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妄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定心——戒怒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过度的愤怒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它就像身体里烧起来的一堆火,首先烧伤了自己,然后才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所以,怒是极其不理智和不明智的情绪。佛家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将其视为“最影响人身体和形貌的恶习”。

毋怒——伤己千倍,才得伤人一分

人们常说爱生气的人难以长寿,这是有医学依据的。传统医学认为“怒伤肝”,脾气大的人往往肝不好,动辄胸口憋闷,“喘不过气来”,便是这个原因。《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常常为了宝哥哥的一句玩笑话、一点点冷淡而面带怒容,结果每天都病怏怏的,最后更是年纪轻轻就香销玉殒。心理学中也有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增加了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还会增加患上其他病的可能性。自古至今,国内国外,“怒”是公认的对人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的一种情绪表现。而在佛家修行中,“怒”更被认为是影响人身体和形貌的恶习。所以佛家讲究以宽容之心、大度之心、乐观之心、行善之心、忍让之心……化解愤怒的情绪。

一天,天刚刚亮,朱友峰居士就抱着一大束刚采的鲜花,提着一篮筐供果,赶到大佛寺参加寺院的早课。但是没料到,他刚刚踏入佛殿,就迎面与同样急急赶来的另一名香客撞了个满怀。结果,不仅将他的鲜花、供果撞得撒落一地,自己还差点儿摔倒在地。当他趔趄着站起来,看到满地狼藉时,内心十分不悦,生气地叫起来:“你看!你怎么这么粗心,把我供奉佛祖的鲜花、水果都撞翻了,这让我怎么向佛祖交代啊,你得给我个说法!”

那人名叫李南山,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也非常不满地说:“撞翻已经撞翻了,顶多道个歉不就好了,再说也不全是我的过错啊!你那么凶干什么啊?”

朱友峰听了,本就不悦的心顿时怒火中烧:“你什么态度啊?明明是你的过错,还要推到别人身上……”

“你什么态度才是吧!”李南山听了朱友峰的话顿时也充满了愤怒。

就这样,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互相埋怨、咒骂起来。

这时正好广圄禅师从这里经过,看到他们两个人气势汹汹的样子,问明缘由后,说:“莽撞地走路,撞到别人是不对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歉意也是愚蠢的。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并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应该有的行为。”

广圄禅师看他们两个低下了头,接着又道:“现在你们再回头看看你们的身后。”

两个人不知道广圄禅师有什么深意,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这时他们只见,刚刚被两人撞得散落一地的花儿都打蔫了,有的甚至由于刚才两个人只顾激烈争吵都被踩烂了。水果也滚落在地上,因为没及时捡起都黑了,有的还有被踩过的痕迹。

“大师,这是?”朱友峰不解地问道。

“鲜花、水果洒落在地,其实只要你们及时捡起来就好了,可是由于你们只顾生气、争吵,结果不但你们自己内心充满了愤怒,还破坏了两个人一片虔诚的心境。你本来可以再次拥有鲜花、水果的。人未尝不和鲜花、水果一样,如果我们经常因为一点点儿小事就将自己一颗好好的心置于愤怒的境地而不管,长久下去,也会如这些鲜花、水果一样枯萎、受到越来越深的伤害。反之,如果我们能及时将自己的心从愤怒的边缘拉回来,那我们又何来这样的烦恼呢?”

听到这里,两人大感惭愧。

的确,生活在这大千世界当中,每天与熟悉的、陌生的人相处,自然会遇到很多如意的、不如意的、高兴的、郁闷的、苦恼的事情。“愤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古老而大众化的命题。古今中外,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只是表达的方式和生气的频率、程度不同罢了。有的人生气了会隐忍不发;有的人生气了会尽情宣泄,甚至还喜欢极力夸张;有的人生气了会试着宽容;有的人却常常为了一些小事情就让自己怒不可遏……但不管怎样的怒,都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尤其是对自己身心的伤害更为严重,“气大伤身”不是没有道理的!

