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六位国医大师传道——讲义精华
一、颜德馨国医大师论中医与临床
(一)气血学说与临床
同学们好,今天有幸和大家聊一聊气血论治的问题,原定题目是《从气血学说论治心脑血管病》,方向比较明确。但临床上气血牵涉范围更大,气血论治是一个纲,我们知道中医是以四诊八纲为主,但是我把辨证论治视野拓宽了,在原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论治基础上,重点增加、拓展气血纲要。气血两个纲,实际上是阴阳两个纲,也包括了八纲。气血论治,我认为这个辨证方法和治疗的效果有助于今后借鉴。现在好多医生都是学什么病用什么方,其实这种用药的方法很简单的,把中医深厚的理论以及许多治疗方法都压缩了,蛮可惜的,我的题目是很小的,但是我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以及临床辨证思维。这个思维方式已经有好多年了,应该说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它的优越之处就是提纲挈领,好多症状从气血两方面辨识和论治,从气的方面治疗,从血的方面治疗,或者气血兼顾。我希望大家在看病的时候利用我们自己创新的宝贵经验,为今后的治疗诊断提供新的思维。现在讲继承和创新,我个人的经历也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今天的主题是结合我的从医经历,从一般辨证走向气血辨证为主做一番梳理。提出这个观点在我个人是一个大的突破。比如,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气血平衡是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前延缓衰老的办法都是健脾益肾,我们在60年代就提出气血的平衡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法后,相关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二等奖。我们也发明了药物,走向了全世界,名叫“颜氏寿宝”。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气血平衡对延缓衰老的作用时,用的是冠心一号方和二号方。活血化瘀能延缓衰老,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本来是搞血液病治疗的,血液病一定要接触骨髓、血象的检查。我看到一些老年人、久病的人,血象都有变化。所以提出来这个观点,在当时还是比较新的。现在讲到延缓衰老,不是单单健脾补肾了,活血化瘀、畅通气血的理论和治则治法已经被中西医都认可了。调整血液循环,调节血液的成分,是延缓衰老的方法,这个就是创新。创新意识,要有几个理念:第一个理念,就是接近中医,中医是非常有内涵的,但是你要发掘和发现;第二个理念,就是信任中医,愿意为中医贡献终生,要刻苦钻研。现在做中医工作,包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刻苦钻研,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医,不能降格以求,委曲求全,也不能卑躬屈膝。我们一定要自强,走中医的路,中医是我们中国的,应该全世界向我们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中医国际化。中医的创新,药可以创新,像砒霜治疗白血病。治病方面也可以创新,敢于向不治之症挑战,向难治症、急性病挑战。我们希望做中医的都要有这种精神,否则你就不大可能成功。当然急性热病、多发病、常见病也是需要我们攻克和解决的。
我们现在的处境很艰难。大医院中医占的比例已经很可怜了,所以我们现在希望从社区医生做起,让大家认识中医,例如感冒,有时候一个感冒在医院看看要耗费几百块,常常用抗生素。很多情况下不是单单的抗病毒、抑制细菌能够解决的。如果中医能够治愈,这笔钱就能省不少。每一个病,我们攻克一下,拿出我们中医的办法,解决一个病就是节省了人力和资源成本。我再举个例子,对功能性的疾病要探索和解决,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法是个很好的方向。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等,这些功能性疾病,中医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我提出气血论治,是给大家一个思维。我们也不一定拘束在一个治疗方法上面,希望大家的思维活一点。气血论治两个纲,希望大家能够对气血有正确的理解。再比如,我们治血证。吐血,中医认为降气即降血,气机上逆的情况纠正了出血就止了。我用一味降香治了很多血证,如上消化道出血、咳血。还有用紫雪丹治疗脑出血也很有效果。另外,补气、提气、降气、顺气等,有很多对待气病的方法,我们要有清晰的思路。又比如,治呼吸道疾病,我喜欢用葶苈子。有了葶苈子以后,可以治很多水证,根据是什么呢?因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用降香治气逆,我能够用葶苈子治肺气,可以解决很多与气机相关的问题。