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PREFACE
清华大学的社区营造与社区规划学科建设源于清华大学两大学科、两个院系的交融与合作,这就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的社会学专业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的城乡规划专业。
大约20年前,我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入清华大学,复建清华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借助于清华大学已有的学科优势来建设社会学学科。清华大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的学科优势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最初就设想与建筑学院的诸位同人合作推进城市研究、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建设。由于当年复建的社会学系还没有社会学博士点,于是就开始在城乡规划专业博士点培养研究生,由此更加强了两大学科的交融与合作。记得当年两个学院的老师们曾一起进行河北蔚县调查、共同推进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旧城保护项目等,共同参与的项目还有南宁城市规划,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北京、巴黎、罗马历史文化保护研究项目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正是在这些合作的基础上,一种新的知识体系逐渐萌生出来。建筑规划专业擅长于空间设计、与空间相关的要素的布局与整合,社会学专业擅长于人、人群的研究,擅长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轨迹的探索,两大知识体系以社区为结合点交融在一起,于是创造出了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这样一种新的知识体系。
据考证汉语中的“社区”概念是译自英文,193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E. Park)到燕京大学讲课,使用了community的概念,费孝通先生是当时听课的学生之一,学生们最初将其翻译为“地方社会”,后来又感到不妥,由费孝通先生提议,翻译为“社区”。我们知道,community讲的是人群工作、生活的共同体,而人群的活动又必须依托在地域、空间要素的基础之上,而我们今天讲的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最核心的就是探索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轨迹、探索人们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并将这种探索与地域空间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为舒适、和谐、便捷、高效、环保,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的最终目标当然是构建幸福社区。
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绝不仅仅是我国学界倡导的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它们也是因今日中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城镇化而产生强烈需求的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众所周知,中国正在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城镇化,在这样的建设中,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的城市都迅速地膨胀起来,但是,这里面也产生了巨大的漏洞,即在总体规模急剧增长的同时,对于社区、小区里人们工作、生活、交往的细节关注不够,对前面所说的社区的舒适、和谐、便捷、高效、环保、美观的细节关注不够。所以,近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要推进社区规划,需要社区规划师参与,因此,实践中的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体系有强烈的需求,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本书的组织者罗家德教授从小在我国台湾长大,后来又长期在台湾高校教学,对于台湾的社区营造十分熟悉。罗家德教授加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以后,又在大陆多地从事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的实践。特别感人的是,当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罗家德教授带领团队,在地震灾区一线,亲自从事村庄复建、村庄重建的组织、指导、指挥工作,在村庄复建、重建的过程中,既参与房屋空间设施的建设,也重视村庄组织、村庄人际关系、村庄共同体的建设。罗家德教授还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沈原教授一起,开拓了北京老城区“大栅栏”地区的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建设,与笔者带领的“清河实验”团队在清华大学北侧不远的清河地区开展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建设,这成为今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区干预实验的两大项目。
所以,本教材作为工作手册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学科基础,也是建立在多年的社区实验、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实践基础之上的。笔者在带领“清河实验”团队推进社区实验的时候,感到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其一是社区组织实验,凡推进社区发展必须有人们的积极参与,所以就推进了两项组织建设:社区居委会“议事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成立社会组织“社区提升中心”。其二是社区的空间实验,即通过发现社区在空间布局方面的问题,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空间要素的配置,提升社区生活的舒适、和谐、便捷、高效、环保、美观等要素。其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当然也是社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笔者个人理解,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也恰恰是要在这三个方面提升社区生活和社区治理的水平。
最后,祝愿清华大学的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学科建设和清华大学的社区实验、实践双双取得丰硕成果!
李强
2018年12月25日
于清华大学熊知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