佛经中有句话说:“舍弃愤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著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节欲戒怒,是保身法。”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懂得宽恕,这样才能戒怒。关于宽恕,有位作家说:“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

“愤怒”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过度的愤怒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对工作和生活也是不利的,伤己千倍才得伤人一分!现代生活使我们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得到的负面刺激也越来越多,我们有了更多样化的交往,但是也有了更多让我们生气的对象……愤怒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快乐,心情平静地度过每一天,那就让我们学会好好地管理自己的“愤怒”、别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吧!

别让他人决定你的行为,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生活中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公司里一群人在精神十足地工作,突然有一个人张嘴打了个哈欠,没过几分钟他周围会有好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心理学上把这种效应叫“巴纳姆效应”,是指我们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和事所影响。的确,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当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与熟悉的、陌生的人打交道,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他人给予的影响和暗示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却是不利的。例如,我们经常被别人不友好、带有怨气的情绪所感染,以致自己心中也会充满怒气。

有一个国王,是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子民,治国非常努力。但是这位国王的脾气非常暴躁,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就大动肝火。这天早朝议事的时候,他看到一名大臣满脸冰霜,内心就十分不痛快。当他和这名自己平时非常器重的大臣商量边疆问题的时候,大臣还是满脸的怒容。终于,国王生气了,愤怒地痛骂了这名臣子,还将他的官位贬了一级。但是下朝后,国王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心里不痛快。

晚上,他独自一人到了皇家寺院,正好碰到老方丈。于是他忍不住将内心的苦闷告诉了老方丈。老方丈听完对国王说:“打我!”

国王一时愣住了,不知道老方丈意欲何为,便问:“你说什么,禅师?”

“打我!”老方丈坚定地说。

国王扬起手打了老方丈一巴掌。老方丈脸上没有一点儿怒容,反而面带微笑地继续看着国王。

“再打我!”老方丈满脸笑容地看着国王说。

“禅师……”国王彻底愣住了。

“打我!”这次老禅师态度更坚决了。

国王抬起手,但看着老禅师满脸慈祥的笑容,再也没有打下去。“禅师,我打不下去!”

“为什么?”

“看着你脸上的笑容,我一点儿怨恨的心都没有了!”

“很好,那为什么面对别人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笑容去化解对方的冰霜呢?”

国王的脸上慢慢浮起了笑容。

老禅师拿过一面镜子,对国王说:“看看里面是什么?”

国王看着镜子笑了:“谢谢老方丈开悟,我懂了!”

国王从寺院回宫的途中来到了那位大臣的家,这时他才了解到,这位大臣的儿子不上进、调戏良家妇女,但他妻子因为疼爱儿子,坚持维护儿子,不让他送到官府法办。这位大臣才怒其不争,心中闷闷不乐。

当面对令我们生气的行为时,可以因此而选择愤怒,也可以像老禅师那样用一颗宽大的心去谅解,或许要比愤怒地理论解决有用得多。就像有句话所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微笑,他不可能对你哭。”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心原谅他人,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若能转怒为喜,可能我们挽回的不只是自己内心的快乐,更可能是一颗正在走向堕落的心。

作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单独存活于世,在每天的生活中,必然有很多人的语言、行为对我们造成影响,这时就要学会接受乐观、抛弃悲观,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情绪起伏建立在别人无礼的言语、行为上。我们的态度、情绪要由自己来掌控。也许打破“巴纳姆效应”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定的心,学会用善良去宽恕别人,我们就会活得很快乐。

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宽恕众生,无论他有多坏,甚至伤害过你。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遇到一个怨声怒气的人对你说话时,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笑容送给他,用一颗快乐的心去感染一颗愤怒的心,而不是让他的愤怒激起你的愤怒。遇到有人得罪你,不但不能跟他斤斤计较,更要用一颗宽大的心放下仇恨,原谅他错误的行为,那可能会使伤害你的人感到无地自容,更可能会洗涤一颗污浊的心灵,从而得到两颗心的净化。

自然界中,纯种的牡丹如果受到其他品种花粉的污染就会失去牡丹的纯性。牡丹作为无意识的植物没法选择自己的态度、行为,但是我们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人,却可以用心去独立选择自己的态度、行为。既然上天给了我们这种独立选择的能力,那生活中的我们为什么不努力打破“巴纳姆效应”,去活出自己的积极人生呢?

