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面对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在当今中国,还没有哪个音乐家能将古典音乐与商业运作结合得如此成功。尽管已是国际钢琴大师,但郎朗却很清醒。“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几斤几两我还是知道的。”2016年3月,英国一家权威电台评选出史上最伟大的25位钢琴家,郎朗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中国音乐家,一同入选的还有贝多芬、莫扎特、肖邦。

“我知道自己还没到那个位置。”在得知自己和莫扎特、肖邦齐名后,郎朗语气坚定地说。相反,他有一种危机感:“很多音乐家在进入30岁时就突然‘消失’了,喜欢你的人都不喜欢你了,这很可能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绝对得吸取教训。”郎朗将这种“消失”的原因归结为“心态变了”和“不务正业”,最大的表现是不再练琴。但郎朗如今仍然保持着每天练琴两小时的习惯。“你一年弹不好,第二年就什么也没了。你可能还能上一下娱乐节目,但是从专业的音乐会的角度,如果你一场没有弹好,你很难有第二次机会。世界就是这样残酷,所以我特别珍惜每一场音乐会。”

之前网上曝光了一组郎朗练琴的照片,郎朗被称为“练琴狂魔”。为什么已经成为国际钢琴大师了还要如此“卖力”?郎朗有自己的逻辑。

“水平越高,必须越努力。你这次弹得好,下次大家对你期待值更高,你明年要是弹不过今年,那就是退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观众的热情也逼着你必须越来越努力,必须有针对性地训练。不能盲目练,盲目练是没有效果的。我们内行有句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郎朗坦言,“很累,但很有安全感。练习多了心里就有底了,就算你是神,不练也不行,如果手和心不能连在一起,就不可能弹出好的音乐。”

在郎朗看来,更深层次的动力在于钢琴家对自身技艺日臻化境的追求。“练琴是我们的梦想,不是别人的梦想。既然成为钢琴家,那就要珍惜这一切。”这种自律应该是深入骨髓,从练琴的第一天起就要做到的。

郎朗在名人中算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个,很多人评价郎朗“不端着”“接地气”。和流行偶像一样,他表演时总穿闪亮的西装、锃亮的皮鞋,会和摄影师谈论哪个角度能拍出自己更完美的脸。本报摄影师为他拍完照后,他走上前看看相机:“我看看拍得怎么样。”他一年有百余场国外演出,穿梭在殿堂级的音乐厅和众多知名音乐家之中,但和记者聊天时却带着欢乐的东北口音。

“谁说钢琴家就一定要是坐在家里、很清高地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一个人像琴痴一样摇头晃脑,那样太不真实。”郎朗说,他就是要摆脱人们对钢琴家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人们给郎朗贴上了“古典主义”钢琴家的标签。“好像我不弹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大家都不习惯似的,其实我会的可不止这些。”

这些年,郎朗一直在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这些标签。2016年3月,郎朗和韩国偶像团体BIGBANG在国内的一场音乐盛典上合作,同一个月,他在《我是歌手》跟李克勤跨界合作;6月14日,34岁生日那天,他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酒店直播弹钢琴,30分钟时间里吸引了50多万人观看。后来,他还参加《中国新歌声》当起了导师。2016年9月,郎朗推出跨界专辑《纽约狂想曲》,涵盖了古典、流行和爵士曲目。

2005年至今,郎朗还出了4张个人专辑、5张合辑唱片、两本自传,代言了多个广告。但郎朗并不认为自己是商业潮流下的“赚钱机器”,他会拒绝掉方便面的代言,因为“方便面和钢琴没法融合”。

郎朗的跨界也给他带来了一些争议。但在郎朗看来,跨界就是想换换感觉,这些尝试并没有影响到弹琴。“钢琴是我的底线,是我的生命,我永远把这个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