治血证,血无止法,所以要活血化瘀、畅通气血,此时不是单用丹参、红花、川芎,而是可以选用赤芍、蒲黄、茜草、丹皮等,要具备很多方法治疗血证才行。关于我的治血、治气的方法,在每种分类里都有详细论述,并附有多种加减方法。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方法,看病就基本可以心中有数。比方驾驭气的有哪几种方法?驾驭血的有哪几种方法?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单单是用龙骨、龟板、党参、黄芪、当归,要讲究组合。十全大补汤有时没有效果,但是加用了苍术,血象就有提升,这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在补血养阴药中一定要用苍术,白术是健脾的,苍术是运脾的。但是我认为运脾的方法比健脾的方法好,因为可以帮助病人吸收。每一种方法都有含义,你们在大师班就要学大师的方法。
我在读书的时候,跟了好多上海的名医,获益良多。今天我给你们讲这一课,假使对你们有影响的话,让你们思维拓宽一些的话,就值得了。你们要学习的是老师的思维,而不是像一般的同学,跟这个老师三个月,写一篇论文,某某医生治疗什么病的经验之类。我认为这个方法效果太低微。听了老师的讲课,首先要求活学活用。思维要跟着灵感走,灵感的积累要触类旁通,要多看书。我跟的老师有十几个人,在临床上,我经常想着他们。这个老师哪方面对我有启发,这个药是哪个老师教我用的,然后在临床上学着体会、学着用。你们都要这样学,老师的经验你用了是你的,你不用不算你的。比如,我刚才讲的葶苈子和降香,有几十种疾病可以针对。学了一个方法,可以看好许多病人。希望你们更新思维,学大师就是学大师的精髓,不是混的。你要带点东西回去。触类旁通要在多看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老师们的思维、老师们怎么成长,甚至看京剧、话剧等文化方面对老师成才的影响。我们成长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文化积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能够从老师身上挖规律出来,变成你们自己的。这是我们的期望。如果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写三万字,没有创新,没有启发,就没有意思。跟一般的医生一样,重新编一个汤头歌诀、写个一般的内科学或外科学、积累几个医案,没有新意,也没有意义。大师级人物不多了,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曾经让中医学西医,如内科进修班,要我们放弃中医,学现代的东西。那种负面影响,再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医的课程大约占不到百分之四十,数典忘祖。海外的情况比我们好一点,我们这里西化的厉害。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抢救下来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治未病在中医的范围大得很,刚才我讲的几个病,我也有治未病的想法。气行则血行,降气就是降火,我用降香不是止血的方法,我是治未病啊,火旺血液就上逆离经。我用降火,也是治未病。一个中医没有治未病的想法,他不是中医。如果把治未病单纯解释为养生,那是没有理解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是教我们中医治病都走在病的前面。治肝之病,当先实脾嘛。所以我希望大家多读书,触类旁通。这非常不容易,灵感是来自多方面的。西方文化也要涉猎,印度的书我们也看,触类旁通啊,对我们有好处啊。现在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人,在课堂里面就是几本教科书。等到实习的时候,就是一本内科书,其他书不看,如果再没有实践机会,这样能培养出好的医生吗?我曾经出了一个题目,让青年医生做做看:病人得病二日,微恶寒,有点咽痛咳嗽,痰少色白,脉浮略数。青年医生就用小青龙汤。轻病重用,热证感冒嘛,桑菊饮、银翘散就解决问题了。如果用小青龙汤,主证是背冷苔白,痰是白沫的,兼喘。小青龙汤用药的方法大有文章,用得及时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小青龙加附子效果也非常好。这个叫治未病,可以减少和控制大发作的状况。做医生不是靠运气,要靠智慧,智慧很重要。我这里再讲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但是掌握这个规律的人不多,也是对医生的考验。我讲一个故事,我曾经到华东医院去看病,一个病人发热不退,包括物理降温等已经用了20多种治疗方法,我看她是桂枝汤证,我就叫他们把那么多种治法全撤了。做中医的话,胆子不大,一生没有什么成果。这个病人必须要出汗,通利大便,热就退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还介绍给你们一篇我的文章《正确的诊疗思维如何产生》。除了强调气血辨证外,我还有几个倾向性,如果你们能理解掌握,对病机、治法、方药的把握会有进步。齐白石言,学我神者生,学我形者死,这句话我很欣赏,值得我们推敲。