慈悲比暴怒、恫吓、权位、势力更有震慑力

人活在世上都在不断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这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然而,世事并不为人所控制,更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路途中难免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人的欲望又是无穷的,当内心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迁怒之情,迁怒他人、迁怒环境。于是开始追求权位和势力,用权势的力量压制他人、策动暴力,以宣泄自己的怒之情。为此人们不惜动用刀枪武器,不惜钩心斗角。但往往只是得到了权势、得到了武器,却并没有使自己内心满足。无法真正赢得他人之心,造成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以怒还怒、以暴制暴。老子教导我们:“善战者不怒。”人们并没有看清什么才是比怒更有力的武器,甚至强过刀枪和权势。这种力量就是慈悲,它比怒更加有用,比武器、权势更加强大,更有震慑力。

武器可以在一时威吓于人,却不能使人长久臣服,而慈悲的力量却无穷无尽,绵延不绝。权势可以压倒人的声名言行,却无法真正化解人心中的愤懑,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灵魂、净化人的身心。

慈悲的力量宽大威猛,胜过一切武器。只有慈悲才能真正透视人的本性,化解仇恨与怒气,驱除人心的邪恶与杂念,让人参悟到世间的真善,明白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

人需要懂得慈悲之理。那究竟什么是慈悲呢?

佛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意味着大爱,对世人的爱,对万物的爱。慈悲意味着大苦,包容他人之苦,牺牲自我之苦。

参佛之人说:“人心慈悲,而不在吃荤吃素,在于有一个不打、不骂、不恨、不恼、不伤、不害的慈悲之心。”

有一位禅师在寺中修佛多年。一次,邻村一户村民外出归来,发现自家养的一只羊羔不见了。四处寻找无果之后便问留在家里的小儿子,小儿子支支吾吾,说不出羊去了哪里。在父母的逼问下,就说看见是隔壁寺中的禅师偷偷抱走卖给了村外来的游商。

这家父母万万没有想到偷窃羊羔又倒卖换钱的居然是修佛的禅师,怒气冲冲地带着小儿子一起找到这位禅师问罪。禅师听完后,并没有解释,也没有发火,只是低下头默默不语。

虽然寺中生活清苦,禅师还是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一点钱买来一只羊羔赔给了这户村民。不久,全村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这位禅师声名扫地,村民也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到寺中进贡送斋。相反,村里谁家再丢了东西,大家都会马上猜忌、怪罪在禅师头上。禅师并没有对世人的指责发怒,而是默默忍受着各种非议和责骂,依然省吃俭用,还常常拿出钱来赔偿村民失窃的东西。

几年后,禅师因为生活过度清苦终于病倒了。当年的小儿子已经长大懂事了一些,听到禅师病倒的消息后饱受良心的责备,终于忍不住将事情真相告诉了自己的父母。

原来,几年前,男孩在自家门口玩耍,外村倒卖物品的游商经过,看见这户院子里的羊羔毛白体肥,而家中又无大人,就拿了些杂货玩具和新鲜干果诱惑男孩,让男孩用家里的羊羔来换。男孩贪吃爱玩经不住诱惑,就答应了游商,卖了羊羔。

男孩父母听完后大吃一惊,马上去找禅师道歉,并送去些香火钱,诚恳地请求他的宽恕。

这一次,禅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男孩微微点头。

禅师面对误解和怨恨没有动怒,而是默默承受,以德报怨,以一颗慈悲之心、仁爱之心来化解愤恨、解决争端。几年的承受换来的是男孩的良心发现,换来的是男孩父母的愧疚忏悔,换来的是世人对自己更进一步的尊敬和赞美。

