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直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黄黄连泻心汤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15克,黄连8克。

麻沸汤渍之,须臾,去滓,温服。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不)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之病理,概而言之,为胃寒肠热,且主要表现为肠虚热。与栀子豉汤证之胃热肠寒刚好相反。

其病因多为寒药误下而使胃寒也。如文中所言,医发汗后,见发热不恶寒,误认为病入阳明而用承气汤类方下之,寒药攻之,则胃因之而寒也。苦寒大下,而又复发汗亡阳,胃功能因之受损,无法把食物磨成糜状,是以肠就不得不加速蠕动来磨碎食物,代替胃的功能,故表现为肠功能亢进,即肠热。然而,肠的蠕动毕竟不能代替胃的功能,无法真正达到磨糜食物的目的。食物无法磨碎,积于肠中,久则发酵腐败成气。气积于肠胃之中,故膨大而为心下痞,又可见饮食后嗳生食气、噫气频作、呕吐酸苦等症状;因难以从肠中吸收营养,故多见营养不良之状;肠中有积滞,故多见大便不畅;以病于上,故其脉关上浮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之药理如下。

本方用黄连清肠之热,大黄逐肠之积,肠积与矢气得去则心下痞消而诸症自除。因肠之兴奋为虚性兴奋,即虚热,故当轻用苦寒之药,是以方用麻沸汤渍之,须臾即成,此即后世之浊药轻投之法也。

陆渊雷云:芩连苦寒,专主上部充血,以心下痞、心中烦悸为候。大黄泻下,乃所谓诱导法耳。调胃承气汤亦治发狂面赤、龈肿出血诸症。彼兼胃实,故用芒硝;此则胃不实,故单用大黄。不煮但汤渍者,大黄之树胶质经高热分解,则大黄之有效成分被胃吸收,肠黏膜之刺激因而减少。肠蠕动不能亢进,即不能达诱导之目的故也。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王某,女,42岁。患者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此乃无形热邪痞于心下之证。治当泄热消痞,当法《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法。大黄3克,黄连10克,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服3次后,则心下痞满诸症爽然而愈。(《刘渡舟临床验案精选》)

二、孙某,男,60岁。鼻衄而心烦,心下痞满,小便色黄,大便不爽,舌苔黄,脉寸关皆数。辨为心胃之火,上犯阳络,胃气有余,搏而成痞。用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6克。经麻沸汤浸药,只饮一碗,其病应手而愈。(《通俗伤寒论讲话》)

栀子豉汤类方为胃热肠寒而设,大黄黄连泻心汤至乌梅丸皆为胃寒肠热所设,泻心汤至猪胆汁导方则为胃肠皆热所设也。