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低端代工作为中国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一种方式,起初曾给中国对外贸易量带来爆炸式增长,也曾一度成为沿海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一种乐观的观点认为,在国际大买家主导的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在国际代工中向发达国家企业学习,实现快速升级和创立自主品牌(Gereffi,1999)。然而,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代工的比较优势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这种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大方向。一方面,代工企业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国外厂商降低生产成本,随着工资的上涨,国外厂商最终会把生产转移到工资更便宜的国家;另一方面,长期从事低端环节的代工,有可能阻碍企业的功能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Schmitz, Knorringa,2000),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锁定,或者陷入发达国家反倾销的陷阱。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代工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利润率却越来越低。如珠三角电子制造服务业的毛利率从2006年6.2%降到如今的不足3%,净利润还不到1%。在利润这样微薄的情况下,为了获取外商订单,不少企业还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相互展开价格战,使全体企业受到了损害。
国际代工这条路已不一定能走通,但是,是继续国际代工还是转型升级发展自主品牌,是现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两难选择。2010年,国内彩电市场的持续低迷,迫使厦华、康佳等自主品牌回归到代工的模式。发展自主品牌是每个企业的梦想,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让企业选择低端国际代工?它们做出这个战略的依据是什么?本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企业选择低端代工或自创品牌的决定因素。代工不仅是国外厂商的选择,也是本土企业在权衡自创品牌和代工生产两者长短期利益后的选择。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是选择低端代工还是自创品牌。第三部分以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地区的企业为基础做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实证结果的总结和进一步讨论。
国外文献多从发达国家的立场出发,研究发包者的战略决策,基本忽略代工者的行为;国内文献中研究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代工企业内生决策问题的也不多。陈宏辉(2008)从企业研发、生产和市场三个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企业核心能力与贴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而本章从企业的异质性这个较新的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增加了企业的创新强度、企业家背景等以往研究经常忽略的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元素。通过划分企业的不同类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对于企业的战略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