慈悲是比怒火和争端更加有力的法宝。慈悲的力量使误解变成尊敬、使怒气变为感恩、使怨恨化为祥和。慈悲,就像黑夜里的明灯、苦海中的司南,更是救世的良方。这是每一个修佛之人纯洁美好的心境,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应该明白的道理。

人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会发生被误解、受委屈、吃闷亏的事,甚至遭到他人的怨恨和仇视。面对这些,无用地发怒愤恨,只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不如学会容忍,用慈悲化解仇恨,证明自己。这是比发怒更有效的方法。

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这种宽容就是慈悲。

伟大的人都有着慈悲的心,这往往比任何武器都有力量。正是拥有这颗慈悲的心,才使他成为伟大的人、成功的人。

政坛上似乎人人都是敌人,彼此刁难、作对、争斗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林肯向来用慈悲的态度对待政敌。一位议员感到不满,对林肯说:“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应该消灭他们!”林肯面对这个说法笑着回答道:“当我们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时,不正是消灭了自己的敌人吗?”正是拥有慈悲之心,才使得林肯取得了别人所没有取得的成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是慈悲之心使林肯获得了比武器更加强大的震撼力、比权势更加有效的威慑力。

慈悲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具有使人弃恶向善的神奇力量。人类之所以挥动武器,扬恶弃善,主要是因为内心的贪婪与欲望,不能放下心中的渴求。贪婪使人自私,欲望使人邪恶,然而慈悲却能消灭人心的贪与欲,震撼人心、净化人心,这是暴怒、恫吓、权位、势力所无法办到的。所以,慈悲是化解争端的良方,是制造祥和的灵药。世人的安危与苦乐,个人的充足与成功,实在是鉴于人心的慈悲。所以,慈悲是最好的武器。

慈悲的力量无坚不摧、无难不克。慈悲如水,洗刷人与人之间无数纠结的私欲;慈悲如光,照亮心与心之间无数邪恶的黑暗;慈悲如火,融化世间无数冷酷的灵魂。

我们做事是为了快乐,而非为了生气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幸福究竟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拥有金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拥有权势就是幸福。为此,人们的一生都在努力追逐着自己定义下的幸福。很多人追到了这些东西,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并不觉得幸福。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一个人做事能积极进取,感受快乐;为人能乐观向上,充满快乐;交际能宽容大度,分享快乐,那这个人就正在享受幸福。

我们做事是为了快乐。快乐与否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作画,平日里在坐禅讲经之余,喜欢在卧室中挥毫泼墨,画下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久而久之,卧室中积攒了许多禅师的画作,禅师十分珍惜,常常欣赏。

每日弟子们都会进师父的卧室打扫,这天轮到最小的一个弟子。小和尚拿着水盆进屋打扫,一个转身,碰倒了旁边放置画作的书架,书本卷轴洒落了一地,最糟糕的是师父的一叠画作掉入了水盆中。几张画作瞬间湿透,墨也晕染开来,变模糊了,其中还有几张是禅师最满意的作品。小和尚一看弄坏了师父的画作,非常恐慌,战战兢兢地等待师父的惩罚。

禅师回来看到了坏掉的画作,问明缘由,不但没有责怪小和尚,还关心他是否磕碰到。禅师说道:“我作画是为了修身养性,在作画的同时感悟美的道理,不是为了生气而作画的。画上的风景虽然损坏了,但我心内的风景还在,画湿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是为了生气而作画的。”禅师说得非常好。作画只是一种形式,作画的过程中已经记录了心内的感悟,陶冶了情操,感受了美好的心境,美好的风景已经带给了禅师快乐,为什么还要为了画作的得失而生气呢?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那些画,但心中无画这个挂碍。因此,画作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同样,在生活中总有许多牵挂,也有许多烦恼,如果我们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总把烦恼放在心上,就会情绪起伏,就会感到不快乐。生气让我们自己心情灰暗、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也会使我们把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忽视对方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了别人。

