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下肢血管疾病状况评估
一、动脉闭塞
动脉闭塞可由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等多种疾病引起,并出现下肢急性或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下肢动脉闭塞可增加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下肢缺血坏死的风险。
(一)下肢动脉检测及评估方法
1.体格检查
大血管及下肢动脉触诊及听诊,对比肢体皮温、色泽、感觉,观察肢体是否有干燥、脱屑、趾甲变形、趾端发黑、溃疡等异常。记录病人间歇性跛行时间与距离,行肢体抬高试验(Burger试验)。
2.超声多普勒检查
同一肢体不同节段或双侧肢体同一平面动脉压,差异超过20~30mmHg,提示低的一侧存在动脉阻塞改变。计算踝/肱指数,正常在0.9~1.3,<0.9提示动脉缺血,<0.4提示严重缺血。
3.下肢动脉CTA
无创的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可对下肢动脉进行快速评估,并可了解侧支循环,因造影剂经肾脏排泄,因此检查前应评估病人肾脏功能。
4.动脉造影术
是评估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最为准确,分辨率最高,对严重病人可在检查过程中行安置支架等治疗措施。
(二)下肢动脉状况控制目标
1.临床表现 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无间歇性跛行或行走200m以上出现间歇性跛行,无静息痛、皮肤色泽改变、溃疡、感染等临床表现。
2.血管条件 有良好的侧支循环保证肢体存活。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中有两支及以上充盈良好,或仅有轻度狭窄,腘动脉以上平面不伴有重度狭窄。
3.一般情况 病人血脂、血压、血糖控制良好,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4.若为动脉栓塞,则为稳定的血栓,若为心源性、血管源性的血栓,则排除再发动脉栓塞的可能。
(三)下肢动脉异常处理
1.一般处理
严格戒烟、肢体保暖、保护肢体皮肤、健康饮食、控制体重、锻炼患肢。
2.控制基础疾病
合并高血压病人血压建议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同时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血压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减低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控制血糖,目标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4~6.70mmol/L,餐后6.7~8.9mmol/L。
3.药物治疗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动脉血栓病人可应用纤溶、抗凝药物。术前停用血小板抑制剂,改为低分子肝素或Ⅹa因子拮抗剂。术后可联合应用抗凝药物及前列地尔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
4.手术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旁路转流术、动脉切口取栓术、球囊导管取栓术等多种手术方式可针对性治疗相应动脉闭塞疾病。
5.治疗再评估
对于动脉循环条件未达到要求的病人,在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术前需对其动脉循环进行再次评估。对于改善不明显的病人应考虑放弃关节置换手术;对于动脉循环改善并达到控制目标的病人,其发生动脉闭塞造成下肢缺血坏死的风险仍高于普通病人,围术期应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6.止血带应用
应用止血带可能会增加下肢血管闭塞风险。伴有动脉闭塞的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中应避免使用止血带。
7.检测凝血功能
治疗期间病人需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病人动脉条件达手术要求后入院准备行手术治疗,此时应注意围术期凝血功能,并与血管外科一同针对性调整药物及其剂量。
8.围术期定期评估
术中及术后应密切关注下肢动脉循环条件,勤做动脉搏动、肢体温度等体格检查,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及CTA等快速、无创检查了解动脉循环。
二、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后期可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因此,术前评估下肢深静脉,预防治疗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对提高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下肢动脉检测及评估方法
1.临床表现
肢体肿胀、疼痛、Homans征、Neuhof征阳性,严重时可呈现股白肿或股青肿。
2.彩色超声多普勒
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且具有无创、快速的优点。可显示静脉腔内强回声、静脉不能压缩,或无血流等血栓形成的征象。
3.放射性核素检查
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下肢深静脉情况,并可检出早期血栓形成,可用于高危病人的筛选。
4.静脉造影
为诊断DVT的金标准,可判断静脉闭塞或中断、充盈缺损、再通、侧支循环形成等不同情况。
5.血浆
D-二聚体测定 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需要说明的是,如结果阴性则可证实无血栓,而阳性则证实纤溶亢进,但并不能证明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深静脉血栓控制目标
手术侧或非手术侧深静脉血栓规范化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血栓机化或部分再通,血栓远端无肢体肿胀者,可以行髋、膝关节置换术,但术前应桥接抗凝。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处理
1.一般处理
严格戒烟,尽早锻炼患肢,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围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
2.术前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祛聚药物以扩充血容量、降低血黏度,防治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链激酶、尿激酶等溶栓药物。
3.术前手术治疗
对于深静脉血栓平面高、发生肺栓塞风险大,具备取栓术手术指征的病人可行取栓术,术后辅用抗凝、祛聚药物3个月后再评估下肢深静脉。
4.桥接抗凝
应在术前5天左右停用华法林,给予短效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替代治疗,并在术前12~24小时内停用肝素以便于手术。具体桥接抗凝方案见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章节。
5.手术流程
手术操作规范,减少静脉内膜损伤,熟练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血压,避免剧烈波动,减少术中失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使用止血带。
6.术后物理预防联合药物预防
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Ⅹa因子抑制剂类。具体预防措施见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章节。
7.检测凝血功能
由于病人长期应用抗凝及溶栓药物,围术期应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并观察消化道、口腔、皮肤等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术后抗凝药物应用方案。
8.围术期定期评估
术中及术后应密切关注下肢静脉,关注肢体肿胀、压痛、Homans征、Neuhof征等临床表现,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等快速、无创检查了解下肢深静脉循环条件。
(徐彬 裴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