衡法,我喜欢用几个方子做基础,血府逐瘀汤是最基本的,但是有好多学生用了以后没有效果,这就是学我形的后果。这里面有好多加减法。血府逐瘀汤11味药,脾胃不好的,我加苍术。分量也要考虑。比如兼夹有肝气的,我加疏肝的药,尽管有柴胡,我还是再加一些理气的药。诸如此类的,我总归加加减减,体现出个体的差异和考虑。有的人偏头痛,符合血府逐瘀汤脉证,川芎最多可以用到30g,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说,我用这个方子,学生也用这个,为什么病人的反应不一样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辨证。这就是“学我神者生,学我形者死”,辨证的角度也不一样。
气血学说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论内、外、妇、儿疾病,都离不开气血,没有一个病,没有一个症可以离开气血。我觉得从气血层面辨证论治的话,覆盖面比较大,什么病的治疗都可以指导。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衡法。所谓衡法,就是掌握治气、治血的病机。要把握气血的大局,找到平衡。所谓衡法,主要是气血之间的。所以做医生一定要把治气、治血学到手。你对所有的病,不管是久病、怪病、急性病。要有衡法的基础在脑子里。读了《内经》,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这就是我衡法的基础,是抗衰老的基础,衡法的基础还有一句《内经》上的话,“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疏其血气,也是我研究治血、治气的方法的指导。刚才说的气血有病,这是病理。最主要的是“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达到气血正平的话,可以长生了嘛。具体方法呢,就是“调其血气”。就是治疗气的方法、治疗血的方法,致其“和平”。和平不就好了嘛。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看了很多大家的医案,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病机原则。这是我研究中医的体会,给治疗疑难病奠定了一个方向。实际上是给了我敢于看大病、敢于看疑难病的勇气,衡法不是简单的调气调血,也不是单纯的治气治血,而是宏观的,把握大局的,达到动态平衡的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衡法是广义的。另外,也用其他方法,如汗法,也是衡法。我治疗许多怪病的时候,也用除了血、除了气之外的药物来治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流鼻涕,常年流,流了十多年。检查呢,除了鼻息肉没有其他的。体质也蛮强盛的。以往我一开始用玉屏风散,目的在扶正,并针对这个症状用一些药,也有效果。久病的话,首先辨证论治,用玉屏风散,第二个再用扶阳的办法。扶阳我当用即用。我不排斥扶阳派的,我也有倾向性,如果久病不愈的话,正气不足了,阳气不旺了,我用附子,尽管病人没有阳虚的症状,我也用。肺开窍于鼻。后来我是用培土生金。鼻子属金,肺开窍于鼻,培土生金,母子关系,一定要强壮他的本,健脾。最后看好了,一点后遗症都没有,解决问题。不要轻易放弃一个病人,要尽量想办法。我为什么没有用葶苈子呢?肺开窍于鼻,宣肺要用葶苈子啊。我治鼻子的病,还有打呼噜什么的,喜欢用葶苈子。这个病人我考虑,不是葶苈子的症状。十多年了,他坐在这里看病,用附子都不行,转而培土生金。我说你一定要吃一个月以上,后来就好了。这里面加一个药——升麻。很多疑难病、功能性疾病我常常用升麻。大家也会用升麻,子宫下垂、胃下垂之类,大家都知道用升麻,补中益气汤。我呢,有一次治五官科病,声带闭合不全,我就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升麻。升麻可以代犀角。升麻有升阳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土生金,一方面加强他的功能。升麻一起用就好了。我有一个思想指导,正气是比较主要的。这种病例很多,比如说肾结石,长期用海金沙、金钱草等苦寒的药。到我这里来看的时候,还没有出现阳虚症状,但他长期吃苦寒的药,肯定对他阳气有损伤,我就用附子,附子用下去,七付啊,肾结石排出好几粒。这个报道都有过。用附子为前提,阳气足了,排石的力量就大了。治疗结石我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用活血化瘀作为动药,因为这个石头要让它动啊。用药也分动药、静药。第二个就是用附子,一定要用扶阳药,用附子和蟋蟀。主治医生还不大相信呢,肾结石能排出来。用附子也是我的衡法。此时,邪气已经超过正气了,阳气要扶一点,即使那时临床没有症状。厚积薄发,多看书。你总归要有所积,才能有所发。喜欢看古籍,会得到一定智慧,在临床上要敢于用、善于用。