当我们生气时,不应该轻易发火,而是应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我是为了什么而生气?值不值得生气?我做事不为了生气而是为了什么?驱散心中的怒气,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有两个年轻人一起上班,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都会一起穿过一个热闹的集市。

这个集市狭窄而拥挤,做各种不同生意的人在其中吆喝叫卖,集市旁边还有一排店铺,音乐的声音、孩子的喧闹、装修的噪声等各种声音混在一起,尤其是傍晚下班的时间,整个集市异常喧嚣。

两个年轻人每天都需要穿过这个集市,穿越这些纷杂的声音。

两个年轻人到家后的情绪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到家后心情烦躁,怒火中烧,充满对工作的怨言,和邻居讲话也非常不耐烦。另一个人却和颜悦色、轻松愉悦,甚至吹着口哨、哼着歌曲,偶尔还会和周围的人诉说一下工作中的趣事。

一天,两个人碰在一起,一人心情沮丧地说:“在这个地方我真的快工作不下去了,每天工作回来就够累的了,回家路上还经过那个拥挤不堪的闹市,还要忍受那些噪声。那些喧闹声让我的耳朵烦,心里也烦,小孩子经常跑来跑去的挡路,我真是有火发不出啊!”

另一个年轻人听过之后却说:“怎么会呢?我很喜欢那个集市呢!结束一天枯燥的工作,在那个集市中可以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许多新奇有趣的事。旁边店铺的音乐也常常是我喜欢的歌曲,那些孩子背着书包玩得那么开心,都不肯回家……虽然有些吵闹,但每次我看见这些生动的人们、生动的景象,都会觉得仿佛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生动起来了呢!”

同样的景象、同样的经历,却是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在一条必经之路上,一人只看到丑陋的部分,只抱怨路途的艰难与自己的不满,那他就只能带给自己愤怒的情绪和对别人的伤害;另一个人却懂得欣赏事物美好的一面,发现它们的优点,不让那些烦恼带给自己负面的情绪,那他就可以享受到生活的美好,过得快乐。

我们生活是为了快乐。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外物的环境,无法改变突发的变故,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要懂得:我们工作不是为了生气而是为了快乐;我们与人交往不是为了生气而是为了快乐;我们养育儿女不是为了生气而是为了快乐;我们生活不是为了生气而是为了快乐。

我们要学会如何放下怒气、享受快乐。

快乐的源泉就在于自己。许多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物上,注重金钱、权势、名誉及别人的看法,自己一旦失去这些外物,就会遭受打击、愤怒、郁闷、忧伤,甚至会一蹶不振。假如我们真的这样生活,那么快乐将是遥不可及的。快乐的真正源泉在于我们自己。拥有美好的心境,学会把握自己,不为了生气而生活,才能做到真正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大勇若怯,忍辱是对治冲动的法宝

古人语:“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忍”是古人认为身为君子所应该拥有的重要德行。越是聪明的人,越能忍受愚昧的暴怒;越是有德的人,越能忍受偏执的冲动;越是勇敢的人,越能忍受难堪的侮辱。

老子讲:“大勇若怯。”外表看似很胆怯的人可能才是最勇敢的人。佛家也讲求忍辱,佛法中有十善业与六度,“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忍辱,是六度里面的第三度。

真正的智者和勇者,不是靠盲目的冲动、不是靠一时的愤懑解决问题的。面对过失,容忍退让;面对屈辱,忍辱负重。忍辱往往能达到比偏执、暴怒更好的效果。

日本战国时期有一名大将,战功赫赫,几年的时间就得到了周边的大量土地,天下也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可是,就在他功成名未就的时候,有另一位将军却抢先一步,提前进入京都做了关白,并且很有手段,发展迅速,很快就变得势力浩大。这名大将非常苦恼,家臣们纷纷表示了自己的愤懑之情,劝说他聚集实力,进军反抗。他本来就感到不服,禁不住劝说想要开战,大战一触即发。

