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信片(1890's—1940's)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環以西

圖二一|以第十任港督德輔爵士命名的德輔道,在一八八七年前原是海灣的一部分,後經填海才變成今天中區的主要通衢。百多年來,許多商行、公司都在這裡設立大本營,其中包括照片中遠處插有旗竿的永安公司。約攝於一九一○年。

圖二二|同在德輔道開業的大新公司和先施公司,都是由澳洲華僑創辦、以出售洋貨為主的百貨公司。其中創立於一九○○年的先施公司首倡「不二價」而負盛名。約攝於一九二五年。

一九一二年永安公司廣告。

圖二三、二四|中央市場的前身廣州市場,用竹柵架設,是早年中區唯一的市場。後來在一八五一年一場大火中焚毀,才改建成這幢紅磚屋,並改名為「中央市場」。一九三九年,紅磚屋重建,成為今天的模樣。約攝於一九○○年及一九一○年。

圖二五|威靈頓街,約攝於一九二○年。威靈頓街是香港開埠初年一條繁盛的街道,商店林立。其間鴨巴甸街與皇后大道一段地面是木造的,相當特別。威靈頓街因英籍將軍威靈頓而命名。

鄰接威靈頓街的砵典乍街,俗稱「石板街」,約攝於一九一○年。

圖二六、二七|在第三任港督般含爵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就任期間命名的文咸東街(Bonham Strand),是香港首次填海得來的街道。約攝於一九二五年。

圖二八|皇后大道西近西街一段頗為傾斜,當年車伕的體驗至深。約攝於一九○○年。

於西區主要街道上之典型建築。

圖二九|摩利臣街,約攝於一九二○年。街名是因紀念第一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牧師的長子馬儒翰(John R. Morrison)而得名。馬儒翰精通漢文,是第一任港督的中文秘書,又是兩局議員。

圖三○|二十世紀初,娼妓在香港是合法的,她們多聚集於石塘咀,即距大學不遠的山道一帶。看那騎樓底掛着又大又圓的燈籠,便是青樓妓院的招牌,尋芳客得更上一、二層樓才可覓得伊人。約攝於一九○○年。

圖三一|聯陞酒店,約攝於一九二○年。在石塘咀中,聯陞酒店是最宏偉的建築,然而好景不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敵不過開設於附近的新式酒店,便轉讓他人開辦妓寨,易名「遇安台」。今天遇安台雖在,但酒店、青樓已不得見,只剩下山道街市的喧鬧。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塘西妓女之玉照作頭版的小報。

塘西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