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刺五加药材的本草考证
一、别名
豺节五加(《名医别录》),五加参(黑龙江),老虎钌子(东北、河北涿鹿),刺拐棒、茨拐棒(东北),刺木棒(辽宁),刺花棒(本溪),刺老鸦子(开原),刺针(临江),一百针(兴隆),五加皮木(朝鲜北部)。
二、本草沿革
古代本草未见刺五加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只记载五加皮。《名医别录》云:“生汉中及冤句。”《蜀本草》云:“今所在有之。”《本草图经》云:“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刺五加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河北、山西等地。与《名医别录》《蜀本草》及《本草图经》所述产地不符。但按历代本草对五加皮原植物形态描述分析,古代所用五加皮应来自五加科五加属(Acanthopanax)的多种植物,也可能包括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在内,近代亦有以刺五加根皮代五加皮药用的记载。
关于五加皮原植物的形态,梁代陶弘景(452—536年)在其《名医别录》(502—530年)中写道:“五加皮五叶者良。”宋代苏颂(1020—1101年)的《图经本草》(1062年)描述五加:“高三五尺,上有黑刺,叶生五叉作簇者良。四叶、三叶者多,为次。每一叶下生一刺,三四月开白花,结细青子,至六月渐黑。”《本草纲目》称:“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此外,在《经史证类大观本草》(1108年)、《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等重要本草书籍中,还绘有此药原植物的形态图。
在全世界范围内,五加属植物共有30余种,而中国产五加属植物共有27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供药用的达13种以上。加之我国古代对五加的使用存在着根、茎、皮、叶等药用部位的不同,此外又有别名、异名等名称上的混淆,因此,存在着品种及名称上的使用混乱。即使是现代的中药材使用上,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混用现象。《中国药典》收录了五加皮(五加科五加属细柱五加的根皮,又称南五加)、刺五加(五加科五加属刺五加的根及根茎)、香加皮(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又称北五加)3个易混品种,而本书所论述的是刺五加。
附:关于刺五加与五加皮异同的讨论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五加科五加属数种五加的根皮均入药,名为五加皮,刺五加亦属于五加皮中之一种。然刺五加与五加皮的原植物不同,入药部位有别,功用有异。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c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而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gracilistylusW.W.Smith.、粗叶五加A.nenryi(div.)Harms、刺五加A.senticocus(Rupr.et Maxim.)Harms、无梗五加A.Sessiliiflorus(Rupr.et Maxim.)Seem、轮伞五加A.Verticillatns Hoo.的根皮。
刺五加具有健脾益气,补肾安神功效,适用于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之证,亦可用于风湿痹痛之虚实夹杂证。五加皮能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适用于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等。
三、药性与功效主治文献记载
1.药性
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刺五加:“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此可做为刺五加药性的标准。此外,由于古代著作对五加的药性有论述上的差异,为适应读者不同的要求,本书将五加属植物在该论著中的名称与药性分述如下:
南五加皮(五加皮、五加)药性:辛、苦,温。归经:肝、肾经。
(1)《神农本草经》:五加皮味辛,温。
(2)《名医别录》:五加苦,微寒,无毒。
(3)《药性论》:有小毒。
(4)《医林纂要》:苦微辛,寒。
(5)《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无毒。
(6)《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7)《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经。
北五加皮(香加皮)药性:辛、苦,温;有毒。归经:肝、肾、心经。
(1)《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甘,有毒。
(2)《河北中药手册》:性温,味辛。
(3)《陕甘宁夏中草药选》:味辛苦,性温,有毒。
2.功用
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刺五加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之功。可用于治疗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
此外,《实用补养中药》将刺五加归属于补气药,具有补虚扶弱的功效,可来预防或治疗体质虚弱之证候,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古代文献中标有“五加”的功效与主治如下。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蹩,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2)《本草经疏》:五加皮,观《本经》所主诸证,皆因风寒湿邪伤于(足少阴、厥阴)二经之故,而湿气尤为最也。《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肝肾居下而主筋骨,故风寒湿之邪,多自二经先受,此药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其气而诸证悉瘳矣。又湿气浸淫,则五脏筋脉缓纵;湿气留中,则虚羸气乏。湿邪既去,则中焦治而筋骨自坚,气日益而中自补也。其主益精强志者,肾藏精与志也。
(3)《名医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
(4)《药性论》: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
(5)《日华子本草》: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
(6)《本草纲目》: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又“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
(7)《本草再新》:化痰除湿,养肾益精,去风消水,理脚气腰痛,治疮疥诸毒。
(8)《陕西中草药》:活血消肿,治风湿关节痛,阴囊湿疹,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
(9)《云南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骨折,疮毒,疟疾。
(10)《药性类明》:两脚疼痹,风湿也。五加皮苦泄辛散,能治风湿。《药性论》言其破逐恶风血。破逐恶风血,即治痹之义也。朱丹溪治风湿脚痛加减法云,痛甚加五加皮。可见其逐恶血之功大也。
(11)《本草求真》:五加皮,脚气之病,因于风寒湿三气而成,风胜则筋骨为之拘挛。湿胜则筋脉为之缓纵,男子阴痿囊湿,女子阴痒虫生,小儿脚软。寒胜则血脉为之凝滞,筋骨为之疼痛,而脚因尔莫行。服此辛苦而温,辛则气顺而化痰,苦则坚骨而益精,温则祛风而胜湿,凡肌肤之瘀血,筋骨之风邪,靡不因此而治。盖湿去则骨壮,风去则筋强,而脚安有不理者乎。但此虽属理脚之剂,仍不免有疏泄之虞,须于此内参以滋补之药,则用之历久而不变矣。
(12)《本草思辨录》:五加皮,宜下焦风湿之缓证。若风湿搏于肌表,则非其所司。古方多浸酒酿酒,及酒调末服之,以行药势。心疝少腹有形为寒,肺热生痿躄为热,《本经》并主之。五加皮辛苦而温,惟善化湿耳。化其阴淫之湿,即驱其阳淫之风。风去则热已,湿去则寒除。即《名医别录》之疗囊湿、阴痒、小便余沥、腰脚痛痹、风弱、五缓,皆可以是揆之。
参考文献
[1]朱有昌.东北药用植物[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现代实用本草(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4]石福臣.黑龙江省植物志[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5]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7]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8]雷载权,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9]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中国刺五加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词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14]苏盛刚.刺五加的人工种植、管理与采收[J].养殖技术顾问,2010,(7):72.
[15]李维贤,曹先兰.古代药用“五加”品种的探讨[J].新中医,1984,5(4):22-24.
[16]宋学华,徐国均.中药五加皮的本草考证[J].新中医,1985;(5):53.
[17]顾哲明,及元乔,吴爱民,等.古代五加药用品种的再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3):131-133.
[18]黄贵生,王贵华.中药材刺五加简介[J].中药材科技,1980,(4):27-29.
[19]杨羽,王琦,宋凤瑞,等.刺五加叶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1,(4):325-326.
[20]谢新,狄留庆.刺五加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1):6-8.
[21]陈凌,王利.刺五加叶皂苷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91-93.
[22]刘兵,杨春梅,睢大员,等.刺五加叶皂苷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武警医学,2004,15(7):498-501.
[23]王药默,陈长勋,季敏,等.刺五加花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176.
[24]丛登立,王浩天,高笑一,等.刺五加果的抗疲劳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5):891-894.
[25]闫兆威.刺五加果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6]何景.我国五加科的属种数、属间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J].厦门大学学报,196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