这时候,比睿山来了一位和尚,找到这名大将向他讲述缘由,让他看到神佛之心。原来是佛要结束乱世,所以给了那一位将军武运,让他开创盛世,解救生灵。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那位关白将军一边,如果开战,必将生灵涂炭,即将到来的和平也将毁于一旦。和尚劝说大将道:“最勇猛的将军并不是能打赢多少场仗,并不是一往直前、冲动暴怒,也不是争强好胜、不肯屈尊。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把天下放在心间,敢于直面愤懑、抑制怒火,敢于忍受耻辱、寄人篱下。如今,你若与他开战,就是不敢面对心中的懦弱和愚蠢,不是真正的勇者和智者;必将造成生灵涂炭,百姓苍生将不得安宁,你也不是真正的仁者。不如忍辱负重,与那位将军妥协,辅佐他创建和平之世。成大事者必有天大的胸怀,况且一切以慈悲为怀才是神佛之念,如果能够做到顺时而动、顺天而昌,将来就有机会赢得天下。”

这位大将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甘心居于那位将军之下,集中精力于百姓的生活。

不久之后,关白取得天下后仍不满足,又向邻国开战,终于因贪心不足战败身亡,而这位大将由于民心所向,最终取得了天下。

有人认为,忍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才是勇敢的表现,其实不是,勇敢是要靠智慧来支撑的,而不是靠冲动来表现的。忍辱,是智者的涵养,是仁者的心量,是勇者的无畏。

忍辱并不容易做到,遇到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不愤怒,不冲动,这叫忍辱;遇到逆境困难的时候,不愤世,不嫉俗,这叫忍辱。在各种磨难中不动摇自己的心智,不放纵自己的愚昧,而是秉着一颗仁爱之心、感化之心,接受别人的谩骂与伤害,抚平他人的怒火与伤口,用宁静忍辱的心境创造万世和谐的乐土,这是忍辱的目的和最高境界。

当然,忍并不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消极退缩不是对一切打击、侮辱、谩骂、冤枉、伤害都全盘承受,不加反抗。忍辱,是聪明的忍辱,是勇敢的忍辱,是用明理、教化、感悟的方法真正缓和不必要的冲突,消除人心的邪恶,灌输世间的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人要活着,必须以忍处世,时刻把“忍”字放在心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一时冲动,影响了理智思考。在面对外界对自己的伤害、心生怒火时,也不能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盲目报复。这些都是不明智的。

每个人都有过与别人争执的经历吧?可能只是为了一次小小的意见不合,就和同事争得互不相让,关系紧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可能只是由于一个小小的误会,就向朋友发怒,影响了难得的友谊;可能只是因为一次小小的摩擦,就和相遇的路人口角相向,侮辱谩骂,破坏了和谐的氛围。相遇是缘,相知是福,何苦为了一时的冲动丢失了这些值得珍惜的东西?面对冲动,忍辱是对治它的法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假如我们人人都能学会忍让,那我们就会消除掉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拿出忍辱这个法宝,忍受他人的过失和误解,化为和风,感化人心;忍受外界的屈辱和刁难,化为流水,清洗罪恶。

辛姆洛克说过:“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终会结出甘甜而柔软的果实。”

凡事过于计较,只会让你活在令人崩溃的环境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大度包容的心是不可缺少的。一生的时间有限而宝贵,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气,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摩擦而发火,都是不值得的。凡事过于计较,只会花费你的时间、耗费你的精力,让你越活越累。

从前有一位方丈,带领弟子们一起在山中的寺庙修佛。前殿打坐参佛,后院种些蔬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每日坐禅诵经之余,大师兄带着师弟们打水做饭,锄地种菜。师弟中有一位最小的师弟,调皮贪玩,性格毛躁,常常犯错。每次轮到他的时候,活计都不能干得干净利落,常常受到大师兄的责骂。

一日,大师兄来到方丈的房内,怒气冲冲地向方丈告状:“师父,你看看慧清,真是太气人了,干什么都拖泥带水的,干不好。让他去打水,把水洒得到处都是,弄乱了庭院和禅房;轮到他除草,也除不干净,引来山中的鸟儿来吃草籽,把菜都啄坏了。怎么说他都不管用,师父你看这可怎么办?”

