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城市国内评价体系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技术进步的持续提速,国内关于科技城市、创新城市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国内的不少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都针对城市和区域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大都市的创新能力评价、区域的创新能力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能力评估、高新园区的创新能力评价等。
(一)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14)
2018年10月,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报告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全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分析。一级指标包括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大方面。
从一级指标看,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个指数排在前三位的省市均属于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方面排在首位的是重庆。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已由东部领先向东中西协调发展转变。上海、北京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带动作用日渐增强,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等省份迅速崛起并成长为区域创新的新增长极。从全国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层次丰富、特色各异的区域创新格局已经形成。
(二)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睿唯安: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15)
2017年10月,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科睿唯安,共同发布了《2017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该报告聚焦在创新态势、创新热点、创新质量、创新主体和创新合力五个维度,共设计了三级指标体系,选取了23个指标评价了上海、北京、深圳、纽约、波士顿、柏林、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东京、首尔、新加坡等12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报告主要采用了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使用的指标主要是与专利、学术论文中与之相关的评价指标。2017版的评价报告以十大新兴技术、全球顶级科学家、领先技术研发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榜单为基础,形成四个相应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排名。
报告结果显示,波士顿的“创新质量”和“创新合力”表现较好,北京、东京和深圳分别在“创新主体”“创新热点”和“创新趋势”三个方面表现较好。2017版的评价报告还发现,近十年以来,国际大都市的PCT专利技术和高质量学术论文整体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而我国的深圳、北京、上海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在创新热点方面,信息技术和医药、医疗相关技术是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的两个热门领域,其中信息技术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医药、医疗相关技术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在创新主体方面,国际大都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东京、斯德哥尔摩和深圳等大都市的企业申请专利数量极高,而新加坡、纽约和波士顿等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利申请数量相对而言占比高于其他城市。
2018版报告选取了国际科技创新城市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城市,使用2017年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公开量、2017年SCI(《科学引文索引》)和CPCI(《科技会议录索引》)论文发表数量等数据,进行权重打分,为20个国际大都市进行排名。
(三)上海市信息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16)
2018年4月,上海市信息中心编制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正式发布,对全球知名度较高、经济较发达以及创新力较强的160多个城市或都市圈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评估报告以“全球通行、横向可比、纵向可考、动态更新”为原则,构建了一套由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基础研究、创新活力、产业技术和发展环境。
报告结果显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38个国家,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太三大地区,其中美国26个、德国9个、中国8个。从评分来看,硅谷最高,纽约-纽瓦克第2,上海列第17。进入百强的8个中国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台北、杭州和天津。综合来看,美国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最集中的地区。基础研究方面,波士顿第1,北京和上海列第6和第20位;产业技术方面,东京第1,上海和深圳分别排在第10和第12位;创新经济方面,美国占据前10位的8席,而亚洲占4席,超过了欧洲;创新环境方面,伦敦和巴黎排名第1和第2,中国香港、上海分居第10、21位。
(四)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17)
2018年12月,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发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对全国156家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评价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主要聚焦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国际化以及创新驱动发展5大方面。
报告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总指数快速增长,特别是创新创业环境指数表现突出。整体来看,各个省份的国家高新区群体差异比较明显,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北京国家高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水平最高,安徽国家高新区的群体创新能力增势较强。从增速上可以看到,后发地区的增势较猛,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在逐步改善。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国家高新区呈现“四个加速”的特点,即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加速发育、人才结构加速优化和人才价值加速实现。随着国家双创的持续升温,国家高新区的创业投资持续活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与硅谷等国际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国家高新区在吸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方面仍有不小差距,这也是下一步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五)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2018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18)
2018年12月,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联合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南京多个城市的科技管理部门,发布了《2018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以欧盟委员会的《欧盟创新记分牌》为基础,并结合科技部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国家统计局的《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和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记分牌》,对我国创新指数较高的20个城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评价报告建立了由创新条件、创新投资、创新活动和创新影响4个模块和32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对我国20个主要创新城市进行了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显示,参评城市的总体创新水平为63.26%,而全国总体平均创新水平为36.57%。创新指数较高的20座城市当中,其格局基本上是15座副省级市,加上四大直辖市,再加上最强地级市苏州,这20座城市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基本处于偏上水平,可能沈阳和厦门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大,但是其综合实力并不差。这也印证了一个城市的创新指数与城市实力之间紧密的联系。一个城市要做大做强,要持续高速发展下去,与一个城市的创新和科研科教是离不开的,虽然国家扶持是一方面,但是要真正强大起来,依旧得靠城市自身实力。
(六)华夏幸福: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指数
创新创业活力是指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创新潜力、创业活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制了“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其宗旨是通过科学测算和系统分析,全面精准地描述和揭示当前全球主要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的创新活力水平和创业发展现状。全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指数的构建,主要目的是为创客和创业者选择创业地点和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指南,力争为创业孵化平台的运营者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树立标杆,同时与政府一起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城市。由于国内外的城市在经济形势、政策环境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华夏幸福联手中国科学院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共同构建了“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和“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两套评价体系,以真实反映国内外城市的创新活力现状。
1. 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
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2-1所示:
表2-1 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
注:∗来源于相关机构和专家。
“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纽约、东京、巴黎、伦敦、洛杉矶、北京、特拉维夫、慕尼黑、深圳和旧金山处于31个全球创新创业城市的第一梯队。从中国城市的整体排名来看,仅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进入前十,分列第6和第9位;香港、上海和广州处于第二梯队,分别排在第11、第13和第19位;台北处在第三梯队,排在第21位。从二级指标来看,纽约的政策环境、国际化水平、创业支持排在首位,东京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在首位,巴黎的潜在创业者排在首位,北京的国际化水平与纽约并列排在首位,深圳的创新投入排在首位,墨西哥城的互联网渗透率排在首位,慕尼黑的创新产出排在首位。
2. 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创新基础、创新活力、创新环境和创新设施,具体指标如表2-2所示:
表2-2 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北京、深圳和上海处于38个全国最具创新潜力的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第一梯队,属于“尖峰”型城市;广州、杭州和成都处于第二梯队,属于“前沿”型城市;拉萨、西宁、海口和乌鲁木齐四个城市排在全国38个城市的最后,整体处于第五梯队,属于“追赶”型城市。从4个一级指标来看,北京的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创新设施排在首位,深圳的创新活力排在首位,处于前三位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城市的4个一级指标全部处于38个城市的前三位,整体实力非常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