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引论(第4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1/27738091/b_27738091.jpg)
1.2.2 系统的属性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系统的属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集合性
集合性表明系统是由许多个(至少两个)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例如,一个工业企业是一个系统,它的要素集合如图1-1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BC0C0/1593605220496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P46_1377.jpg?sign=1738843661-X7wIj0euDNM5Pqfp7bA81HM0Mt2IoheA-0-98e56d5eae03df2ba51b5e97445ecdea)
图1-1 工业企业的组成要素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联系”又称“关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如果不存在相关性,众多的要素就如同一盘散沙,只是一个集合(set)而不是一个系统(system)。
3.层次性
一个大的系统,包含许多层次,上下层次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例如,我国的行政系统: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军队:军-师-(旅)-团-营-连-排;一所大学: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一个大企业:总公司-分公司-工厂-车间-班组。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BC0C0/1593605220496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P46_1381.jpg?sign=1738843661-WlzMIDImYwheNzst4xdTg4cOiFg2MY9B-0-fe8c391837de596daed3717f16251a13)
图1-2 企业管理的层次
图1-2表示了企业管理的层次,它分为战略计划层(高层),经营管理层(中层),作业层(基层);大企业的中层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构成一座金字塔。
在组织管理工作中,系统的层次与管理的跨度是一对矛盾。从个人的管理能力而言,管理跨度的平均值是一个常数,被称为“奇妙的7”,即一个管理者,他能够直接管理的下属是7人左右,不会太多。如果要管理一个10万人的企业,设管理跨度为7,则
105=7n
求得n=5.916≈6,就是说,需要6个管理层次,理论上的管理人员总数超过1.9万:
1+7+72+73+74+75=19601(人)
如果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性能卓越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的跨度,就可以减少管理的层次。假设管理的跨度提高到18,通过简单计算可知:管理层次可以降低为3,管理人员总数只需6000人左右,可以减少2/3以上。当然,管理岗位的设置要考虑多种因素,并非如此单一,但是可以确信:在当代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条件下,管理组织的结构可以由金字塔趋向扁平化。
在管理工作中,层次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一般情况下,上一级指挥下一级,下一级服从上一级,下一级向上一级反映情况;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越级指挥”“越级反映情况”。我们把前者称为“规范的层次性”,把后者称为“不规范的层次性”。后者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于前者的必要补充。例如,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员有权“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4.整体性
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的任何组成要素或者局部都不能离开整体去研究。
系统的整体性又称为系统的总体性、全局性。系统的局部问题必须放在系统的全局之中才能有效地解决,系统的全局问题必须放在系统的环境之中才能有效地解决。局部的目标和诉求,要素的质量、属性和功能指标,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都必须服从整体(或总体)的目的,它们共同实现系统整体(或总体)的功能。系统的功能和特性,必须从系统的整体(或总体)来加以理解,加以要求,使之实现并且优化。系统的整体观念或总体观念是系统概念的精髓。“全局一盘棋”“全国一盘棋”是整体观念的生动写照。
5.涌现性
系统的涌现性包括系统整体的涌现性和系统层次间的涌现性。
系统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之后,就会产生出整体具有而各个部分原来没有的某些东西(性质、功能、要素),系统的这种属性称为系统整体的涌现性。
系统的层次之间也具有涌现性,即当低层次上的几个部分组成高层次时,一些新的性质、功能、要素就会涌现出来。
6.目的性
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系统都具有特定的目的。研究一个系统,首先必须明确它作为一个整体或总体所体现的目的与功能。人们正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才组建或改造某一个系统的。例如,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企业的目的主要是生产合格的产品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并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军队的目的是打仗、保卫祖国。
明确系统的目的性,是开展系统工程项目的首要工作。与“目的”一词意义相近的术语有“目标”“指标”。系统的目的常常通过更具体的目标或指标来描述。系统总是多目标或多指标的,它们分为若干层次,构成一个指标体系。
7.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环境的变化必定对系统及其要素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系统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就像要素必须适应系统一样,如图1-3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BC0C0/1593605220496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P47_1388.jpg?sign=1738843661-xtThbykOF7ygy22aJua4h4L80eKtR8IL-0-dc9199f9bee91d90dc36f083f21ec3b9)
图1-3 系统与环境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BC0C0/1593605220496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P48_23553.jpg?sign=1738843661-pYUhKdi9VYWKyMapXyjUveVhqKkAJjhg-0-7a1a6ca565876b6cf1db7d95c153972a)
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系统时必须放宽眼界,不但要看到整个系统本身,还要看到系统的环境或背景。只有在一定的背景上考查系统,才能看清系统的全貌;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研究系统,才能有效地解决系统中的问题。
总之,“系统”这个概念含义十分丰富。它与要素相对应,意味着总体与全局;它与孤立相对应,意味着各种关系与联系;它与混乱相对应,意味着秩序与规律。研究系统,意味着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去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建立正常的秩序,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这正是系统工程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