方丈听后,笑了,对着大徒弟说:“为了些小事就愁眉苦脸、心生怒火,太不应该了。慧清他年纪尚小,天性好动,毛手毛脚,做不好事情有可原。你何必纠结于这些没有大碍的小细节呢?他把水洒在地上,正好清水净院,洗刷灰尘,温润了空气,我们呼吸着这清新湿润的空气,净化了心田;他除草没有除干净,引来鸟儿破坏了田地,但也带来清脆悦耳的鸟鸣,每日鸟儿聚集,枝头和鸣,净化了双耳。况且我们的蔬果每季有余,被鸟啄去一些并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相反是施舍了鸟儿,这有什么不好?”大师兄听后低头不语。

方丈又接着说:“万事不可过于计较、轻易生气,要学会看到万物好的一面。慧清虽有一些小过失,但每日功课活计并未遗漏,已经为他自己提高了德行,修养了身心,也为他人提供了便利,分担了责任,这就够了。你每日不多多夸赞他的优点,却总是抓着他的过失不放,只会让你的心境狭窄、情绪纷乱,从而看不清世界的美好和生命的真意。你看,山在、树在、大地在、你在、我在。你还要什么更好的世界吗?”

大师兄恍然大悟,急忙谢过方丈。

方丈的境界确实了得,才能豁达地看清如此广博的道理。山在、树在、大地在、你在、我在,还有什么更好的世界吗?不用凡事都过于计较,更不必因为一些小过失、小争执就丢失了欣赏这个美好世界的宁静之心。

英国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为小事生气的人,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人心量狭小,凡事斤斤计较,那他在生活中一定会处处碰壁,烦忧无限,生命也就显得枯燥痛苦。假如有一颗包容之心,凡事都看到其好的一面,去学会理解、包容他人,那自己的心也必然宁静致远,享受到生命中长久的美好与祥和。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顺的烦心事。在单位被上司无缘无故地训斥了,回家路上被超车的出租车撞坏了倒车镜,在家里和爱人为一点小事大吵一架,子女不听话、净是闯祸……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情一刻不如一刻。可是要知道,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赋予每个人相同的痛苦与快乐。如果你只看到那些烦恼忧愁、计较发怒,就会忽略了事物美好的一面,让你活在令人崩溃的环境里,就不会享受到快乐。

我们活在现代社会,时刻离不开与人交往,每个人都向往融洽的人际关系,都希望在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维持这种关系和维护这个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待人要学会理解、包容、谅解,坦诚相待,以德报怨。

曾有个著名的禅师前去拜访一位长官,长官招待禅师吃午饭。席间,长官突然发现盛饭的碗有一个小缺口,急忙略带歉意地对禅师说:“师父,真对不起,这碗缺了个口,是厨房的疏忽。”禅师不以为然:“缺的地方不去看它,这个碗还是圆的。偶尔的过失不去看它,它并没有影响这餐饭的美味。”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有过失,如果不去计较缺点,则每个人都是很好的人。不要凡事斤斤计较、遇到一点小矛盾就对人耿耿于怀,这样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弄僵了人际关系,还给他人造成伤害。

所以,要学会不生气,用高远广博的眼光和心态看待事物;要学会道歉,用道歉的人生艺术消除彼此莫名的怒火;还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拥有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当一个人不再计较尘世的烦扰与忧苦,放弃了心中的怒火与怨气时,才会体验到豁然开朗、轻松自在的感觉,那么一切快乐的种子也就有了发芽的土壤。

制怒需要决心,切勿“说时似悟,对境生谜”

“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这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当人们被名利缠身,就不会感觉轻松自在;当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就只会看到人心险恶。每天心事重重,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的时候,就会永远处于烦忧与愤懑中,人就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全部。反倒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拥有的越多。放下,说明获得了心灵的超脱,拯救了自我,虽然看似没有,但其实是一种拥有。

