间安排问题、组织管理问题、安全问题和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是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四)考核机制的单一
“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是对传统的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概论”课的考试功能,被简化和强化为检验和测评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工具,而考试功能的简化和强化,又使学生将考试由教育的手段变成了教育的目的,死记硬背,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本质,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
(五)实效性的不尽如人意
师生对课程的不重视、教学方式、考核机制等问题导致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只是应付考试的临时记忆,考完试后就弃之不理;学生对理论的具体内容、现实意义、与自身的关系很少探究;甚至一些学生因为对课程的不了解主观产生反感、排斥情绪,与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导致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
通过以上分析,“概论”课实际教学效果与应达到的效果之间仍存在差距,它的作用应得到更大的发挥,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三、实践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推进“概论”课改革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认识,重视课程实际效果
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并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程与自身紧密相关,帮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注意教学效果的实现。关于“四个全面”作为“概论”课程的新内容,教师要收集最新信息,让学生了解“四个全面”由三到四的发展过程;让同学们清楚“四个全面”是以“中国梦”开篇,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着力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放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已开始付诸实施;让同学们知道“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了“四个全面”的关系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必然会从心底里开始重视它、关注它,这为以后有关章节关于“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树立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利用相关资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面向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非本专业学生可能理解上会有困难,需要借助实践,更生动、直观、形象,更有说服力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第一,要着力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比如可以带学生参加本地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保安执法、旁听司法审理、了解法律体系,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参观本地的教育基地、纪念馆、相关博物馆,了解党不断完善自身的领导;邀请党校老师为学生授课,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本地故事用作讲课素材。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践基地等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把“四个全面”做成四个专题课件,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的课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抓住各方面的典型,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表格、数字、视频等让学生能直观、真切地有所感受、有所体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第三,积极组织调查实践。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市民,了解民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期许;可以通过调查,关注家乡,关注社会,关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可以参加普法服务活动,倡导大家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利益,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也可以设计问卷,调查民众对从严治党的看法。通过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接地气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践行力。
(三)关注热点时政,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概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重大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不同章节讲述“四个全面”的不同内容时,可以联系相关热点和经典案例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在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人均1000美元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康、2000年低水平、多层次的小康与2020年将要达到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让同学们结合“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与偏远、落后的农村来谈谈对将要建成的小康社会的看法;在讲“全面深化改革”时,让同学们讨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进步,讨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讨论雾霾天气和“APEC蓝”,讨论“我爸是李刚”事件,讨论“老虎”“苍蝇”一起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方面全方位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在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教师可以在法治频道找最新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在讲“全面从严治党”时,教师可以关注党的最近动态,从“三严三实”、群众路线来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关心时政的情怀和能力。
(四)采取竞赛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概论”教材把“四个全面”分开放到了不同的章节,老师可以在学期末组织以“四个全面”为主题的PPT演示比赛、辩论赛等,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形成一己之见,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然后以竞赛的形式互相交流,深入对“四个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对表现突出者可以由老师带队组织外出考察,考察的学生回校后写出心得与同学分享。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眼界,把切身体会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五)改进考核机制,保障课程效果
要实现课程效果,考核机制应突出“三个注重”:第一,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在考试内容上,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四个全面”相关的材料分析题、撰写有关“四个全面”的小论文等形式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发言、抽查笔记、撰写论文等方面的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考试成绩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论文写作、口头答辩等形式,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第三,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方式并用。可以对参加“四个全面”相关比赛和活动的同学进行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凡是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的学生,都可以相应地获得期末考试免考、平时成绩加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等不同形式的奖励,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对“概论”课的错误定位。
“概论”课程的设置意义重大,在教学活动中仍需我们站在时代前沿,结合学生特征和课程特点探索实践性强、可行性好的改革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道路信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概论”课成为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
[2]张丽华.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 [J].改革与开放,2011(8):154.
[3]唐冰开,张玉琳.“概论课”教学内容认同度的提升及其教学改革 [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2):33-37.
[4]熊晓琳.构建立体课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15(4):74-77.
[5]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