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人,皆欲“长生久视”,恐惧横伤夭折,故“奉生之始”的《黄帝内经》中言:“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中国从夏商至秦汉,历唐宋元明清,“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之重生思想深植人心;“君王众庶,尽欲全形”之长生追求渗透血脉;“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之摄生行为贯穿始终。养生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朽贡献。迨至现今,盛世和平,健康为本,养生之道,全球关注。千古养生,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
然而,养生领域,乱象纷呈,令人颇有东汉张仲景所言“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之感。欲正本清源,当高屋建瓴,恢弘大道。故在《养生杂志》担任主编,于今已近七载。期间,为传养生之道,每期必撰“主编心语”,累至六十余篇矣,皆为新时代个人养生感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约而言之,“新悟”关键在三悟。
悟在“闻道”。养生之难,首在闻道,“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现代之人,欲知其然,而不欲究其所以然,故多喜搜集、学习养生方法,甚少深思养生道理。实则,理论知识乃实践根基,一旦实践脱离理论指导,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可称“经验”而已。养生尤其如此,提升理论,纠正观念,则可事半功倍也。另外,现代养生“真经”难遇,精粗互见,良莠共存,真伪难辨,令普通大众颇感茫然。“伪”养生之术,每“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实“悴其内”。辨识之法,根于性命,以利害取舍之。故战国《吕氏春秋》就谆谆告诫:“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悟在“慎微”。“祸患常积于忽微”,故养生当于微细之处格外谨慎,勿受其伤。葛洪于《抱朴子》中说:“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人之一生,所遭伤身损命的因素,多在微处。积微而成巨,积伤而成疾,积损而消寿。譬如一烟、一酒,偶一为之,似不觉伤,经年累月,疾病缠身,寿损难回。养生若能尽力规避、防范、减少伤损因素,“伤人之徒,一切远之”,则生命自能长久,寿逾天年。此即南宋大诗人陆游之“养生如艺木,培植要得宜。常使无夭伤,自有干云时”一诗中所含至理。“慎微”尚需注意,养生是种享受,但“当于快意处发猛省”。《礼记》曰:“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极是!许多养生法,其中有大乐。如沐浴、旅游、琴棋书画,皆能令人大畅,至于房事养生,闺房之乐,更不待言。然而,“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大快之时,人易失控,或因忘形而损身,或因乐极而生悲,此中案例,不胜枚举。“爽口物多终成疾,快心事过必为殃。”因此,志得意满,或形神大畅之时,恰须养生自省。敛而制之,则养生矣;纵而过之,则伤成矣。至精至微,当须慎之。
悟在“持恒”。庄子言:“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羊时有后者,则需时时鞭之,非一鞭可成;养生时有后者,则需持之以恒,非一蹴而就。养生之初,即当先立三心:信心、专心、恒心。养生方法虽多,必因人施之,合于己乃取,取则须专一精炼,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法无优劣,契机者妙”,养生须遵循各种方法自身的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松”。反之,若养生常怀疑虑,常作踯躅,缺乏恒心,终将无所适从,难收养生成效。诚所谓“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我一生研习《黄帝内经》,于养生小有心得,特将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环球中医药》《华人时刊》《养生杂志》《养生大世界》、我国香港《紫荆养生》、日本《传统医学》、德国《中医学》《气功养生》等众多报刊所发养生感悟,遴选百篇,辑而成册。尚将我与当代长寿名家及海内外保健专家,如邓铁涛、饶宗颐、朱鹤亭、朱良春、程莘农、李克光等前辈,共话养生的《养生杂志》报道稿,略加整理,收入书中,以资纪念。此皆我在新世纪中,对养生新形势、新理念、新发展的新体会,故名《马烈光养生新悟》。恰逢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五个部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暨成都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双喜临门,盛事“重庆”,愿以是书为贺,尤可贻飨同道,不亦快哉!
最后,诚冀是书像“润物无声的春雨,越品越醇的香茗”一样,带给读者清新的养生知识,让您在轻松的阅览中,快乐地获得身心健康和幸福。若大家果能取是书之“一瓢饮”而践行养生,同登“寿域”,则善莫大焉!
二零一六年孟春
于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