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腰椎穿刺术
【目的】
1.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脊髓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2.测定颅内压力以及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
3.也用于鞘内注射药物。
【适应证】
1.下列情况需要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分析以协助诊断 脑膜炎、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炎、蛛网膜下腔出血、淋巴瘤、脑膜转移性肿瘤及其他情况。
2.脑脊液压力及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3.注射造影剂及药物 脊髓造影时注射造影剂;注射抗肿瘤药物及抗生素等。
【禁忌证】
1.颅高压有脑疝形成的征兆。
2.穿刺点附近感染。
3.凝血功能障碍。
4.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
5.后颅窝占位性病变。
【操作流程】
1.患者准备
(1)向患者交代腰椎穿刺术的目的、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2)嘱患者排空膀胱。
(3)检查患者眼底,判断是否存在视乳头水肿,查看患者头颅CT或MRI影像。
(4)烦躁不安者需要给予应用镇静剂。
(5)如病情需要,操作前应建立静脉通路(如疑颅高压旁备甘露醇)。
2.材料准备
(1)治疗室紫外线消毒。
(2)消毒腰椎穿刺包。
(3)无菌手套。
(4)治疗盘。
(5)5ml注射器。
(6)压力表。
(7)2%利多卡因。
(8)碘伏、胶布。
(9)需要做细菌培养者准备培养基。
3.核对患者信息,操作者应戴口罩、帽子、洗手
4.操作步骤
(1)体位:患者侧卧位,身体靠近床沿,头向前胸部屈曲,双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尽可能弯曲呈弓形;或者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挽住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一般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交汇处为穿刺点(相当于L 3~L 4椎间隙)。有时也可以上移或下移一个椎间隙进行穿刺。
(3)消毒铺巾: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是否齐全及完整,穿刺针是否通畅。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至少消毒两遍。铺盖无菌洞巾。
(4)局部麻醉:以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ml,首先在穿刺点注射皮丘,然后逐层浸润麻醉。注射前先回抽,观察无血液,方可再次推注麻醉药。
(5)穿刺过程: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向头部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4~6cm,儿童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的落空感。此时缓慢拔出针芯(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见脑脊液流出后再将针芯插入(无经验者可以反复拔出针芯看有无脑脊液流出)。用手固定穿刺针,嘱患者缓慢伸头颈及下肢,接压力表测量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70~180mm H 2O或40~50滴/分。若要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可接着做Queckenstedt实验(奎肯试验,梗阻试验。先压迫一侧颈静脉10秒,再按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正常时压力迅速上升1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秒将至原来水平。若压力不上升(或上升缓慢)、上升后不降至初压水平说明蛛网膜下腔有梗阻。颅压明显增高者禁忌此试验)。
(6)送检标本:留取脑脊液2~5ml送检常规、生化、细胞学、病原学(革兰染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等。如需做培养时应用培养基留取标本。第一管不能送常规、细胞学及培养检查。
(7)脑脊液采集完毕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按压、消毒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5.操作后处理
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测量脉搏及血压,并观察术后反应,注意并发症,如有无头痛及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
【并发症】
1.腰椎穿刺后头痛
最常见并发症,由于放脑脊液后颅压低引起,常见于穿刺后24小时。患者卧位时头痛可减轻,坐位时加重,穿刺后嘱患者平卧6小时,多饮水,必要时可以静脉点滴生理盐水。
2.脑疝
最严重的并发症,但非常少见。多见于颅高压者,需要紧急给予脱水处理。
3.神经损伤
少见。穿刺过程中患者如果突然出现感觉异常(如下肢麻木或疼痛)应立即停止穿刺。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可以自行缓解。
4.颅内感染
见于未严格无菌操作引起的医源性感染。
5.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腔出血
多见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
【操作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是有颅高压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脑疝先兆者,禁止穿刺。凡患者处于休克或濒危状态及局部有感染、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列为禁忌。
2.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血压及面色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应处理。
3.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适量脑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换药液注入。
4.严格无菌操作。
5.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需要做同期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