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环境经济学理论概述
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强调利用环境经济规律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1.2.1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原因,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大自然当成了处理废弃物的场所,而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在生产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的时代,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在时间、空间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一起筹商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对策,估量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防治污染的费用和效益,从经济学的角度选择防治污染的途径和方案,有的还把控制污染纳入投入—产出经济分析表中进行研究。这样,7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污染经济学或称公害经济学的著作,阐述了防治环境污染的经济问题。
随着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开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仅把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当做一种特殊的福利经济问题,责令生产者偿付损害环境的费用,或者把环境当做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由消费者付出代价,都没有真正抓住人类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本质。许多学者提出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既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的负荷。超过了环境负荷,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经济也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要在掌握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以促进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先后出版,论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三者的关系,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发展如何遵循生态规律的科学,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相同的。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整个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环境保护从实质上讲也是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问题,两者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研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内容重叠交叉,但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一样,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是从1978年制订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年)时开始的。1980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的成立,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1.2.2 环境经济学理论概述
环境经济学理论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等。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了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它不是在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而是同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界提供给劳动以资源,而劳动则把资源变为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的过程。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顺利进行。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社会经济活动既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又符合物质循环规律,不仅能取得近期的直接效果,而且能取得远期的间接效果。
1.2.3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基本理论。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等。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了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要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当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为保证环境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劳动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中的必要劳动。同时,为了保障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必须改变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实行有偿使用,使社会不经济性内在化,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能以经济信息的形式反馈到国民经济计划和核算的体系中,保证经济决策既考虑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虑间接的长远效果。
(2)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为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传统方法,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要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以保证基本生产部门和消除污染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要研究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拟订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
其中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经济损失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最优治理和利用途径的经济选择,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的经济选择,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的经济准则,各类环境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等。
(4)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经济方法在环境管理中是与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和诱导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符合国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