这是佛学的大境界,许多人学习佛法,都能够把这句话放在心间,却不能真正把这种境界放在心间。伸开手掌,体会不到全世界的重量,就忘记自己拥有了全世界。这就是“说时似悟,对境生谜”了。

古代有一个文人,喜爱研究佛法禅道,自视佛学修养颇高。他在远离城楼闹市的山水清秀之地盖一座“简屋”,居住其中,饮清水,食净物,自谓远离尘世的纷扰,不受世俗的诱惑,修身养性,以“出世人”自居。

有位禅师听说了他,就来找他谈论佛理。这位书生对佛法道理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禅师觉得碰到了有缘人,与他相谈甚欢,两个人都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禅师对书生说:“施主才识渊博,如果考取功名,必能功成名就,于万人之上。可如今在这山野之中,才识再广也不能换取功名啊。”

书生答道:“我早已看透这世俗之事。官场之上,争名夺利,人人为了欲望钩心斗角,记恨他人,心中只会充满仇恨与烦恼。怎么会有我这等清闲自在?”

禅师又说:“施主家境富裕,大可以在城中的宽宅大院中读阅诗书,研究佛法,又何苦来到这荒芜之地,过这清苦无味的生活呢?”

书生哈哈一笑:“这里山水清秀,外物洁净,我住在这里是已放下世俗的纷扰,除却心头火。在自然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啊!”

禅师点头称是,书生的脸上写满得意之情。

可就在这时,一只老鼠突然从他们的脚边窜过,这位书生大惊失色,大喊一声“老鼠”,飞快抓起自己的鞋子,向老鼠砸去。老鼠跑掉了,书生愤愤地前去捡鞋。

禅师摇摇头,大失所望,说:“来到这自然中要寻求无物之心,却无法接受这自然中的一只小老鼠。说要放下世俗乱,除却心头火,可区区一件小事就惹得心烦气恼。这样的脾气,怎么算放得下啊?只是‘说时似悟、对境生谜’而已。”

于是禅师起身谢过,转身离去了。

放下,不是自己口中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制怒,也不是自己想一想就可以实现的。书生表面上似乎修佛参道,修得了佛法的真意,还专门搬到“简屋”之中以显示自己心无外物、宁心静气的修养,可是一件突发的小事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性,原来只是“说时似悟,对境生谜”,这种表面功夫最后只会招来他人的嘲笑而已。

很多人总对自己说不生气,一遇到实际的情况还是生气了。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制怒是需要决心的。

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

在上班的途中,拥堵的道路使你只能在车中敲着方向盘苦苦等待,却没有任何办法。长时间的等待让你心浮气躁,上班快迟到了,想象着上司的责备更加重了你的烦恼。你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既然没有办法解决就让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态。你安慰自己说,人们每天匆匆而过,都忽视了窗外的风景,正是因为堵车,才能让自己停下来,用心看一看窗外的风景。想得虽好,可当你把视线转向车外,却发现脏乱的街道垃圾肆虐,阴霾的天空根本看不到蓝色,到处都是刺耳的喇叭声和喧闹声,没有美丽的风景,只有污浊的空气。你的怒火一下子就重新燃烧起来,忘记了对自己的告诫,重新怒气冲冲地开始咒骂生活。

暂时把烦恼转接在别的事物上,这是忘记,不是放下。当你寄托的那个事物也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你的心就没有了安放的位置。忘记并不等于不存在,真正的自在之心不是刻意的,而是来源于自己的选择。你寄托心灵的风景应在内心,真正的美景就在你心里,而不应被外在风景的残缺破坏了内心风景的美丽。就像你张开了双手,拥有了全世界,却并不一定能感觉到它的重量。只有体会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做到除却心火、自在快乐。

与其说是他人让你生气,不如说是你自己的修养不够。与其说生活让你找不到不生气的理由,不如说是你制怒的决心不够。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内心,放弃心中的怒火,看到自己张开的手掌上所拥有的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