再讲一个方法的问题。比如你要研究气血,你有几本书要看,除了唐容川的《血证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还要看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儒门事亲》喜欢用汗、吐、下的方法,但是他的思维要学习。用什么方子呢?我就介绍一下血府逐瘀汤。同时血府逐瘀汤的方义讲一讲,希望我们以后开处方,你也给他们写方义。血府逐瘀汤11个药,其中4个药是活血化瘀的,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有一个药是疏肝的。大家知道肝和这个瘀血是密切相联的,非常重要的,柴胡必用。血府怎么解释,王清任有11张处方,膈下逐瘀汤是以枳实、枳壳为主,少腹逐瘀汤是以小茴香为主,当然还加失笑散等。我想它这个名字针对性很强的,少腹就是“少腹”,膈下就是“膈下”。“脉为血之府”,怎么理解呢,全身有脉经过的都称之为“血府”。上中下都要照顾到,这个叫“血府”,血府逐瘀。相对来说,血府是以“胸中血府”为主的,膈下是以“膈下”为主的,少腹是以“少腹”为主的。“脉为血之府”,全身脉经过的地方都叫“血府”。上中下三焦——上焦用川芎,中焦用枳壳,下焦用牛膝。4个药,加3个药,再加柴胡,8个药。这里面还有两个药,当归、生地。当归是调血补血的。王清任怎么把当归、生地放在这里呢?养血补血。他怕红花、桃仁影响全身的血液。攻血的太多了,所以用当归、生地养血补血。平衡的意思。还有一个药,甘草,一共11个药。甘草是调和百药的,也是怕攻法的药太多,用甘草。11个药,组织严密,方义明确。有引经的药,桔梗。桔梗是入上焦的,枳壳是入中焦的,牛膝是入下焦的。组成非常严谨。我们要用血府逐瘀汤就可以想了,你明白了这11味药的组成、功能。你明白了血府逐瘀汤,大便不大畅的,或者消化不好的,你要考虑吧。脾胃消化不好啊,生地啊,是不是要考虑啊。这个时候我有加减方法,我这个加减方法不过多介绍了,我相信你们遇到这样的病人也会应对。你加的药不要影响这11味药的组成,不要影响这11味药集中的目的。比如,你加点苍术、白术你解决胃肠道的问题。比如多愁,就可以加一点佛手啊,香橼皮啊,香附啊,这些疏肝理气的药加一点。如果大便再不好的话,你可以加火麻仁啊,郁李仁啊,甚至也可以考虑加点大黄啊。不要影响11味的组成。适当加减,适当参考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的变化。你要把这个药物的选择恰如其分,同时你既然要研究衡法,既然研究这个“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除了熟悉血府逐瘀汤的组成、方义、用法,同时我也希望你要理解王清任的方法。像身痛逐瘀汤,治全身疼痛的。像膈下逐瘀汤,我就喜欢用它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痛有定处,吃下去可以排出好多瘀血所致的东西。我也适当加点黄连、黄柏,都能够有效。少腹逐瘀汤还有一个效果,能够治不孕症。这个呢,包括男士、女士。因为功能、情志、体质影响。你用少腹逐瘀汤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还有通窍活血汤,它有麝香、葱白。我也治疗过,有的耳鸣啊、耳聋啊,五官科的疾病,我就加葱白、麝香。现在是人造麝香,效果比较差。真正的麝香,1厘(0.3g)就可以了。冲下去就可以。像神经性耳聋什么的,有效果。可惜现在没有麝香。人造麝香效果比较差。但这也是一个方面,加葱白、1厘麝香。曾经治疗一个病人整日打嗝,从早上起来一直打到晚上。怎么办呢?给他用通窍活血汤,那个时候还能有一些麝香,还是有效果。就是药的来源比较难。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王清任的这张方子,也就是说通过临床解决,证明王清任的方子有效果。因为王清任的几张方子我们不大用。现在失笑散没人用了。五灵脂也不大用了。生蒲黄我还是用的。刚才有的人提出来为什么不提水饮的问题。实际上,治水啊,离不开活血化瘀,比如说我经常喜欢用泽兰叶,泽兰叶是活血利水啊。比如说,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如果要治水的话,都离不开气血。比如说我们经常用的,我们是孟河马派。马派有张方子,喜欢用沉香。马培之喜欢用沉香粉和川朴粉。病人胸闷、腹胀,沉香和川朴粉平分,吃下去嗳气、胸闷缓解。治水,还有我刚才提到的蟋蟀的问题,是利水的。但是利水的话,离不开治气。小茴香和泽泻一起用。小茴香是治气的,泽泻是利水的。这个配伍非常讲究。治水的话呢,就是要用小茴香。气行则水行。气与血的关系大家知道,但是气与血的关系我们也是非常讲究的。比如说,治水我们就要用葶苈子泻肺气的。刚才我讲的方子,都是用泽兰叶啊,用泽泻治水、治气。这都是我们孟河派经常用的方法。如果能够把这些临床经验学起来的话,可以做全面的医生。理、法、方、药,希望你们开出方子来都要有理法方药。不管什么病都有一个理,病机的问题。不明白病机怎么有好的法与方。一定要有病机,病机反映了理法,你这个处方上面几个症状都要写上去。你每天都在提高,复诊来了你要提高。你要用什么方法得到证实,这个方法,经过对症有效果。这个很困难。我怎么过来的呢?我第一天看病也很紧张,我开了方子甚至当天睡都睡不着。每天不安心,不知道这个病怎么样。我这么过来的,你非得有这么一个经历。病机一定要写,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看看其他人的医生不写,我也不写?不写的话,我原来一天可以看60个,现在可以看80个、100个。但是你要提高自己,不行。一定要写病机。写了病机以后理法方药都出来了。这样才能提高。我是有这个经历。所以,我再次说一下,要求自己要严一点。因时间关系也没有很好准备,下次再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