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1.1 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1.1.1 管理会计在企业(营利组织)的发展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及组织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管理活动。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服务对象方面,管理会计主要为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则侧重于为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
第二,在职能定位方面,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规划未来,而财务会计则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前者是“创造价值”,而后者是“记录价值”。
第三,在程序与工具方法方面,管理会计采用的程序与工具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采用的程序与工具方法比较固定,如审核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
在西方,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50年代的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初,随着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强烈地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获取最大利润。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使得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颁布,推动了管理会计引入“预算控制”的进程;1922年,著名会计学家奎因坦斯在其《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80年代的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随着管理会计领域广泛引进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等新理论与新方法,加上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被大量应用于企业管理,管理会计朝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向发展。经济计量模型、流程分析图、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纷纷建立,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管理会计职能转为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信息。但管理会计对高新技术发展重视不足,且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为改变这一状况,管理会计学者对新的企业经营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发展进行了探索,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管理会计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管理控制与决策。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强调价值创造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日趋频繁,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客户需求等尤为重要。为此,管理会计以强调价值创造为核心,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一些国家也尝试将管理会计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在我国,虽然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引入较晚,但在实践中却早已有之,不乏成功案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包括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的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本量利依存关系、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等。从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宝钢集团推行的标准成本制度,到如今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方法陆续在我国企业中被运用,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意识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高。有些企业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或岗位,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电信、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分析和决算评价等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使单位业财融合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控预算执行进度,深入开展决算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学界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大量论文散见于各报刊杂志,与国外会计学界也广泛地开展了有关管理会计问题的交流。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订计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的职业。管理会计涵盖的范围较广,如预测、决策、全面预算和成本控制等。现代管理会计可分为两大部分:预测与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与评价会计。
1.1.1.2 管理会计在高校(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办学形式和筹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方法、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对外服务等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学校与社会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政府预算为中心、以满足政府管理为特征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需要。高校必须运用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高校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高校财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已开始重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将管理会计引入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之中,在招生规模预测、预算控制,校办产业管理等方面运用了一些管理会计的专门方法,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就总体而言,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仍严重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管理会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借用、移植企业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局限性较大,对高校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尚未涉及,对高校经济生活中的预测与决策、规划与控制、评析与考核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高校管理会计体系。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的运用不自觉、不系统,应用的范围窄、院校少。
最后,高校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不理想。国家或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经费使用等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要求;作为管理会计基础的经济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大部分院校甚至根本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制;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不够高,表现在工作重点及观念都尚未实现从“算账报账型”到“经营管理型”的转变。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和完善现代高校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已经成为高校的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财务部门顺时应势,大力发展管理会计。因此,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校建立和完善现代高校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加强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激发管理活力,增强高校价值创造力,推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
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激发管理潜能,提高单位内部科学规划、民主决策、防范风险等内部治理能力,实现对单位资金的科学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是分析过去、管控现在、规划未来,通过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实现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治理、发挥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的管理目标。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主要包括预算组成综合信息、基本建设项目成本考核信息、国有资产管理多维度分析、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支出分析和收入来源分析、事业单位盈亏分析、成本性态法、现金流量折现法等数量经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