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老年心理特征及常见疾病的评估
第一节 老年期心理特征及应对
一、老年期的划分及评估
老年期总要涉及“老化”和“衰老”两个概念,老年年龄阶段的划分大体分为以下三种:
(一)根据“生理年龄”所定义的老年期
按联合国的规定,60岁或65岁为老年期的起点(根据人均寿命而定),中国目前通常规定为65岁。进入老年期后,个体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感知觉、记忆和智力能力常常减退。
(二)根据“社会年龄”所定义的老年期
社会年龄是一个作为社会化的人为社会发展而作贡献的期限。它表明一个人在社会上从事某一职业、某一部门工作或从事社会事业等的长度。有的人工作到退休就结束了,它的社会年龄即告结束;但有的老人即使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仍然期望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维持原有的角色,因而这样的社会年龄仍未老化。
(三)根据“心理年龄”所定义的老年期
心理年龄常常被用来表示一个人心理衰老的程度,和个体的遗传、性格、经历、环境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甚至受到心情等多变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可看做是他对于发展的主观反映。有的人虽然年纪不大,心理却进入了老年,显得忧郁、迟钝、保守、僵化,对未来没有期望和幻想;有的人虽已至垂暮之年,仍朝气蓬勃。而心理年龄的界定不是通过具体数字而是通过心理评估。
(四)“老年期”综合评估的理念
医学临床工作中之所以要界定“老年期”,是因为需要保障医疗行为中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使诊疗活动更为精确,如关注心理年龄的“老年期”是为了关注某重要脏器功能衰退对于当前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的影响以及风险;关注心理年龄的“老年期”是为了评估病人的心态情绪、行为方式等对当前治疗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老年期”是为了评估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对当前治疗的影响。因此,医学临床工作中老年期的界定年龄数字仅是一个提示,综合评估才是关键。目前国内外对于老年期的综合评估均没有达成较为广泛的共识,以下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1.生理年龄65岁以上。
2.提示重要脏器功能衰退的证据(即有确切的提示重要脏器疾病的证据,如代谢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3.存在负性情绪证据,如焦虑、抑郁或情绪不稳定。
4.存在固执,甚至偏执的心理特征。
5.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减退的证据,如记忆、注意功能减退等。
二、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及其对求医行为的影响
求医行为(health seeking behavior)也称为患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是指个体在躯体或心理不适或产生某种病感时,或本着预防疾病或疾病早期及早发现并以治疗为目的,而采取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可分为主动求医、被动求医、无病求医、有病不求医四类行为,其不同的求医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病人在发生疾病时不能积极主动求医,那么必然会延误病情,影响诊断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疾病的及时治愈和康复,从而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同时给整个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老年病人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在求医时常易产生异常的心理状态,并在求医行为时候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引起关注心理
由于长期独处,而子女、亲属因工作忙等诸方面原因,不能常来看望或长期陪护,老人倍感孤独,疾病角色和住院治疗可能会促进这一情况得到改善。个体一旦生病,而且病程迁延,病情反复,自然受到家人和周围人的特殊照顾,成为被人关注的焦点。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也变得被动、服从、依赖、情感脆弱、甚至带有幼稚色彩,本来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让别人帮着做、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沉迷于病人角色而不自觉。这种心理使得病人在求医行为中的被动行为,耽误疾病恢复。
(二)敏感多疑和恐惧心理
老年个体由于身体各部位及其器官功能的衰退、疾病状态等因素,在感受到威胁、面临困难时候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老年病人可表现为敏感多疑、对自己疾病和身体状况的过度担心,稍有不适便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加重;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方式的怀疑与不放心。
另外,在老年期,个体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死亡的临近,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心理波动,普遍存在恐惧感。即使是所患疾病不严重,也不得不随时做出迎接死亡的准备,表现为焦虑和恐惧。
过度的焦虑和恐惧会影响病人的睡眠、饮食及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
(三)固执
虽然随着社会生理年龄的老化,生理功能衰退,社会角色退出,但很多老人仍然希望得到尊重,尤其是曾在社会和家庭中是主角或领导者的个体,习惯指挥他人,还是特别希望周围的人都尊敬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独断专行、不讲道理、好挑剔、责备他人。这种心理是老年个体由于恐惧角色和能力改变带来的不适应感,实则是认知层面的焦虑,它造成老年病人在求医行为中表现为不配合、不服从的被动求医行为。
(四)自卑心理
老年个体由于衰老、感觉器官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全面减退等多因素的影响,常常对周围事物均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老而无用,甚至认为自己的患病拖累了家人,产生深深的内疚与自责,导致自卑自弃感。这种心理造成老年病人在求医过程中出现被动求医的行为,甚至否认自己生病,出现有病不求医的行为,使得病情延误而得不到治疗。
三、针对老年期心理特征在医疗行为中的应对
(一)充分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评估是指医务人员通过观察、晤谈和心理测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对个体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和评价过程,并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干预。
(二)关注病房环境
对于环境问题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有生物体均存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接纳与被接纳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落实在病房的环境方面应保障基本的生活空间,避免使病人处在一个十分拥挤和嘈杂的环境对病人就医心态有着重大影响。
2.目前国内病房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将基本诊疗、会客、居住、餐饮、娱乐等集中于病室,再直接点说就是集中在一个病床上,缺少上述的功能区,这是需要商榷和改进的。
(三)充分的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的原则与其他年龄病人沟通原则一样,对于老年病人沟通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体现尊重 体现尊重的核心主要是体现在对病人能力、社会角色的尊重。如将退休教师称呼为“某老师”和称呼为“某大爷”对方感受会完全不同。
2.鉴于老年期注意、记忆等认知功能减退,重要信息的传递最好有亲属在场以及需要重复和强调。
3.在传递任何信息中,都应传递对病人当前能力认同的信息。
4.避免过分关注。
(四)关注家庭社会支持
在此主要包括鼓励亲属的探视和陪伴、鼓励对外的信息交流以及与病人讨论术后的生活计划等。
(郭菁 孙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