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清味: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原始至先秦时期的花卉栽培

中国是花的国度。中华大地就是一座无比庞大的天然花园,人们不断辛勤栽培与引育花卉,使这座花园更加美妙。学一些栽育简史,对认识插花是有益的。

一、上古时期的花卉栽培

花卉栽育的初期(也正是中华文明孕育之原初时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们采集各种天然花果叶皮之类,用以充饥、蔽体,然后有意识地栽种,以收获谷物、果实、纤维等,获得食物或用物,形成农业社会、农业文明。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稻、大豆、桑树、漆树、茶树的就是我国先民。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有距今一万二千多年前的猕猴桃、梅子等果核,还有人工栽培的稻谷标本。就在孜孜劳作之时,人们注意到了花卉、果实的色、香、形之美,加以观赏,便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栽种、观赏: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而不是纯粹为了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

据考古学家考证,第二阶段至少始于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此时先祖在栽植与采集花果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谷物已久经栽种,各种果实采食更是普遍。宁夏贺兰山距今万年前的岩画有谷穗纹;浙江省余姚市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炭化的水稻粒,荷花花粉化石,刻稻谷穗纹陶片;距今约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莲子、蔬菜种子。人们熟悉谷物、果实、花卉,将之作为审美对象,于是,顺理成章地从第一阶段进入到第二阶段。因此,中国花卉文化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

中国地处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国土辽阔,自北至南分属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几个气候带,西部的青藏高原又属于高寒气候区。中华大地上有森林、平原、山脉、草原,也有雪山、高原、湿地。丰富的气候、地理条件,给花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特有的野生花卉资源分外丰富。如蔷薇科李属的梅、桃、李、杏;枇杷属的枇杷;苹果属的海棠;梨属的白梨;芸香科柑橘属的橙、柚子;无患子科的荔枝、龙眼;毛茛科的牡丹、芍药;菊科的菊花;木犀科的丁香、桂花;豆科的紫藤;金粟兰科的金粟兰;腊梅科的腊梅;山茶科的山茶……无一不是中华之特产。至于兰科、木兰科、百合科的多种花,睡莲科的荷花,千屈菜科的紫薇花,报春花科的报春花,龙胆科的龙胆花等,原产于我国的种类占了大部分。

中国人民不断开发这些珍贵的花卉资源,又不断引入外国的不少佳卉,使得中国大花园内百花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这就是中国花卉栽培、引育的历史概况。

山西吉县一万年前的岩画有女神与星斗的图像。河南贾湖距今八千多年的陶缸外壁刻画有光芒的太阳纹。甘肃大地湾文化距今约八千年的彩陶上有花卉纹。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不但出土有栽培谷物、荷花的证据,还有一件骨匕柄、一件象牙片,上刻双鸟太阳(火焰)、羽状纹(或为谷穗),还有木雕双鸟、鱼藻凤鸟太阳纹陶盆。这与太阳崇拜、年时季节相关。还有一件六角黑陶盆,盆沿边上以连续的叶纹为饰。又出土一块碎陶片,刻有三叶纹,栽在一个很像陶花盆的长方形器里。又一块碎陶片上,刻画长方器上栽一株五片叶万年青之类观赏植物(一说是蔬菜类,但图上叶形对称,共有五片,似非蔬菜)。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把野生花草植物移回住所栽植。这是我国盆栽花艺术的最早证据,7000年前已有萌芽。

原初文明彩陶玉器岩画上的花叶、谷穗、树木纹等图纹,反映了植物种植、观赏之美,加上星斗、太阳鸟、太阳(火焰)花等图形,都说明植物种植、观赏与季节历法在逐渐发展,科技与艺术互相关联(图1-1)。这些都是生殖崇拜、宇宙自然崇拜、太阳崇拜、天时运转、天地五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思想之萌芽。

图1-1 河姆渡五片叶万年青纹陶片(浙江博物馆藏)

二、夏商周及先秦时期的花卉栽培

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逐渐进入繁荣时期,花木栽培愈加繁多。相传成书于夏代(一般认为最迟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是一本珍贵的古农历书,按月记录了很多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自然界植物知识。如花木开花发芽的物候学记录,花木生长的生态环境:农历正月有梅、杏、山桃花开,柳发芽,还要采摘芸(香草);三月桐树开花,五月要浴兰,九月菊开花;梅、李、山楸等长于山上,兰草长于水边,荷、蒲长于水泽。书中还记,正月园内有韭菜,四月“囿有见杏”,说明至少春秋时园艺已有一定规模,菜、果都有种植。园有杏树,四月可采摘,则桃、李、梅等应也栽培于园,不再是野生状态。观赏花卉的种植正是从农业生产、从自然植物移植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商代甲骨文有记录四方、四方风、祈求禾稼丰收等物候、农业生产,还有园、圃、囿等字,为早期园艺、园林的记录。西周时《周礼·天官·大宰》也记“园圃毓草木”,即于园圃培育草木。当时还有“囿人”,即管理园圃的专职官吏。

战国时《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将花作为物候的征兆之一,加以培育、观察、玩赏。如《礼记·月令》说“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开于秋时(鞠即菊)。同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也记植物在不同地域的分布。

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记一百多种植物,有五谷类粮食作物,有桑、麻、葛等,是衣食之源;有桃、李、梅、木瓜、瓜,以及葵、韭菜、葫芦等,是果物和蔬菜;有兰草、艾草、萧,水生的荷花、菖蒲、荇菜及蒹葭(芦苇)、红蓼等,包括可观赏的花木与药草,多于园苑栽植;还有竹子,以及松、柏、檀、柳等树木,可游赏,可造车船房屋等。如《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诗经》中赞美花果,寄托情怀,为花卉文化之美好记录,为花卉文学之最早佳作。

从诗里可知,花卉树木,深得人们喜爱,如“山有嘉卉,侯栗侯梅。”《斯干》《天保》写竹松、松柏可以象征兴盛、福寿长茂;芍药、兰、梅子、花椒等艳丽芳香之花果可以传达爱情;竹可以象征品德,蕣、桃李、荍等可以象征美好事物、女性美;可以比拟人物,如桃花象征新娘之美与品行,桑树未落与落叶象征女子不同的人生境遇;也可以作为景物、情感衬托,如桑梓、蒹葭秋水伊人、杨柳依依、蒲荷花与有美一人、扶苏、松、荷花、游龙与狡童、桑中之会等。这说明花树在当时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说明花卉审美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战国时南方楚国屈原、宋玉等的诗集《楚辞》,也记录数十种植物,包括树木、花、草、果等,或用作建筑、车舟,或用以食用、调味、入药、做香料,或作庭院栽植,或为人身装饰。湖北江陵出土有楚国茱萸纹凤鸟绣衣。

约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记录了全国花木资源分布,载有后世常见的许多竹、松、桐、梓、柏、桂、柳等竹木,芍药、菊、四照花等花,桃、李、梅等果物,谷物、药草、野菜、野草,可以使用、服食、药疗、观赏,也有神话中的种种花树。

综上所述,可知在先秦时期我国人民以农耕立国,园艺技术不断发展,不断认知、栽培植物,从观赏野生花果逐渐转为观赏栽种花果,促进了园林、鲜花装饰艺术的发展(图1-2)。

图1-2 清代赵之谦绘四季花果条屏(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时期的花卉种类,是以木本的蔷薇科桃、李、梅、杏、木瓜等花果树木为多,草本开团块状花的荷、菊、芍药等也不少。各种果树还结出丰硕果实,供人食用兼玩赏。这些都是我国特有的资源,初步呈现了我国花卉观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