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中药歌括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山茱萸

[歌括]
山茱萸肉酸微温 1,滋补肝肾助身孕 2
涩精固脱性收敛 3,养髓荣筋体健运 4
[歌解]
1.山茱萸为山茱萸科落叶乔木,药用其果实。果实成熟时颜色如酸枣赤,形似胡颓子可啖。《神农本草经》称蜀枣,各地多随而称之为肉枣、药枣、枣皮。入药前须去内核,除净杂质,晒干成山萸肉;若经蒸制或黄酒浸泡再隔火炖过则呈紫黑色,肉质更见滋润柔软。传统经验入肝、肾经。
2.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山茱萸就被收载而列为上品,并说“主心下邪气,去三虫,久服轻身”。《名医别录》进一步扩展其主治范围,其中有“温中、止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长年”。缪希雍认为:上述见证皆肝肾二经所主。因而历来多用于肝肾不足之症。如属肝阴虚亏而见眩晕、耳鸣、骨蒸潮热,可配熟地、丹皮以滋肝肾、清虚热,如六味地黄丸。若因肾阳不足症见腰膝冷痛、少腹拘急、小便频数,则在上药中再加附片、桂枝以平补阴阳,如金匮肾气丸。近代常用于治疗不孕症,包括排卵障碍、宫颈黏液度低下,不论原发性不孕还是继发性不孕,均有理想效果。据报道,吴品琮用河车种玉汤(山萸肉、紫河车、熟地,白术、茯苓)煎服治疗58例不孕症,结果怀孕43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6)。张甲岭等治疗月经过多或崩漏、经期延长、经早等症,常重用山茱萸50~160g而屡见其效(中医药动态,1996.1)。
3.药理研究表明,山茱萸可明显增加血红蛋白的含量,同时可明显增强小鼠体力和抗疲劳能力,提高其缺氧耐受力;山茱萸多糖尚有良好的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加之本品味酸涩,故用于收敛、固脱,尤其对病后阴虚、汗出不止者常多有效,可配人参、黄芪、白芍等同用,方如《辨证录》摄阳汤。若元气衰微,冷汗淋漓者,急用大剂量山萸肉与人参同煎服以敛汗固脱。张锡纯认为:“救脱之药,当以山萸肉为第一”。强调汗多元气欲脱者,此物是必用之品。据报道,翟书正用山萸肉、生牡蛎、生龙骨各30g,五味子15g,文火久煎,连服10天。治疗多汗症100例,痊愈85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新中医,1994.11)。
若因肾虚气喘,本品能补肾纳气,而且借其酸涩收敛之功,防止肺气耗散,常与五味子同用,如都气丸。因肾阳不足而致阳痿、遗精、遗尿者,可配补骨脂、当归等同用,如《扶寿精方》草还丹。若为妇女血崩不止者,应配白芍、白术、黄芪等收敛藏血、固冲统血药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固冲汤。据报道,安俊义等重用山萸肉90~150g,武火急煎取汁100ml,再煎药渣取汁100ml,混匀,首服1/3药量,余药视病情多次分服。救治脱证57例(其中脱汗30例,脱精3例,脱血10例,脱液9例),结果痊愈52例,好转5例(中国中医急症,1994.5)。范淑惠以山茱萸浓煮频服,治疗危重型心源性休克有效(陕西中医,1992.4)。
若因肾虚不摄症见尿崩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若因肝肾阴虚而致乙肝相关性肾炎,有人重用本品治疗此症12例,结果显效4例,有效5例(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
4.药理研究还表明,山茱萸水或醇提取液均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促使其升高作用;其煎剂尚可抑制组织增生、足跖肿胀而显示其抗炎作用。中医历来把山茱萸奉为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的要药,因其能养髓荣筋,健运血气,还常用于腰痛、脚弱、颈肩酸痛的治疗。据报道,蒋正义用山茱萸35g,水煎分2次服用,症状好转后剂量减半,煎汤代茶泡服。治疗肩凝症29例,全部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88.12)。若为偏头痛,每日取本品嚼服2次,每次6g,往往能收满意疗效(江苏中医,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